這一年,區塊鏈世界並不太平。儘管加密貨幣價格的大起大落讓人們對區塊鏈的價值產生了懷疑,但最近 Facebook 發布的 Libra 大有一副顛覆各國央行的氣勢,算是給活躍在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打了一劑強心針。在經歷大風大浪後,如今區塊鏈行業已今非昔比。區塊鏈在新形勢下會有怎樣的新發展?區塊鏈的未來究竟在哪裡?老鐵們,請跟隨營長一探究竟。
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對區塊鏈的認知也各不相同。但大多數人的回答往往是「自網際網路以來最重要的技術創新」、「當下許多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眾所周知,區塊鏈最早出現於中本聰對比特幣的構想之中,它是比特幣背後的去中心化帳本,是由區塊首尾相連組成的鏈條,其區塊中存儲著該區塊時間內對應的所有交易,六萬多節點內都存儲著區塊鏈數據的完整備份,從而構建了一個高度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區塊鏈網絡。
致敬先驅者
在比特幣之前,已有很多先驅進行過「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嘗試,比如 DigiCash、E-Gold、B-Money、Bit-Gold 和 Ripple Pay 等。
DigiCash (1989):直譯為數字貨幣,由 David Chaum 創立。DigiCash 旨在創建一個數字貨幣系統,使用戶能夠在其中進行無法追蹤的匿名交易。這種願景也是比特幣創立的初衷,遺憾的是它生不逢時,在電子商務行業即將起飛的 1998 年,DigiCash 破產了。
E-Gold (1996):直譯為電子黃金,顧名思義是一種由黃金儲備作為基礎的數字貨幣。但由於在當時這種理念過於先進,該公司飽受法律糾紛的困擾,最終 E-Gold 創始人 Douglas Jackson 對法院提出的非法提供匯款服務以及幫助犯罪分子洗錢的指控表示認罪。
B-Money 和 Bit-Gold (1998):在 1998 年,密碼學家 Wei Dai 和 Nick Szabo 各自提出了獨立但設計思路十分類似的去中心化貨幣系統,分別為 B-Money 和 Bit-Gold,這些系統都只提供有限的數字貨幣供應作為對投入計算資源用戶的獎勵。
Ripple Pay(2004):最初是一個在可信交易對手之間交易借條( IOU )的系統,現在也是一種加密貨幣。
RPOW(2004):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是 token 系統的原型,token 可以用來與其他人交易以換取計算密集型的工作。它的創建者是比特幣的第二個用戶 Hal Finney(第一個用戶是中本聰),部分靈感來自於 Bit-Gold。
是炒作?還是早期革命?
區塊鏈的設計思路在於跟蹤每一個比特幣的使用情況並保護去中心化帳本不被未經授權的交易更改,這樣做的好處是:比特幣用戶無需相信任何人,因為沒有人可以在區塊鏈系統中作弊。許多其他加密貨幣項目也都模仿這一設計理念,希望在新的區塊鏈上構建新的加密貨幣來解決比特幣的痛點。
也有不少目光長遠的人發現了區塊鏈在加密貨幣之外的巨大前景,比如去中心化的、由密碼學機制保證安全性的資料庫,這些區塊鏈的忠實粉認為區塊鏈不僅可以取代中央銀行,還可以開創一個對抗審查的在線服務新時代。他們認為新時代的應用程式應該更多地對用戶負責,並且還應擺脫谷歌和 Facebook 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的控制。
當然,網際網路巨頭 Facebook 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6月,Facebook 向世人公布了區塊鏈項目 Libra,其將被用來構建全球性的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由成千上萬個運行著比特幣軟體的節點組成不同,Libra 將會被一個僅由100家公司和非政府組織組成的協會控制。Libra 的出現將給當前基於中央銀行的貨幣體系帶來巨大的挑戰,因為 Libra 將會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由私人控制的貨幣體系。
但「由巨頭公司取代政府職能」這一方式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去中心化革命」。到目前為止,整個加密社區對 Libra 定性是好是壞仍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 Facebook 的 Libra 是為了確保用戶不需要信任其他用戶或任何中央機構而對技術的誤用,也有人因相信「Libra 讓區塊鏈真正走向主流」而歡欣不已。
