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背後,藏著中年人的「心危機」

2019-09-06     i境界


《境界》獨立出品【劇評】

文 | 文道

播音 | 文君

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訂閱「境界電台」,有全部音頻節目更新。

劇情涵蓋了中年危機的幾種類型,方圓失業是職場危機,劉靜患癌是健康危機,喬衛東出軌是情感危機。其實中年危機不是事情的危機,而是心的危機。上半場很給力的工作、婚姻、孩子,這時令人意興闌珊。你對自己的人生滿足嗎?人到中年,危機暴露了我們為何而活。

《小歡喜》作為今年暑期的熱播劇,劇中情節引發的話題頻頻上熱搜榜。電視劇雖然講述的是三家人的孩子面臨高考的不同境遇,背後其實更反映了中年父母們特有的現象——中年危機。孩子不過是引爆危機的一個觸點而已。

劇中,黃磊飾演的方圓,名牌大學畢業,原本是一家公司的元老。公司併購後,本以為要升職了,沒想到全公司只有他一個人被辭退。45歲遭遇下崗,上有老、下有讀高三的孩子,妻子也被降職。面對家庭的生活開銷、孩子的教育支出,一直以來的穩定舒適被打破,方圓才發現自己竟然無所適從,最終崩潰大哭。

三個家庭所經歷的危機大致上能夠概括中年危機的幾種類型:職業危機(方圓失業)、健康危機(劉靜患癌)、經濟危機(方圓父母被傳銷騙取80萬)、情感危機(喬衛東出軌)。以上這些危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變幻無常。它們都是我們難以控制的。當問題出現,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認為自己能控制的東西,實際上卻在控制著我們。

正是這樣的經歷,引起了眾多中年父母們的共鳴。當類似的危機襲來,我們可以安全度過嗎?

要麼是危險,要麼是轉機

劇中幾個家庭經歷的戲劇化的情節,我們可稱之為「觸發事件」。對方圓來說,突然的失業觸發了他的危機;對喬衛東和宋倩來說,離婚導致了整個家庭的危機;對季勝利來說,與孩子關係的破裂導致了危機。

三個家庭一開始沒意識到在忙碌的生活中被忽視的問題,直到「觸發事件」好像打開了他們的眼睛。他們所經歷的並非壞事,他們得以通過這扇窗戶進入自己從未有過的生活。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當中年來臨的時候,我們要麼處在極大的危險中,要麼處在人生的轉機之中。

當一些東西從我們的手中被奪走時,人往往會變得恐懼、痛苦、不安或氣餒。這恰恰暴露了我們真正為什麼而活,究竟是什麼事物在統治我們。無論事業、金錢、權力、愛情,當我們相信沒有它們我們就無法生存,當這些事情消失或讓我們失望的時候,我們就感覺生活也在離我們而去,我們已經迷失了方向。

也許你滿眼都是自己的孩子。當他們離開家的時候,你覺得你的生活結束了,你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孩子就是你生活的全部意義,是你每天早上起床的動力,就像劇中的單親媽媽宋倩一樣。

有一次英子徹底奔潰,跑到海邊準備自殺。直到這個時候,身為媽媽的宋倩還在追問:「媽媽只是不明白,不明白你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呀!」英子哭訴:「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英子說:「你對我已經夠好了,你每天給我做飯,給我上課,照顧我的生活。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想太多,我,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

對宋倩而言,女兒英子就是她的全部。甚至為了孩子,她可以忽略自己的喜怒哀樂。食品一定要最健康的,燕窩、海參,什麼有營養做什麼;學習要制定科學的計劃,分秒必爭,還要關注並監測成績動態圖;孩子的房間要隔音,還要在外邊裝上百葉窗便於觀察。在宋倩眼裡,這一切都是為了英子好,但是這些壓得英子喘不過氣。宋倩對女兒英子掌控的「愛」,讓英子窒息。宋倩以偉大母愛之名,自私地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因為一旦孩子獨立,她就無以自處。

