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APP、"AI算命"……網際網路亂象整治得如何?

2019-12-17     浙江在線浙商網

山寨微信盜取語音詐騙,高仿APP陷阱多多,「AI算命」披著科技外衣「吸金」,一些APP號稱看新聞就能「賺錢」……今年以來,「新華視點」欄目陸續曝光了一些網絡亂象。如今這些問題整治得如何了?記者就此做了追蹤。

山寨微信:依然有人在大量售賣

4月,新華社播發《不少人已中招!山寨微信留「後門」,盜取語音來詐騙!》,揭露一些人利用山寨微信實施詐騙活動。

微信團隊表示,山寨微信就是一種微信外掛軟體,簡單來說就是未經許可、擅自篡改微信客戶端數據的第三方軟體。此類「山寨微信」功能看似方便,實際上卻被一些人用於狂發惡意營銷廣告、騷擾信息等,更嚴重的是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實施各種違法詐騙活動。

今年8月,廣東省公安廳組織廣州市公安機關打掉一個製作、倒賣、使用微信外掛軟體,從事微信帳號買賣、養號業務的特大新型黑客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44人,繳獲涉案微信號約65萬個,涉案金額約1041萬元。

記者近日在某電商平台搜索「微信」後發現,依然有一些店鋪大量售賣「微商專用」「營銷專用」微信,價格30元到200元不等。店鋪賣家告訴記者,只需購買付款後,就把安裝微商專用微信的地址連結發過來,「可以一次開5個微信號、一鍵轉發語音、修改定位,永不封號。」

微信團隊提醒,使用山寨微信的安裝者本人也會因軟體預留的「後門」及木馬而受到信息泄露、帳號被盜等威脅,具有極大安全風險。

高仿APP:一些被下架,一些仍然存在

11月,新華社播發《這個「李鬼」很危險!小心高仿手機APP》,揭露高仿APP背後的黑色產業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記者注意到,一些地方網信部門關停下架了一批APP,其中不乏山寨APP。

然而,作為山寨APP下載重要來源之一的應用市場,依然在為一些山寨APP的擴散提供便利。

在一些手機應用市場中,官方APP的標識不明顯,用戶難辨真假。例如,記者在安智網檢索「12123」「北京公交」「個人所得稅」等關鍵詞,只有後者註明了「官方」字眼,而其餘兩款應用的檢索結果,山寨與正版仍無法有效區分。在應用匯等應用市場,檢索上述三個關鍵詞,官方APP甚至沒有顯示在結果里,不少下載量高達三四十萬次的山寨應用仍然存在。在這些APP的用戶評論區,許多使用者留言「根本用不了」「軟體是騙人的」等。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對上架的APP進行審核時,對APP名稱、圖標、宣傳語等內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數應用市場都疏於甄別;另外,一些山寨軟體繞過了應用市場的審核,通過直接登錄伺服器下載的形式裝進了用戶的手機中。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吳沈括認為,各應用市場作為平台方,應進一步完善自身內部審核機制,對入駐應用軟體提交的信息盡到法定和約定的審查、登記、檢查監控義務,從源頭治理山寨APP問題。

「AI算命」追蹤:有的停止運營,有的更加隱蔽

9月,新華社播發《「算命是假,算錢是真」——揭秘「AI算命」背後的生意經》,揭露一些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打著科技算命的幌子,幹著灰色吸金的生意,引發社會關注。

近日,記者對此追蹤發現,被曝光後不少此類公眾號、小程序已停止運營,但也有一些仍在變著花樣玩互動測試,以達到流量變現目的。

在網上檢索關鍵詞「AI算命」可以發現,包括「AI面相算命」「智能AI運程解析」「AI面相科學研究院」「AI易經轉運」等多個公眾號已顯示經多人投訴後被停止使用。但與此同時,命理類微信公眾號在移動端仍然大量存在、層出不窮,如「AI雲看相」「AI命理」「AI智能相面大師」等。

記者發現,有的命理類微信公眾號變得更加隱蔽。例如,有的雖然名稱上不再突出「AI算命」,看似改行主打心理測試、愛情測試、趣味測試等內容,實際上卻把命理類測試打包放在「精選測試」中。換了一個馬甲,乾的還是違規「吸金」的老一套。

此外,一些命理類產品在網上銷售。「招財進寶」「事業文昌」「桃花人緣」「鎮宅化煞」……一些命理類微信公眾號專門開闢「開運商城」銷售相關產品,其價格大多在幾十到幾百元之間。

業內人士表示,對待「走灰色地帶」「打擦邊球」的網絡迷信經營行為,要加強監管和網絡空間治理,堅決懲治違法違規行為。

「賺錢」APP追蹤:改頭換面花樣頻出,監管仍需跟進

5月以來,新華社先後播發《號稱「看新聞能賺錢」,真相原來如此……》《刷視頻、走路、打字都能掙錢?——部分「賺錢」APP真相調查》,關注各類號稱看新聞、刷視頻、打字、走路能「賺錢」的APP,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稿件中點名的部分APP目前已被各地網信辦、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約談、查處。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相關部門已在進行查處,但各類「賺錢」APP仍層出不窮,頻繁在網絡上打廣告,吸引大量用戶下載安裝。

記者檢索此前曾被點名的幾款APP,發現不少APP原來的名字已經檢索不到,但是採用改頭換面的方式,更換應用圖標,名稱後加「暢聊版」「極速版」等方式,仍然存在於各大應用市場上。

記者在多個手機應用市場中看到,一些「賺錢」APP花樣更新,「賺錢」的名目變得更多。除了此前報道中提到的看新聞、刷視頻、打字、走路等方式,看小說、轉發文章、問卷調查、甚至是睡覺「賺錢」,模式層出不窮。

在社交網絡和網絡論壇上,關於這類APP如何「賺錢」的經驗貼也隨處可見,這些文章大多以誘惑性文字為標題,打著分享經驗的幌子為APP做推廣,鼓勵人下載使用。一些APP還鼓勵用戶拉人頭髮展下線、賺取佣金,這一模式引發不少人的質疑。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建議,繼續加大對「賺錢」APP不規範行為的處罰力度。此外,應通過規範各大手機應用平台,進一步加強應用合規性的審核。

專家建議,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還要加強對各類「賺錢」APP的運營資金監管,防止平台出現「跑路」現象,損害用戶權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acbFG8BMH2_cNUgzgS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