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有座千年古剎,朱熹曾在這裡賞月

2019-06-22   Jason游

囊山早在唐宋之時,就已聞名海內外,尤其這座千年古剎--囊山慈壽寺,已躋身為我省14座全國重點保護寺廟之一。位於囊山南麓的囊山寺,是妙應祖師於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創建的,歷史悠久 ,迄今已有1138年了。

囊山寺,初名延福寺,五代時易名為慈壽寺,俗稱囊山寺,香火鼎盛時,僧人達千人,妙應祖師常為僧人授課。自唐代以來,寺院屢有毀建。1984年囊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建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禪堂等。

唐末著名詩人黃滔,北宋名臣蔡襄,南宋狀元黃公度,宋代詩人郭祥正,詩人余越游、鄭良士,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明代狀元、文學家柯潛等,他們暢遊囊山寺時,都揮毫題詩和石刻,這給後人留下豐富的文化財富。

在寺廟裡可以看到三口大鐵鍋,這倒有段特殊的歷史。嘉慶年間,莆田遭遇倭寇燒殺搶掠,囊山寺也被燒毀,唯獨這三口大鐵鍋得以倖存,據說拿這三口大鐵鍋做飯要用到鐵鍬,一個鍋一次能做100斤的飯菜。囊山寺在香火鼎盛時期,有上前僧人,拿這三口鍋做飯應該足夠供應上千人的伙食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火燒囊山寺,攻陷興化府,燒殺淫掠,囊山寺除三口大鐵鼎外,一物不存。寺內這些文物雖然殘缺不完整,卻是珍貴異常。

大石槽刻有「無咎」兩字,下刻「熙寧歲在已酉十二月謹題」。此物系是宋熙寧間(1069年)所造,至今也已近千年了。

九十年代後,寺院缺乏良好管理,寺僧文化水平較低,典賣寺產,戒律鬆弛。當地善信禮請常昊法師入住囊山。

現寺院茶室移至「香積」堂,經常昊法師一番拾掇,漸顯禪意。天井處一盆朴樹,枝繁葉茂。

檐間懸一錐形銅爐,可焚倒流香。樑上掛一匾額,書「香積」二字。

香積堂內藏品甚豐,字畫、木匾、銅爐、天井、榕樹...一物一景都是禪意,那棵浮躁的心也隨之沉澱。

囊山寺唐井系妙應祖師打造,井水經科學檢測分析,為製作礦泉水標準水質。

寂靜園園如其名,園裡的假山、翠竹、匾額、石雕、粉牆和古樹錯落分布,漫步園中,很有意境。

莆田二十四景之「古囊峢巘」,囊是古人臥榻上的靠墊,叫隱囊。古囊峢巘,就是說山上的石頭像隱囊一樣摞起來,連綿不斷。

囊山寺是福建省著名古剎,在東南亞佛教界也有一定影響,是莆田四大叢林之一。

囊山寺文化底蘊及其深厚,千百年來作為官方古驛道宿站,曾留下許多文人詩篇和摩崖石刻,只可惜八十年代開山炸石,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僅存幾座。

觀音殿右側一宋代石刻,記載了宋代福建兩位官員為貫徹熙寧新法,特地到莆田考察水利工程的史實。

囊山寺曾為古驛道宿站,當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時,曾住在寺內。朱熹有詩曰:「曉發漁溪驛,暮宿囊山寺。雲海近蒼茫,溪山擁清翠。行役倦修程,投閒聊一憩。不學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古時「囊山曉月」為莆陽美景之一,故而就有了林有恆「山間明月」等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