也許你最在意的是健康或者美貌,但中年人的健康和體型都已無法回到曾經的最佳狀態。也許經濟上的成功和物質上的安逸更能吸引你,以致於這些失去時,你就變得灰心不安。還有一種可能,你人生上半場拼搏得來的大房子還在,但豪華的裝修、精緻的家具已不再能吸引你的注意,高配置的汽車不再像剛換車的時候那樣讓你愛不釋手,甚至連配偶也已經開始讓你厭煩。

喬衛東經歷的就是這樣的危機。做大老闆的他,房子車子樣樣有,大學戀情修成正果,妻子是老師,女兒是學霸。可人到中年,喬衛東卻開始對生活不滿。他嫌妻子管得緊,管自己「就像管兒子一樣」。趁著妻子懷疑他出軌,喬衛東竟然一走了之,理由就是——嫌煩。從前覺得是「賢妻良母、事無巨細」,可人到中年,表面風光無限,內心卻有說不出的壓抑和苦衷,妻子的體貼對喬衛東來說漸漸不再是一種甜蜜,反倒成為負擔。

這正是中年危機的典型表現之一:對生活的不滿。突然,你開始環顧四周,你不喜歡你的生活。生活變得沒有目標,例行公事,枯燥無味。你可能會經歷持續不斷的無聊、失望。最根本的是你對你經歷的人生故事感到不滿足。這種不滿並不一定是針對某件特定的事情,而是一種普遍的不滿情緒。

這些不滿常在我們的內心盤旋,又找不到真正的解決希望時,人很容易被肉體的慾望操縱。喬衛東於是覺得妻子滿足不了他,導致出軌。人會不斷地尋找替代品企圖滿足自己。有些人在無法滿足的時候會暴飲暴食,有些人會通過獲得我們通常認為能讓自己滿意的東西來應對,也有一些人過度追求休閒或放縱來麻木自己,徹底失去了希望。

不是事情的危機,而是心的危機

我們都很容易被權力、成功、接納、欣賞、財產、地位、尊重、表現、控制、舒適所誘惑。美國著名心理輔導事工機構創辦人保羅·區普認為,中年危機從根本上根源於內心的偶像崇拜,這些偶像有著強大的誘惑力。

基督徒的生活也常會有這樣的試探。當危機出現時,我們像以色列人在西奈山腳下一樣,我們開始把自己奉獻給其他事物。金牛犢是用人手打造的,它沒有思想,沒有感情,沒有力量,也沒有生命,只是一個無生命的物體。我們以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方式,放棄了對神的信靠,將我們的心獻給那些我們能夠看到、聽到、觸摸到的事物。

這些事情成了我們的B計劃。我們求它們給我們只有神才能給的東西。我們希望創造一些東西,能夠給我們帶來意義和目的,帶來一種認同感和安全感。我們希望房子、汽車、事業、經歷和人能滿足我們的心。這些在劇中都有很真實的體現。

令人不安的是,人到中年時我們所崇拜的偶像時常暴露出它們根本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想想看:以色列人所膜拜的金牛犢最終只會讓人失望。任何被造的也是如此,它們永遠無法填補我們心中的空虛。當我們一直信任的東西,例如身體、事業、家庭等,辜負了我們,我們就會變得悲傷、憤怒、沮喪。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中年時期的掙扎是通向更深層次、更根本的掙扎的窗口。中年危機最基本的形式其實不是某件事情的危機,而是心的危機。

區普認為,有很多人處於所謂的中年危機,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身份認同的來源。他們悲傷,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漸漸老了,或者永遠不會實現他們的夢想,或者其他後悔的理由,而是因為他們把經歷、人際關係或成功當作自己的身份。

區普說:「我向那些在中年迷失方向的人提供的建議越多,我就越相信,身份問題不僅是聖經故事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也是中年危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直被虛假的身份所誘惑,這將永遠讓我們失望。我們以為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但突然之間就不清楚了。在這一刻,我們很像亞當、夏娃,或流浪的以色列人」。

