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墨脫熱帶雨林

2019-04-23     戶外運動平台

墨脫的熱帶雨林,直到19世紀末才被探險家發現。在中國的熱帶地區中,墨脫堪稱「另類」,它位於北緯29°,比北回歸線高6°,和熱帶區域相去甚遠。但是,雅魯藏布江峽谷的特殊地形,使得墨脫成為地球上最北的熱帶氣候區域,從而創造出世界上最神奇的自然景觀—從峽谷底部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涵蓋了從熱帶雨林一直到冰雪區域的不同植物帶,是我國唯一具有完整植被垂直帶的地區。險峻的山路,隨時能奪人性命的暴風雪和雪崩,讓墨脫成為中國西藏乃至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 (摘自《環球人文地理》)

在藏民心中,當年蓮花生大師進藏傳教完畢之後就隱居在墨脫,所以他們時常步行前往朝聖。但是,很多人都沒有回來,而他們的家人認為,是墨脫的山神將他們留在了雪山密林之中……

如果從天空俯瞰,會發現墨脫被多雄拉山、金珠拉山、隨拉山、嘎隆拉山等雪山包圍,形同一朵聖潔的蓮花。在藏語中,墨脫叫作「白馬崗」,其意就是「隱秘的蓮花

墨脫的閉塞,以及種種相關的傳說,讓無數探險家充滿嚮往。早在康熙年間,西方傳教士在繪製地圖時,就為雅魯藏布江是不是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上游而苦惱,他們派出傳教士前去測繪--不過,這些傳教士全都死在險峻的路上,因此,墨脫成為了著名的「上帝禁區」。

到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為了入侵西藏,加緊對墨脫地區進行探險和考察,派出了大批探險者進入墨脫,不過,由於墨脫地形險峻,加上探險隊連續遭遇暴風雪襲擊,最後只有一名叫金塔普的探險者歷盡千辛萬苦,才於1880年到達墨脫。在這裡,他不但測量了墨脫的地形,而且還驚奇地發現墨脫竟然有熱帶地區才有的熱帶雨林。金塔普興奮地將所有信息標記到圓木上,投入江中,但下游接應他的人早已死於非命,這些圓木最後都漂進了孟加拉灣,不知所蹤。

金塔普後來也沒有逃脫厄運,他被當地人抓住賣為奴隸,直到1884年才找到機會逃回印度。隨後,他將自己所有的見聞和記憶以報告的形式出版發行,並繪製了地圖,世人才知道墨脫不僅有熱帶雨林,還有獨特的植被垂直帶。1913年,英國派間諜F.M.貝利根據金塔普的報告考察了墨脫,然後劃出了著名的麥克馬洪線,強行將墨脫南部地區從中國奪走。

新中國成立後,對墨脫的探索也迫切起來。從上世紀60年代起,政府開始在墨脫進行勘探,打算修建一條進入墨脫的公路,但進展甚微。上世紀80年代,勘測隊決定對墨脫這個西藏盲區進行測繪,當他們翻過茫茫的雪山,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雅魯藏布江谷地時,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江岸邊是濃密的阿丁楓森林,林中還長滿了粗藤、苔蘚、巢蕨、野芭蕉……這是明顯的熱帶雨林景觀。

墨脫人這樣來形容當地的環境:「山頂在白雪間,山腳在江河邊,說話能聽得見,走路可要一天。」由於墨脫的閉塞,以及種種相關的傳說,使墨脫在無數探險者心中變得神聖起來,他們千方百計想進入。1985年,有個美國人闖進了墨脫,結果被當地人抓住,被押解出縣境時,他「嘰里呱啦」地拚命講話,而且手舞足蹈,似乎想說什麼,當地人找來翻譯,才知道這個美國人的意思是他認打認罰,只求墨脫縣政府給他出具一個證明,證明他是第一個到達這裡的美國人。

1994年,第一條進入墨脫的公路--扎墨公路(波密縣扎木鎮到墨脫)修通,當時新華社還發了一條「汽車開進墨脫城」的新聞,但沒過多久,這條公路因為頻繁的雪崩、滑坡、泥石流以及惡劣天氣等原因被棄用。直到19年後,新的墨脫公路才在2013年10月31日通車,汽車這才真正開進了墨脫縣城,這朵「隱秘的蓮花」,終於向世人展開……

過去,在中原王朝的認識中,墨脫是個流放犯人的蠻荒之地。在清乾隆年間的《西藏志·疆圖》一書中,直接叫當地人為「老卡止」(意為「野人」),是「茹毛飲血」的可怕人群,藏區內犯了死罪的重犯,會直接被流放到墨脫,然後被當地人吃掉。

其實,這是對當地人的誤解,墨脫當地的原住民是一個叫「珞巴族」的民族,他們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珞巴族都過著原始的生活,族人無論男女都不穿褲子,只穿熊皮,而且他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這就是他們被外人誤認為「吃人蠻夷」的重要原因。

在珞巴族的傳說中,有許多關於祖先「穴居」、住「樹巢」的歷史。但隨著時光的流逝,珞巴族也開始以特有的方式來修建民居:墨脫當地盛產10多種竹子,韌性好、輕巧耐用,珞巴人經過處理後,用來搭成3層高的樓房,底層圈豬關牛,中層住人,頂棚上堆放農具和農副產品。一般人家還會在房子周圍建一個一人高的糧倉,把家裡的貴重物品和糧食都放在裡面,而且不上鎖,但奇怪的是從不會丟失東西。

