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新聞挺扎心。
美團的一位外賣小哥因為沒及時用工作APP進行人臉識別,導致帳號被封。
事後才知道,他是一位腦癱患者。
得知小哥的工作因這件事受到影響後,有些熱心網友向他發起了捐款援助,但被這位小哥好心婉拒了。
帳號恢復後他表示,要憑自己的能力賺錢。
小哥身上這種身殘志堅的精神,老實講,還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央視近期推出的一期節目。
裡面有一集就講到了社會上的這個特殊群體。
人生第一次
The Firsts in Life
推開世界的門楊乃文 - 離心力
作為年初更新的一檔節目。
上線至今更新5期,節奏不快,口碑卻實打實的好。
B站也獲得了相應版權。
推出到現在,累計播放400萬次,評分更是達到誇張的9.8分。
這檔節目通過「人生第一次」這個主題,向觀眾講述了每個人一生之中必須經歷的那些事。
它可以是一個生命的誕生,可以是你第一次去幼兒園。
又或者,是那些你將來不得不面對的事。
比如,學業和婚姻,退休和養老。
一檔節目,縱覽人生百態,看盡世間悲歡離合。
每期節目因為質量都特別高。
觀眾淚目的頻次,彈幕為證。
就拿最近播出的這一期來說,它講述的群體就非常特殊。
聚焦的是殘疾人。
相關題材可以說數不勝數,要拍出「新鮮感」很難。
可偏偏,導演又沒有從獵奇角度出發。
他的鏡頭下,都是這些人最平凡的生活碎片。
但透過這些看似尋常的碎片,又讓人感受到生命的頑強和美麗。
在這一集中,導演把目光對準了河南的一所殘疾人再就業培訓中心。
這所培訓中心的負責人本身即是一個殘疾人。
王紹軍,健康時曾擔任校足球隊主力。
後來因不幸身患腓骨肌萎縮症,從此坐上了輪椅。
正如旁白的韓童生所言:
「這樣的人生已經夠無力了吧?肌肉都無力了,還能怎麼無力呢?」
然而,面對身體垮掉的現實,王紹君並沒有輕易向命運妥協。
他選擇了向本應慘澹的人生後半程發起挑戰——
開一個針對殘疾群體的再就業培訓基地。
「像我這樣的殘疾人有很多,難道都在家坐著等死嗎?」
王紹軍面對鏡頭如是說。
這家培訓機構的成立說起來也不容易,是王紹軍通過賣大蒜的錢買來的。
爾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爭取和籌劃,培訓基地才算正式創立。
來到這裡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身體殘疾。
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心愿:
像正常人一樣工作,憑自己的能力賺錢。
這家培訓基地只負責培訓一項技能。
打字。
每分鐘42個字,你就能獲得成為阿里線上客服的資格。
對經常上網的正常人來說,這個要求沒什麼難度。
但就像剛才說的,到這兒的都是殘疾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免費培訓,這些原本無法就業的殘疾人,終於能找到一份正式工作。
而這份工作,就是阿里巴巴的雲客服。
經常逛淘寶的人,免不了在貨比三家的時候和客服打交道。
遇到貨品有問題需要第三方平台進行調節時,和你交流的對象,有可能就是他們。
有時候遇到脾氣不好的顧客,他們免不了成為負面情緒的出氣筒。
部分網友看到這裡,都為曾經對阿里客服發過的脾氣表示歉疚。
並表示今後一定對他們客氣點兒。
雖然因為服務行業的性質使然,他們會見到各種各樣的人。
但這份工作之於他們來說仍是有意義的。
因為網絡的匿名性特徵,給了他們一次和人平等交流的機會。
只是,為了這個期盼已久的機會,他們必須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楊雅然,在成為一名人工客服以前,她首先需要克服的,是來自家庭方面的壓力。
據她介紹,在前來培訓基地前,家人對自己的選擇是反對的。
父母都要上班,沒人接送。
可來到這裡後,小楊才意識到,世界上類似她這樣不幸的人還有很多。
他們都被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
有的因為腦癱,導致行動不便。
有的失去雙臂,只能用雙腳回復客戶反饋。
還有的,因為一段特殊經歷喪失了高考機會,人生道路至此改變。
王燕釗即是其中之一。
因車禍錯過了高考後,在家休養期間,每天無所事事的他感到前途一片灰暗。
為了緩解家庭的負擔,王燕釗來到了培訓基地,決定重新找到人生出路。
經過努力,他不但順利拿到了客服工號,還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對方和自己一樣,都在基地參加了培訓。
然而,根據基地的規則。
凡是經過培訓獲得了工號的殘疾人士,都應該離開這裡進入社會。
王燕釗和女友卻並不願意。
理由很簡單,離開了這裡,二人的關係可能就斷了。
但事實上,他們此前的感情一直非常和睦。
可感情再好,現實終究是現實。
首先,他們都是殘疾人,往後若真在一起,彼此不好照應。
這也會為什麼女方的母親一開始不看好這段關係的直接原因。
其次,培訓基地就好比一個封閉的小社會。
在這裡,大家都因為身體障礙的原因聚集到一塊兒。
和外面的世界相比,王燕釗等人在這裡比較有歸屬感。
最關鍵的一點,是人們不會拿異樣的眼光去看自己。
可一旦離開了,原本單純的環境被打破,一切又需要從頭再來。
經濟來源得不到保證,二人的未來自然就無從談起。
可以說,《人生第一次》最近播出的這一集,不單單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殘障人士。
還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目前面臨的種種困境。
其實,排出先天原因,殘疾人的智力水準和普通人並無任何差異。
然而,身體殘缺的可視化標籤仿佛一道隱形壁壘,將這些人拒之門外。
那句「我感覺自己就像個異類」,深深刺痛著毒藥君的心。
出於自卑,有的殘疾人士甚至試圖用自殺換得解脫。
透過這樣的案例,節目仿佛再告訴我們,這個社會還有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而改善的最終目的,是讓殘健兩個群體和諧共處,消除一些沒來由的偏見和歧視。
因為說到底,殘疾人也是人。
既然是人,為什麼不能給他們創造一個更公平的機制保障他們的生活質量。
反而將他們本就渺小的希望給抹滅呢?
既然是人,又為什麼要去否定他們的理想和獲得幸福的權利呢?
寫到這裡,毒藥君查了下我國的殘疾人士人口。
截止到今年2月公布的數據,總量已經高達8500萬,占總人口的6%。
可相應的配套機構,還遠遠達不到他們的需求。
數據來自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如果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殘疾人士帶給資本的回報也許有限。
但人終究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生命,而不是賺錢的道具。
節目中有一首歌,叫做《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
當看到片中的每一個殘疾人,都在為了生活竭盡一切地活著。
四肢健全如你我,對比下他們的遭遇,還有必要為那些困擾我們的事自怨自艾嗎?
既然大家都來人間一遭,願每個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人生第一次,大家都不容易。
你感受到的陽光,別忘了分給他們一點。
你的幫助,讓這個世界變得有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