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知多少,還不來看看?

2020-01-25     千億奶山羊

祝大家新年快樂!春節習俗知多少?往下接著看!!!

大年初一壓歲錢

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大年初二回娘家

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大年初三赤狗日

又稱赤狗日,中國南方、北方均有年初三不拜年的傳統,據說年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認為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客家年初三的「送窮」,其民俗思想來源於古老的「赤狗」信仰。

大年初四祭灶神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初五趕五窮

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大年初六送窮鬼

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鬼、窮神。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送窮文》。

大年初七過人日

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大年初八祭星君

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正月初八為眾星君聚會之期,又是「諸星下界」之日,此日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祭祀星君)。不論是否去廟裡進香,這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大年初九祭玉皇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大年初十祭石頭

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於地。

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一,祭紫姑,請子婿

正月十一俗稱「請紫姑日」(有的地方為正月十四)。紫姑原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同時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搭燈棚

正月十二,搭燈棚

民間俗稱「正月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紮彩燈

正月十三,點灶燈,扎彩燈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彩扎彩燈啦!

正月十四拜娘娘

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試花燈

正月十四是「臨水娘娘」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歷代這一節日都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燈節,是男女青年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還有什麼習俗呢?

燃爆竹

煙花爆竹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看春晚

「春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為了慶祝新年,而開辦的。從1983年開辦至今,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受關注,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綜藝性晚會。

無論您身在何方,無論您身居何地,不要忘記我們有著同一個節日、同一個心愿,有著屬於億萬中華兒女的同一台春節晚會。

來源: 青島南京路小學足球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4VM228B3uTiws8KFY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