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10日10點22分(北京時間)數據統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確診病例80924例
累計死亡病例3140例
累計治癒出院59982例
疑似病例349例
(截圖及數據來自人民日報.丁香醫生)
截至3月10日8時18分
陝西新增0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
累計245例確診病例
累計227例治癒出院省密切接觸者累計18957人
均集中醫學觀察
(截圖來自陝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的暴發,讓人們再次感受到病毒的威力。很多小夥伴有這樣的疑慮:
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小小病毒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殺傷力?
……
病毒如何傳播?
病毒沒有細胞壁,必須依靠宿主細胞才能生存,它要想傳播,就必須依靠一定的媒介,也就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傳播方式。
國家衛健委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和消化道等途徑尚待明確。
如何應對病毒傳播呢?
認真洗手
食物傳播:病毒通過食物或水的途徑進行傳染。
糞口傳播:病毒從大便排出體外,通過污染的飲食、用具、手和蒼蠅傳播進入人體消化道。
一般糞口傳播在密閉場所中,傳播速度快,易引起暴發。
防治消化道傳播:日常記得用肥皂和清水認真洗手,尤其在如廁後,以及每次進食、準備和加工食物前。
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開,水果和蔬菜食用前認真清洗,家中有腹瀉患者,應及時用消毒劑清洗被嘔吐物或糞便污染的表面。
別摸口鼻
常見通過接觸傳播的病毒有皰疹病毒、多種腸道傳染病病毒、A型肝炎病毒及新冠病毒等。
直接接觸傳播:病毒從傳染源直接傳播至易感者合適的侵入部位,如接吻、握手。
間接接觸傳播:間接接觸被污染物品所造成的傳播,如毛巾、餐具、門把手、電梯按鍵等,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戴好口罩
呼吸道傳播主要靠空氣,在病人呼氣、噴嚏、咳嗽或說話時,含有病毒的空氣飛沫進入環境,其他人由鼻、口吸入呼吸道繼而感染。
新冠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都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
飛沫傳播:飛沫體積較大,傳播距離在1米左右,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懸浮,只累及傳染源周圍的密切接觸者。但需要注意飛沫也可能進入眼睛。
氣溶膠傳播:氣溶膠指在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空氣中微粒無處不在。病毒混雜於含有飛沫核的氣溶膠內,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較長,但病毒濃度比大飛沫要低。
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飛沫或分泌物掉落地面,乾燥後可形成塵埃,人在走路時可能會把地面上的病原體帶起。
與新冠肺炎的這場戰「疫」還未結束,很多人目前仍處於居家辦公的狀態。
雖然已經儘量減少外出,但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生活用品等還是要定期補給。
很多小區都加強了防控管理,外賣、快遞也大多不能送到家門口,需要外出自取。
既然出門不可避免,那麼:
- 如何做好防護才能減少感染病毒的幾率呢?
- 對外出穿的衣服、鞋子等會不會把病毒帶回家?
……
衣服、鞋子會不會把病毒帶回家?
新冠肺炎主要是通過飛沫或接觸進行傳播,它隨人體的飛沫噴出1~2米後就會自動沉降,而不是一直懸浮在空氣中。
它離開人體後的存活時間取決於其所依附物體的表面情況,以及溫度、濕度等環境狀況。
與在空氣中、飛沫中存活的時長相比,病毒更喜歡光滑無孔的表面,在衣服上存活的時間很短,所以並不存在「毛衣更容易藏病毒」的說法。
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呼吸與危重症專家也解釋說:
病毒在毛織品上存活的時間,短則幾分鐘,長也不過幾小時。
如果沒有近距離接觸他人,外出回家後只需要好好洗手,正確做好外套的消毒和通風晾曬,就不必太過擔心。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中稱:
飛沫沉降到地面之後,即便鞋子有可能沾染到,病毒量也會非常少。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對鞋底進行消毒,保持清潔即可,建議回家之後在門口換鞋。
外出情況不同應對方式
去空曠的室外,不與其他人接觸
戴口罩,外出過程中注意別用手摸口鼻或揉眼睛,回家後將外套放在通風處晾曬,認真洗手。
去超市等人員密集的密閉空間
全程戴口罩,最好戴手套,減少逗留時間。
回家後將鞋子脫在門外,進門後將外套、手套等放在通風處晾曬,然後好好洗手並對觸摸過的物體表面消毒。
去醫院、探視病人或接觸可疑人士
出門前儘可能做好防護措施,可以穿一件帶帽子的衣服,並將頭髮用浴帽束好,戴好口罩,最好也戴上護目鏡。
回家後將鞋子脫在門外,外套、手套用高溫烘乾機、掛燙機或紫外線進行消毒,也可以用洗衣機的加熱除菌功能消毒處理。
認真洗手的同時,也要注意對手摸過的門把手、手機、鑰匙等隨身物品的消殺。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
由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支持,陝西省科普作家協會面向全省徵集疫情防控科普文藝作品,以科普文藝創作,弘揚科學精神,傳遞科學聲音,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匯聚全省人民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堅定打贏疫情防控戰的必勝決心。
快來一起行動起來吧,用科普文藝創作來抗疫!
參賽方式:
1、長按二維碼識別回復「參加」
2、陝西科普公眾號後台回復「參加」
|來源:科普中國、丁香醫生、生命時報、中國健康頭條等
[1].https://mp.weixin.qq.com/s/ZDokxTEDbzbSH6WsNidMPQ
[2].https://mp.weixin.qq.com/s/2OTqVKy_x22lsxRINGpr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