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清華副校長施一公曾經說過:我們的SCI論文給誰看?實際上都在免費為西方打工。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
另外一個統計數據更令人震驚,中國每年用於在國外發表論文的費用,相當於每年為美國送去一艘航空母艦。而回過頭來,當我們想要閱讀自己寫的文章的時候,反而要付費。這個時候不僅僅是免費為西方打工,甚至付費發表論文,還成了倒貼,這種怪現象何時才能止呢?
毋庸置疑的一點是中國已經強大,經過新冠肺炎的考驗,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巨大的一步,我們應該充滿民族自信。我們沒必要非得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論文,我們沒必要非得獲得美國人的認可。我們的論文應該更傾向於研究解決於實際問題,而不是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這裡首先希望我們的科學家、學者率先挺起民族的脊樑,不要為一點點的學術指標而折腰。
教育部劍指「唯論文」
面對「唯論文」的不良導向,教育部也終於發聲了。12月15日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不得將ssci cssci等論文收入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鉤,防止高額獎勵論文,不得將ssci cssci等論文收錄數據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
我想教育部的這一意見,無疑為那些精於鑽營,投機取巧的不良學者戴上了一個緊箍咒,同時也為那些紮根基層著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學者送來了福音,這個意見或許將改變學術上為西方打工的局面。
唯論文的危害
1.劣幣驅良幣
鼓勵壞的,實際上就是在打擊好的。如果我們默許那種論文至上的不良導向,實際上就是在否定那些紮根基層,真抓實幹,著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學者。到最後誰還願意去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呢?
2.論資排輩
簡單的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判斷學者的地位,這難道不是論資排輩嗎?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時代在變化,人才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
3.學術風氣浮躁
有的人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使中華民族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成為可能,有的人獲得諾貝爾獎拯救了成千上萬的人,然而他們的論文卻寥寥無幾。而有些人在有限的學術生涯里,卻發表了200篇乃至500篇論文,他們真正的貢獻在哪裡?
結語:
中國早就已經強大了,經此一「疫」,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更進一步。我們要擁有民族自信,我們要為自己做研究,而不是為了迎合西方的標準。我們做研究要解決自己國家的實際問題,而不再為西方打工。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請幫忙頂起來。
在這裡你能看到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邏輯,不一樣的視角,如有雷同,不勝榮幸。文章內容,只代表個人觀點,如有冒犯請多多包涵。關注我,了解更多教育資訊,分享更多教育知識,討論更多教育話題。(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3Q-a3YBF7MU6wDE3L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