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和海南那麼近,為什麼不建跨海大橋?其實是因為這3個原因

2021-05-17     開心菜菜慢生活

原標題:廣東湛江和海南那麼近,為什麼不建跨海大橋?其實是因為這3個原因

你知道中國地圖上陸地的最南端是哪裡嗎?

這是一片蔚藍的大海,海面上停靠著一些漁船,海水正在慢慢地退潮,露出了細膩的沙灘。從高空俯瞰,可以看到有個地方凸出了一個角,這是一條分水線。當潮水退去,人可以站在這條線上,這條分水線一側是北部灣,一側是瓊州海峽。沿著大海渡過瓊州海峽,能看到中國的海南島。

緊挨著這片大海的是一片陸地,看起來像伸進大海的牛角,這片土地面積有37平方公里,

生活著大約3萬多漁民。

這裡是廣東湛江徐聞縣角尾鄉,是中國大陸的最南端,被人稱為南極村。

這片最靠近大海的地方,被人稱為燈樓角。

燈樓角有3座特殊的建築,有一新一舊的兩座鐵架結構航海燈塔,以及一座渡海作戰指揮所。這兩座燈塔是1884年,法國殖民政府為掠奪我國資源和財富所建。渡海作戰指揮所則修建於1949年。

別小看這塊燈樓角,這是一片灑滿熱血的土地,這是一片流傳著傳奇故事的土地。

在徐聞,流傳著「解放海南,功在徐聞」的說法。解放海南島是我國有史以來最為壯烈的一次渡海戰鬥役。

壯烈到什麼地步呢?當時國民黨在海南島有10多萬人,還有30多架飛機,50艘軍艦,防守可謂固若金湯。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到的命令是要在1950年的5月1日前拿下海南,解放海南島。也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和43軍,另加兩個炮兵團和工兵一部約10萬人,準備兵分兩路渡海到海南。一部分到徐聞的燈樓角,一部分在徐聞沿海的港口等地。

當年的徐聞比現在更窮,假如你在前幾年來到過燈樓角,一定還記得從徐聞縣城到燈樓角的路況很差,從南極村到燈樓角甚至連條路都沒有。更何況在60多年前,徐聞的路更是慘不忍睹。這對行軍和運送物質來說非常不友好。

但是,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沒路就修路,沒橋就修橋。徐聞縣的人民紛紛加入進來當民工,僅2個月,就修建了20多條公路,長達380多公里。更是靠人力這樣解決了裝備運輸的問題。

解放軍要渡海到海南島,還缺一樣東西:船。但是國民黨在占領海南之前,徐聞是必經之地,但凡經過,都要經過一番燒殺搶掠,老百姓早就被搶怕了。他們意識到要過上安穩的日子,就得解放海南島,只有海南解放了,徐聞才能真正安全。於是紛紛拿出自己的木質漁船,要幫助解放軍渡海。大家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沒錢的出力。

當年徵得的船隻大約有486艘,還徵得船工舵手1519人。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欠的東風是什麼呢?坐過船的人都知道,坐船有一怕:怕暈船。常年在海上作業的人可能已經習慣了,但很多解放軍可能從來沒有坐過船,有些人不可避免地暈船。於是船工舵手們便接下了一個光榮的任務:幫助解放軍克服暈船,幫助他們提升海上作戰的水平。

經過兩個月的培訓,硬是培養了1萬多名海上作戰的強兵強將。為解放海南島提高了勝算的可能。

1950年3月上旬,解放軍開始分批渡海,與海南縱隊的人會師,直到1950年4月16日,總攻終於開始了。

在這次戰役中,我軍共犧牲4616人,53名船工舵手光榮犧牲。但是卻打死、打傷、受降國民黨軍3萬多人。在5月1日終於將海南島解放了。

當遊客來到徐聞,站在中國大陸的南極,看到的不僅僅是蔚藍的大海和椰海風情的美景,還有對英雄的敬仰。

也許我們在文字描述中根本無法體會到戰役的壯烈,但那兩座燈塔和一座指揮所卻見證了戰爭的始末。

時間過去了60多年,英烈們的事跡從未中斷過傳播。

在許多人的心中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國家不在瓊州海峽建一座橋樑,使海南與內地居民能夠更方便地往來?據說,有三個方面可以解答這個疑問。

一方面,是現有的交通方式足以解決兩地來往的客流,沒有必要再動用太多的資源來增加交通線路。

一方面是假如建造大橋,勢必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人力和財力,對於海南和湛江,都是一項巨大的開支和消耗,得不償失。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據說瓊州海峽處于海底火山口位置,也就是說海底是活動的,在這樣的條件上建橋是對技術的挑戰,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我們站在燈樓角,眼望大海,眺望著海南島的方向,心底湧現的還有對和平盛世的滿足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oVlenkBAxbFhpvDrI_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