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遵義之行,有朋友記得在前面介紹習水土城古鎮里的四渡赤水紀念館裡,有「紅軍菩薩」感人故事的圖文介紹,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位於遵義鳳凰山上的「紅軍墳」,也就是「紅軍菩薩」的墓地。
優美的湘江河畔。從我在老城的住處走向鳳凰山腳下,身旁的湘江河兩岸風光旖旎。中國有兩條湘江,一條在湖南,養育了偉大領袖毛主席。一條在遵義,托起了偉大領袖毛主席。
鳳凰山下的文化廣場,這裡也是遵義市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所在地。對面就是遵義紀念公園和遵義賓館。
紅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鳳凰山周歲麓的小龍山上,整個陵園坐北朝南,前臨湘江河,後靠蔥蘢翠綠的鳳凰山,與當年紅軍鏖戰的紅花崗,老鴨山遙遙相望。
烈士陵園中鄧萍墓的西面,有一座紅軍衛生員墓,群眾稱為紅軍墳。墳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1.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處約3米,墳前豎立一塊青石墓碑,碑座上石碑高2.03米,正面陰刻「紅軍墳」三個紅色大字,背面陰刻楷書《紅軍墳簡介》。紅軍墳是紅軍衛生員龍思泉烈士墓,墓名是毛主席手體集錄。
當日,有一對紅色旅遊團,團員們穿著整齊得紅軍服裝在拜謁紅軍墳。在遵義的各大紅色景區景點內,都會看到人數眾多的紅色旅遊團。跟著紅色旅遊團蹭了講解,原來「紅軍菩薩」還有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講解員聲情並茂地講述了這個動人的「紅軍菩薩」的故事,這是我見過的最有激情的講解員了。1935年1月,龍思泉隨隊到達遵義東南桑木埡一帶,龍思泉日夜不停,走訪村寨,為農民治病。百姓把他當做一位救苦救難的「紅軍菩薩」,如此一傳十、十傳百,方圓幾十里的農民,都請他診病。一天下午,一個窮人的孩子從十多里遠的地方來到部隊,請紅軍衛生員為他父親看病。經部隊首長批准,龍思泉跋山涉水來到病人家中,診斷患者患傷寒病,龍思泉忙碌一晚未能及時歸隊。
而此時,部隊執行緊急任務撤離遵義,由於通知不及,部隊首長只好寫一張條子,請房東劉大爺轉交龍思泉。第二天,龍思泉回到部隊駐地,得知部隊緊急轉移的消息後,告別了劉大爺和眾鄉親,按照字條指出的方向追趕部隊,不幸在途中被反動派殺害。劉大爺和鄉親們悄悄把衛生員安葬了。
由於當時並不知道龍思泉的真實姓名,他們只好在墳前樹了一塊「紅軍墳」的牌子。此後常有百姓到他的墳前燒香祭拜,並在附近摘一些草藥,服下後有些人的病情有所好轉。鄉親們認為是紅軍在保佑他們,這樣燒香的人越來越多。這位衛生員也被傳成了溫柔和善的女紅醫,變成了「紅軍菩薩」。
1954年3月,遵義市人民政府將桑木埡紅軍墳遷入遵義市烈士陵園裡。紅軍墳遷來後,香火更旺了,雲、貴、川等地都有人到紅軍墳進香,祈求「紅軍菩薩」的保佑。「神話」也是越傳越神奇了。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由於紅軍衛生員犧牲前未留下姓名,而群眾的印象是一位年齡小的紅軍衛生院員,就習慣稱他為「小紅軍」,簡稱紅軍「小紅」,這樣,紅軍墳的墓主是「小紅」,就一直流傳下來。
1965年,第三軍醫大學政委鐘有煌,帶領學員到遵義野營,當地看了「紅軍區」的簡介後,聯想到當年他在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任醫生,當部隊撤離遵義郊區駐地時,確有十三團三營衛生員龍恩泉,因外出給老百姓看病未能歸隊一事。鐘有煌懷著對戰友的真摯感情,離休後,用了很長時間進行多方反覆調查核實,最後確認「紅軍墳」里長眠的就是他的戰友龍恩泉。
1990年,遵義人將「紅軍菩薩」形象用藝術形式再現,由原四川美院院長葉毓山教授創作了一尊銅鑄雕塑,是一位紅軍女衛生員懷抱病弱的孩子在專注喂藥。導遊在這裡介紹說,這裡的塑像其實模糊了性別,當年的紅軍戰士條件艱苦,理髮不及時,很多的男戰士也是一頭長髮,這也算是一種解讀吧。
「摸摸腳,紅軍菩薩會保佑你。」,遊客們爭相撫摸紅軍菩薩腳。因紅軍衛生員有愛心、有善心,對待百姓如親人,對待孩子像母親,所以,這個紅軍墳前的雕像便幻化成女衛生員形象,人們親切地叫她「小紅」。當地人認為,這個「紅軍菩薩」類似於藥師菩薩,能保佑健康。
紅軍菩薩的腳已經被摸得鋥亮
有人說,「是個遵義人,都摸過紅軍腳」,會不會有些誇張?
待續,下文繼續分享遵義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