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標 收聽朗讀音頻
文/李思圓
每個人在茫茫人海中,都像是一葉孤舟。
雖然身體跟旁人依傍在一起,但心卻並不那麼容易得能靠近。我們時常很想把自己傾訴給別人,但無奈,懂自己的人,卻如此少。
其實,與人相處,最舒服的關係,便是彼此的懂得。
懂得,是一種治癒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他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牆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
心理醫生想了一個辦法,他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
醫生回答:我也是一隻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走來走去?
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也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一個漢堡包開始吃,病人又問:你不是蘑菇麼,怎麼可以吃東西?
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呀!
病人覺得「你說的很對啊」,於是也開始吃東西。
幾個星期以後,這個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病人」的時刻。有時我們明知自己應該走出情緒的低潮期,有時你明知應該選擇對的那條路,有時你明知應該及時轉身不回頭。但就是執迷不悟,就是感到很難過,就是不甘心。
此時我們需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勸誡,因為道理都懂,需要的僅僅只是感同身受般的理解和懂得。而這份治癒,是對內心最好的撫慰。
它們遠比所有正確的話,見效的藥,更讓人感到放鬆自在。
有時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可能也不是遇到了多麼難的事,而是在最脆弱無助時,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走進自己的內心,也沒有一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捨身處地為自己著想。
懂得,是一份體諒
有一年,作家劉白羽的兒子因心臟病住院,但病情一直沒有好轉,需要從上海轉院到北京。
但那時劉白羽自己也正生病住院,只能讓妻子帶著孩子去北京。可以想像,當時劉白羽的內心,有多焦灼,難熬。
這時巴金、蕭珊夫婦來到了劉白羽的病房。兩人進門後,誰都沒有說一句話,就默默地坐在沙發上。
病房裡靜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劉白羽微微發顫而又汗津津的手。蕭珊則一邊留意劉白羽的神情,一邊緊張地望著桌子上的電話。
突然電話響了,蕭珊忙搶在劉白羽之前拿起話筒。當電話中傳來母子倆已平安抵達北京的消息後,三個人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當兩人起身告辭時,劉白羽執意要送到醫院門口。他緊緊地握住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謝。巴金卻擺了擺手,淡淡地說:「沒什麼,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尤其是需要那些,懂你苦,知你難,在你最沮喪,最難熬,最無助時,陪在你身邊,給你默默鼓勵,支持和關心的人。
人這一輩子,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可與人言者,無二三。
真正的朋友,哪怕我們不說或不提,也能懂心,能會意,也能給我們最恰到好處的體諒和陪伴。
懂得,是一種相知
楊絳和錢鍾書在剛認識時,彼此都心生愛意。
那時楊絳給錢鍾書寫了一封信,諾大的紙張中間,只有一個「慫」字。
若換作一般人,可能以為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但錢鍾書在收到信以後,也只回了一個字,「您」。
原來楊絳是想問錢鍾書,心上有幾個人?而錢鍾書的回答是心上只有一個你。
許多人羨慕他們的愛情,如此清新,文藝,不落俗套。但這份相知,卻來源於彼此的三觀相投,以及志同道合的默契。
就如,你跟一個人說「今晚月色好美」。如果他不懂你,反而還會責怪「盡說些莫名其妙的話」。但懂的人卻知道,這是含蓄又不失溫柔的表達了情感。
在感情中,真正的懂得,並不容易。於蘇東坡而言,他拍拍肚子,哪怕天下有再多侍妾,也只以為他是「滿腹經綸」,但也只有朝雲懂他是「滿肚子不合時宜」;於賈寶玉而言,他也有許多要好的姐妹,但她們都像薛寶釵一樣勸他考取功名,而只有林黛玉從未對他說過這樣的話。
和懂的人在一起,無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還是肝膽相照的朋友,抑或心有靈犀的愛人,相處起來都是一件極其舒服的事。
懂得,是一份明月松間照的喜悅,懂得,也是一份清泉石上流的潤澤,懂得,更是一份問道天涯尋故人的期盼。友不在多,但要懂得。
主播:雪莉
朗讀愛好者
心理諮詢師,做一棵開花的樹,用聲音盡情綻放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溫暖的女子(ID:wennuan-312)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喜馬拉雅FM」-「全民夜讀」欄目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