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但與此同時,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新型違法犯罪活動日益增多,部分傳統刑事犯罪也藉助網際網路平台不斷蔓延,社會各界對此深惡痛絕。
近日,最高法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網絡犯罪特點和趨勢》,該報告主要對2016年至2018年全國法院審理的網絡犯罪案件進行了分析。
資料圖:河南警方對電信詐騙案件的抓捕現場 。河南省公安廳供圖
網絡犯罪案件量和占比都在逐年上升
• 2016年至2018年,全國各級法院一審審結的網絡犯罪案件共計4.8萬餘件,在全部刑事案件總量中的占比為1.54%,案件量和占比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 2016年網絡犯罪案件占當年刑事案件的1.15%;2017年案件量同比上升32.58%,占比上升0.24個百分點;2018年案件顯著增加,同比升幅為50.91%,占比繼續上升0.63個百分點。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
大部分網絡犯罪案件分布於東南沿海
•2016年至2018年,全國人民法院審結網絡犯罪案件自東向西減少趨勢明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人民法院審結網絡犯罪案件相對較少,案件量之和在全國法院審結案件中占6.81%。
•排名靠前的地區大多位於東南沿海,第二序列多分布在東南部非沿海地區及東北部沿海地區,第三序列主要位於我國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案件量占比較小。
•各地網絡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件比例為0.72%至2.42%不等,福建、浙江、山西等十地占比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山西、新疆、北京雖然案件量較少,但利用網絡手段實施犯罪的案件占比較高。案件量排名靠前的河南、四川等地,利用網絡手段實施犯罪的案件占比低於全國平均值。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
約77%被告人在20-40周歲
28周歲的被告人最多
•網絡犯罪案件被告人年齡主要分布在20周歲至40周歲,占比約為76.96%。其中,年齡為28周歲的被告人最多,約占全部被告人數的5.97%。18周歲以下未成年被告人占比為0.82%。
•從年度趨勢來看,網絡犯罪案件中20周歲以上未滿40周歲的被告人占比最大,且總體上呈逐年上升趨勢。未滿18周歲的被告人和40周歲以上未滿50周歲的被告人占比均逐年降低。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
30%以上的網絡犯罪案件涉及詐騙罪
•2016年至2018年,全國網絡犯罪案件共涉及258個罪名,其中詐騙案件量占比最高,為31.83%;其次為開設賭場罪,案件量占比為10.45%。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
以網絡為工具實施詐騙的情況愈發嚴重
•在全部詐騙案件中,利用網絡手段實施犯罪的案件約占13.12%,遠超全部刑事案件中網絡犯罪案件的占比(1.54%)。
•網絡詐騙案件在詐騙案件中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2017年僅占7.67%,2018年占比達到17.61%,同比升幅也遠超全部刑事案件中網絡犯罪案件占比的升幅。
微信成網絡詐騙犯罪使用最頻繁工具
•2016年至2018年,網絡詐騙案件被告人主要利用的虛擬犯罪工具為微信、 QQ、支付寶等,占比分別為42.21%、35.23%和15.28%。
•利用微信實施詐騙的案件在全部網絡詐騙案件中的占比逐年快速提高,到2017年已有趕超QQ之勢,而隨著QQ占比的降低,2018年微信占比超過QQ約20個百分點。微信的普及使其成為2018年網絡詐騙犯罪分子使用較為頻繁的工具。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
招聘類型案件占比逐年上升
• 被告人在實施網絡詐騙案件時,多以冒充他人身份、招聘、徵婚交友、廣告、購物(在購物過程中)等方式或話術來欺騙受害人,其中冒充類型的案件占比最高,約占31.52%。
•19.4%的網絡詐騙案件中,被告人以招聘、招工、高額報酬等理由吸引受害人,此類案件在網絡詐騙案件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
冒充類型的網絡詐騙案件中
被告人多冒充女性或熟人
•在冒充類手段中,網絡詐騙案件被告人多冒充女性、熟人、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企業從業人員、客服或快遞等身份,在網絡詐騙案件中占比分別為24.31%、19.16%、14.75%、13.64%、9.15%。
來源: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
•除此之外,被告人還會冒充買賣一方、銀行、專業人士、軍人、境外身份、通信運營企業、航空公司、學生、黑社會等身份。
資料圖:11月14日,河北警方將在菲律賓抓獲的208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包機押解回國。
近20%的網絡詐騙案件是在獲取個人信息後進行
•通過分析網絡詐騙案件特徵得知,19.16%的網絡詐騙案件是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後有針對性地實施詐騙犯罪。2016年至2018年,該類案件占比維持在18%~20%之間。
資料圖:浙江警方對電信詐騙的抓捕現場。德清公安提供
如何有效防範電信網絡詐騙?
最高法給出三點建議
老百姓要如何有效防範電信網絡詐騙?在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長羅國良提醒大家:
第一,我們要有強烈的意識保護個人隱私、個人信息,身份證這些個人信息不要存手機里,不要給陌生人提供信息。
第二,做到四個「不要」,不要向陌生帳號匯款;不要連接陌生的WiFi;不要向他人透露簡訊驗證碼,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防範措施,我們不要輕易泄露;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連結,一連結就容易出問題。
第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要輕信各種網絡交友,最重要的是不能有貪小便宜,妄想一夜暴富的想法,「天上掉餡餅,必定有陷阱」,不要有這種想法,而且遇到可疑的情況及時報警,配合公安機關及時破案。
此外,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人民法院將繼續發揮好審判職能,依法審理好每一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依法從嚴懲處犯罪分子,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利益,維護電信網絡秩序,凈化網絡空間,決不讓網絡成為法外之地。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轉載編輯:李沛 //責編:楊瀅 // 監製:汪群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duViW4BMH2_cNUgyJ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