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這個詞,好像越來越流行了。
孩子到了新環境有些不適應,我們會說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孩子怕生,睡覺只要媽媽,我們知道這是建立安全感的過程;孩子不自信,其中一個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安全感不夠……
以前,我是一個既自卑又特別玻璃心的人,一切需要拋頭露面的機會都不敢去把握。
- 小時候不敢在課堂上發言,哪怕知道自己的答案是百分百正確的;
- 不敢去結交那些班上最優秀的同學,儘管他們主動靠近我也不敢深交;
- 就算是對於認識多年的鐵閨蜜,也從來不會和盤托出自己的心事;
- 工作後,在只需要做好自己那一部分的範圍內可以盡善盡美,但是與人協作就忐忑不安;
- 不敢輕易接受別人的肯定、不能接受對任何人有所虧欠,寧願別人欠自己;
- 發條信息人家沒回,要難過好久……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和體會?你是否明白這究竟是為什麼?
近期反覆聽林文采博士的《媽媽必修的心理營養課》,我終於找到了答案,以上都是安全感和價值感缺失的典型表現啊!
很多80、90後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這樣的記憶:這孩子太認生了!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怕人啊?
其實,那些描述,也是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典型的寫照。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就會誠惶誠恐、不敢大大方方的互動,經常患得患失,一輩子都不自信。
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又是什麼樣的?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哪怕是山窮水盡的時候,依然不會自我否定,不會根據他人的、外在的評價和眼光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他們永遠深信自己是有希望的,就算不完美也可以接受。
既然安全感如此重要,那麼我們的安全感來自哪裡?身為父母的話,可以怎麼做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呢?
孩子越小的時候,只要父母做好了以下三個方面,孩子的安全感是最容易得到滿足的,尤其是在3歲以內的階段。
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儘量情緒穩定。
為什麼關於「媽媽的脾氣就是家庭最好的風水」之類的雞湯如今特別流行,確實是有道理的。
因為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媽媽就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信任都是源自媽媽的呵護。
看看你周圍,那些媽媽不會隨意發脾氣的孩子,是不是更有底氣?
當然,媽媽的情緒穩定並不是要求媽媽從來不發脾氣,只不過媽媽的脾氣不會像六月的天氣,變幻莫測、喜怒無常。
當然咯,並不是說媽媽一定要時刻謹記不能發火,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令人抓狂的情況,脾氣再好的家長也有一言難盡的時候。
只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多覺察,提醒自己管理好情緒,好好溝通。
爸媽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
如果你的童年經歷中,家裡是經常爭吵不斷的,想必你直到成人都會對那些感受記憶尤深吧。
林文采博士講到,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和地,如果父母關係不好,可想而知夾在中間的孩子是多麼痛苦。直到如今,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每天放學回家時唯恐又聽見父母吵架的那種恐懼感。
如果父母之間的分歧和矛盾不可避免,就算做不到好好溝通,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爭鋒相對。
允許孩子做任何他們能為自己負責的事情。
這一點看起來容易,現實中很多父母卻常常做不到。
就拿學吃飯來說吧,為什麼很多孩子都到入園年齡了,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只會用勺子吃,而且飯粒掉得到處都是?
難道是孩子太笨嗎?當然不是!因為在他們一歲多剛開始可以自己拿勺子的時候,父母或者爺爺奶奶要麼擔心孩子掉得比吃得還多以至於孩子會吃不飽,要麼覺得地上、桌上一片狼藉又難收拾又浪費,所以總是在孩子躍躍欲試的時候,不斷糾正「不要一次舀那麼多!把勺子拿平,不要斜著……」,甚至乾脆拿過勺子,越俎代庖。
這樣一來,孩子不僅沒有機會多加練習如何熟練使用餐具,而且更深遠的影響是:因為起初的嘗試一再被否定、被糾正,孩子會特別不自信。
這種不自信是深深刻在潛意識裡面的,有的人分明很優秀卻做事情瞻前顧後,很有可能就是幼小的時候埋下的伏筆。
最後再來總結下,給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媽媽儘量情緒穩定;
父母關係和諧;
允許孩子做任何他們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