如今,像 Libra 這種「私有」區塊鏈越來越受歡迎。據不完全統計,摩根大通和存托信託清算公司等金融巨鱷都在試圖使用區塊鏈結束來提高股票等資產的交易效率。當下金融行業內的交易員正與時間賽跑,快速地買入或賣出股票等資產,可謂是分秒必爭,但轉移這些資產的所有權可能需要數天的時間,不少技術專家認為區塊鏈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區塊鏈在看似不著邊的企業合規性中也有著巨大的潛力。畢竟將數據記錄、存儲在一個不可篡改的帳本中可以大大減少企業和審計人員的摩擦,能讓貪污犯和逃稅者無處可藏。此外,還有很多顛覆性應用,比如,沃爾瑪正在使用 IBM 開發的區塊鏈追蹤供應鏈,這可以幫助沃爾瑪追蹤食品的污染源。業界也出現了許多區塊鏈落地的實驗:使用區塊鏈進行投票、土地產權記錄、二手車轉讓、房地產公證、保障流媒體內容所有者的權益。
在整個區塊鏈的上升期中出現了許多類似於「基於區塊鏈的 xxx」的炒作,但問題是,如果一個組織(比如 Facebook、Google 和沃爾瑪等)可以完全掌控數據時,它真的需要區塊鏈嗎?現在說哪些區塊鏈實驗將會真正改變世界還為時過早。不過,創建不可篡改資料庫的想法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無論是那些激進的無政府主義技術人員,還是循規蹈矩的銀行家。
比特幣、以太坊及其「修訂者」
比特幣於2009年1月問世,它是一款開源軟體。這就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查看它的原始碼或使用它,許多人也確實這樣做了。起初,許多區塊鏈愛好者發現比特幣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設計,所以他們試圖通過修改代碼來改進比特幣,萊特幣就是其中的一個典例,萊特幣受比特幣的啟發並建立在比特幣軟體之上,它旨在提供更快速的交易。
建立在比特幣軟體基礎上的第一個非加密貨幣項目是域名幣,它是一個用於註冊 .bit 域名的系統。在傳統域名管理系統中,當你通過在瀏覽器地址欄輸入"www.csdn.net"來訪問專業 IT 社區 CSDN 官網時,就會有一個中心化的資料庫幫助你找到這個網站,這個資料庫本質上就是網際網路的地址簿。
長期以來,維護網際網路自由的活動家一直擔心這種傳統域名管理方法會使審查過於簡單,因為政府只需要通過強制負責管理域名註冊的公司更改中央資料庫就能輕而易舉地關停一個域名。美國政府就多次使用這種方法關閉了被指控違反賭博或智慧財產權法律的網站。
為解決這個問題,域名幣將 .bit 域名的註冊信息存儲在區塊鏈中。理論上講,只要沒有密鑰就無法更改域名註冊信息,如果政府想要關停 .bit 域名網站,就必須找到該網站的負責人並強制其交出密鑰。
2017年,以太坊或其他基於以太坊的項目通過 ICO 籌集了大量資金,這些項目方通常會在完成軟體或底層技術開發前出售一定數量的加密貨幣,一方面是為了讓投資者可以儘早參與其中,另一方面也是為開發者提供資金來完成項目。但問題在於,這些發行活動游離在政府監管框架之外,因而投資者的權益並沒有得到法律和政府的有效保護。
自 ICO 熱潮以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明確表示,ICO 等加密貨幣發行活動違反了證券法。但當下越來越多的公司找到了法律和監管的漏洞,常見做法是用風險投資等傳統方法籌集資金,然後免費向用戶「空投」加密貨幣。
2013年,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即幫助開發者在無需依賴原始比特幣軟體、無需從頭開始編碼的情況下輕鬆、快速地構建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式。
2015年,以太坊主網正式發布,通過智能合約人們無需第三方人工干預即可自動執行協議內容。比如,你可以創建一個智能合約來賭明天的天氣,你和你的賭博對手可以將該智能合約上傳到以太坊網絡並發送一些以太幣作為賭注,第二天智能合約將檢查天氣情況以判斷誰是獲勝者,並將獎金髮送給獲勝者。
以太坊平台中建立了許多這樣的「預測市場」,預測市場讓人們能夠預測許多有趣的結果,比如哪個政黨將贏得大選。只要智能合約編寫正確,那麼用戶就不需要信任交易中的任何人,但事實證明這種設定往往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2016年,一名黑客攻擊了一個民主化投資計劃並從中盜取了價值5000萬美元的以太幣,該計劃的設想是投資者彙集資金形成資金池並投票決定如何使用這些投資,但智能合約中的一個編碼錯誤使得一名至今仍未被抓住的黑客盜取了資金池中的一部分資金。這次被盜事件給所有人上了生動的一課:無論是不是在區塊鏈中,我們都很難將某個人從交易中移除。