原始的生活環境,讓珞巴人特別崇信巫術,他們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巫術的影子,就連出行之前也要進行占卜,如果占卜結果說不適合出行,他們一天都會待在家裡,決不邁出家門一步。

更有趣的是建房子時的占卜。如果一家有5口人,就要拿5粒稻穀,外加代表牛、豬、雞的稻穀各一粒,共8粒為一組,一共要準備3組,然後到3個地方去預選。預選時,會將預選地砸出一塊小平地,在太陽落山後放上一組穀粒,再放上鮮樹枝,壓一塊石板。第二天太陽升起前來察看,若8顆穀粒有散開在外的,就說明這裡會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若稻穀中有螞蟻,就說明在此地建屋的主人會生病,若稻穀保存完好且沒有任何蟲子,就說明這裡地氣好,非常適合建房。

墨脫雨林地形複雜,林中盛產多種藥材,動物種類也繁多。珞巴族人十分擅長在原始雨林中狩獵。他們頭戴熊皮帽,肩挎竹箭筒,腰拴長刀,手挽強弓,穿著短褲赤著腳,在山林中行走如飛。每個珞巴族的男子都是神射手,百米之內幾乎百發百中,他們還會用挖陷井、設地弩和明箭、做暗套和鐵鉗等辦法來捕捉獵物,從不會空手而歸。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珞巴人不再依靠狩獵為生,不少曾經的獵人也放棄了狩獵的習俗。現年48歲的宗巴,以前是獵人,但新墨脫公路開通後,他放棄了狩獵,和妻子開設了一家民俗餐館,為前來遊玩的客人提供食物。宗巴的妻子十分擅長烹飪土雞、燒雞蛋餅、燉香豬等珞巴美食,許多客人吃完後都讚不絕口。

宗巴說:「以前,一個健康的珞巴男人,大概有40年的時間在狩獵,但全家依然吃不飽,在山林里碰到狗熊之類的猛獸,還會有喪命的危險。現在生活好了,誰還會再去狩獵呢?」不僅如此,宗巴在休獵之後,和他的父親一樣開始信佛,經常對著佛像念經,對以前殺生的行為進行懺悔……

在墨脫雨林中生活的,除了珞巴族人外,人數最多的當屬門巴族人。墨脫也是門巴族最大的聚居地,中國境內幾乎70%的門巴族人都生活在這裡。但有趣的是,門巴族人並非墨脫的原住民,他們的祖先大多來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誕生地--門隅。

大約在200多年前,生活在門隅地區的門巴族人不堪忍受封建農奴主的壓榨,以及強烈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襲擊,決定去尋找傳說中的「蓮花聖地」,以求能在「佛之凈土」過上好日子。於是,無數門巴人拖家帶口離開門隅,在經過千辛萬苦之後到了墨脫,定居下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門巴族東遷」。

東遷後的門巴族,在墨脫經過幾百年的適應生活,養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其中最特別的是喝黃酒。門巴族的黃酒,原料是當地盛產的玉米和雞爪谷(西藏特有的粟米作物)。製作黃酒時,先將原料煮得完全熟爛,然後放涼、曬乾,再封存在密封的膠桶里,一般存放半年到一年就會發酵完畢。

這種黃酒喝法獨特,飲用時需要將發酵完畢的原料取出來,裝入竹筒,然後在竹筒底部紮上幾個小洞,再從竹筒頂部倒入冷卻的白開水,底部小洞流出來的就是酒。酒的度數不高,初喝味道清苦,但喝久了就會覺得清涼甘美、提神解渴。

喝黃酒,不但讓門巴人可以防止患上關節炎和風濕等疾病,也可以在炎熱的氣候中解渴,還可以幫助門巴人打發時間,度過漫長的雨季。門巴人還特別愛潔凈,他們相信山里未經處理過的水是不幹凈的,因此提倡少喝水,多喝黃酒,甚至是不喝水,只喝黃酒。一個普通的門巴族家庭,一天要喝掉六七筒黃酒。釀製一竹筒黃酒需用3斤糧食,門巴家庭一年的糧食收成往往才幾千斤,如此算下來,他們喝掉的糧食比吃掉的還多。

門巴人特別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進村寨,或者有人來家裡串門,話還沒說,就會抱出自家的黃酒讓客人飲用,客人喝多少,主人就添多少,直到一筒酒喝完。如果客人喝醉了,主人會認為是看得起自己,便會很高興;如果客人拒絕喝酒,那別人喝多少,主人就往客人頭上澆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門巴人還有一個「下毒術」的傳言。傳說門巴女人會一種神秘的下毒術,會給客人喝的酒里下毒,毒死客人後,客人的財運、權勢、健康、美貌都會轉到自己身上--門巴人也對傳言深信不疑。一位門巴老人說,他們將下毒者稱為「毒瑪」,就像西方的女巫一樣。以前,如果人們懷疑某個女人是「毒瑪」,那麼全村人都會極度排斥她,將她趕到村寨的偏僻角落居住,而且決不從其家門前經過,以免沾染毒性……

這些都是在徒步墨脫雨林近十小時所拍的照片,從拉格到汗密,到阿尼橋,一邊趕路,一邊用手機拍路上的美景,實在是美不勝收,如不是為了趕到宿營地,真想坐下來坐一天,與大地為伴,與雨林低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uMQCmwBmyVoG_1Z82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