別再被虛假的身份所誘惑

一旦我們把自己的成就視為一種身份,我們就會成為源源不斷的潛在成功的奴隸。這意味著我們人生的目的來自於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所以我們不能說不,也不能慢下來。如果剝奪了我們為下一次成功而努力的能力,我們就會感到沮喪和懊惱。方圓感到沮喪,因為定義他價值的工作已經從他手中被奪走了。

如果我們像宋倩一樣用孩子來定義自己的身份,孩子將來的成功以及對父母的回報就會成為我們生活的原動力。我們通過孩子間接地生活,仿佛子女的成功就是我們的成功。當我們需要孩子的成功來讓自己感覺良好時,我們會盡一切可能支持他們獲得成功。我們告訴自己,這是為了他們,但實際上,這是為了我們。中國人最不願意說破的就是這一層。

我們變成了令人窒息、專橫跋扈、痴迷於成功的父母,但我們對此卻視而不見,因為我們總是能說這是為了孩子好。終於有一天,當我們的孩子開始離家上學、工作,我們變得不知所措。這是一種身份的喪失,仿佛我們正失去活著的理由。

我們知道身份會影響我們的思維、選擇和行為,但我們很難正確地獲得身份。這個問題是中年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鍵在於:當我們對自己身份的定義來自橫向的因素,例如家庭、工作、婚姻、孩子、財產、外貌、成功、職位,我們就會遇到困惑和麻煩。因為本質上人應該從與造物主的縱向關係中定義自己。

以色列的國王大衛就是如此。當前半生的一切努力換回一個顯赫的國王身份,大衛很難不把他的身份聚焦在王冠上。當多年的奮鬥告一段落,人生進入中場休息時分,他百無聊賴地在王宮的平台上閒逛,偷窺到一個美貌的女子在洗澡。他犯下淫亂罪,娶了另一個男人的妻子,並安排謀殺了這個男人。上帝沒有任他繼續迷失,而是讓他在危機里看到自己的敗壞,他的國王身份不能救他。神把大衛從自我的驕傲和情慾中拯救出來,使他能在失望、軟弱、迷惑和誘惑下站立起來。

當大衛把自己的身份聚焦在日光之上的神時,就能勝過艱苦困難的環境,甚至是親生兒子的背叛。《詩篇》第3篇就是大衛在逃避他的兒子押沙龍時所寫的。當他面對自己人生的危機時,他沒有懷疑這麼多年來順服神是否值得。大衛所做的就是再次把自己放在天父的手中。他提醒自己,他是神的孩子,「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

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識,能夠有力地塑造我們面對危機時的反應。許多人就是從中年開始體會失眠的滋味的。大衛實在是有理由度過一個個充滿悲傷、不安的夜晚。但是他再次讓我們感到驚訝,他不是一個憤怒的失眠症患者,因為他沒有失去個人安全、穩定和喜樂的源頭——那位能定義他身份的神。「我躺下睡覺,我醒著,耶和華都保佑我。雖有成萬的百姓來周圍攻擊我,我也不怕。」

大衛的安全感不是來自地位、財產,而是來自他與神的關係。因為神是他安息的泉源,他可以像在王宮裡一樣,在曠野安然入睡。即使極度悲痛的時刻,他也能躺下來休息。大衛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人在中年時所遭遇的並不是上帝要你走投無路,而是歡迎你進入新的更美好生命所必須的蛻變的陣痛。當我們把自己活著的意義和價值聚焦在神裡面時,我們的危機就會成為轉機。

威爾斯比(Warren W. Wiersbe)博士寫道:「中年?這只是一位慈愛的天父為我們預備的豐盛人生中的又一個階段。我想繼續成長……沒有挑戰就沒有成長,沒有變化就沒有挑戰。我年輕的時候,變化是一種享受;現在,它往往成為一種威脅。但我需要改變——更深入地經歷、牢牢地把握那個不可動搖的國度。」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征 召 奉 獻 家 人

為支持原創采編、音頻、繪畫設計團隊的成長,《境界》繼續徵召每月固定支持境界的奉獻家人(金額不限),請將你的電子郵件,發至 [email protected],註明「奉獻家人」,在這個世代,參與拓展神的國度。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ijingji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oMtCW0BJleJMoPMfx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