區塊鏈並不是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它也會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區塊鏈系統的安全協議使得區塊鏈的速度非常慢;比特幣每年的耗電量可以比肩某歐洲小國;以太坊為開發者提供了編寫 DApp 的工具,但現有技術還無法為去中心化電腦遊戲提供絢麗的圖形介面,也無法搭建一個大型去中心化社交網絡。
以太坊的出現讓業界看到了區塊鏈的巨大潛力,自那時起,學術組織以及創業公司中出現了眾多區塊鏈解決方案,每一種解決方案都聲稱將在某一方面取得巨大突破。以太坊也在不斷向前發展,有條不紊地解決區塊鏈的各個痛點,但到目前為止,誰將奪得桂冠還沒有定數。
這種沒有一家獨大的現狀給企業區塊鏈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窗口。當密碼朋克想借區塊鏈顛覆或至少繞過巨頭企業時,這些巨頭也看到了區塊鏈的價值並開始紛紛進場,他們往往青睞只有少數幾個公司和受邀合作夥伴才能參與的區塊鏈,而不是像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的公鏈,因為他們深知數據的重要性,他們只願將數據保存在少數員工、合作夥伴和監管機構手中。當然,這種模式也具有很高的處理速度。
而對於想使用區塊鏈技術的非科技行業公司來說,區塊鏈技術開發並不會成為阻擋其業務推進的絆腳石,因為他們可以在像 IBM 和英特爾這樣的科技公司業務框架中找到相應的技術集成服務。隨著私有區塊鏈的發展,人們又有了新瓶裝舊酒的想法,就是使用私有區塊鏈來完成區塊鏈的初衷:支付手段。
由於高昂的交易成本及劇烈波動的價格,將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夢想已近乎破滅,於是一些人開始寄希望於基於私有區塊鏈的「穩定幣」,即一種與現實世界中實際資產掛鉤的加密貨幣。摩根大通發布了私有區塊鏈 Quorum,其中一個重要使用場景就是穩定幣;今年6月,Facebook 發布了 Libra,旨在建立一套簡單、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雖然慢,但確實來了
拋開鋪天蓋地的炒作以及顛覆各大行業的誇大其詞,除了投機和支付之外,整個區塊鏈行業仍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支持者認為技術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澱才能被大多數人認可、實現規模落地,畢竟網際網路基礎技術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存在,但直到幾十年後的21世紀才開始無處不在,如今大熱的人工智慧在早期也並不被看好。
Libra 的出現表明區塊鏈技術將會持續存在,但短期內還不會顛覆世界。Libra 創立的初衷是讓用戶能夠使用「穩定幣」進行支付,這些「穩定幣」將由許多現實世界中的實際資產支持,其最早期的使用場景就是跨境支付以及應用內購買服務等支付場景,但它最終也可能會成為構建各種 DApp 的起點。比如,Facebook 希望探索與 Libra 區塊鏈相掛鉤的數字身份認證機制,你可以使用 Libra 提供的數字身份登錄應用程式、開立銀行帳戶、申請工作以及證明某個電子郵件或某條社交消息屬於你等等。
當然,這些服務也可以建立在比特幣、以太坊等現有公鏈之上。如今以太坊正探索從 PoW 逐步過渡到 PoS 的以太坊 2.0,從而提升以太坊平台的競爭力;比特幣也有了閃電網絡的加持,增加交易速度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支付成本;甚至 Facebook 也承諾將在未來五年內逐步讓 Libra 走向完全的去中心化,只需等待技術理論的成熟。
區塊鏈的倡導者也對直接在區塊鏈上建立其他金融服務 (DeFi) 的可能性十分感興趣。比如,智能合約可以用來在沒有監管機構的條件下進行點對點貸款,還可以用來處理像保險這樣邏輯更複雜的業務。
有些人認為區塊鏈還可以幫助律師或其他專業人員執行一些重複性的工作。比如,你可以將遺囑存儲在區塊鏈中,換句話說你的遺囑可能就是一個智能合約,它會根據你的指示自動將你的遺產分配給相關繼承人,同時,區塊鏈這種基於技術的信任也可以取代公證人員。
比特幣告訴我們,我們完全可以建立一個運營在任何一家公司或組織控制之外的在線服務。現在來看,區塊鏈所做的一些創新確實是一件好事。但不要過於樂觀和心急,畢竟離衝破黑暗還很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