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追風箏的人》並被它吸引,源於封面上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句話一下子擊中了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忍不住將書找來用心一讀.
卡勒德.胡塞尼的這本《追風箏的人》洋洋洒洒三十萬字,講述了一個來自伊斯蘭國度阿富汗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提到阿富汗,大部分人頭腦中的印象就是戰爭的殘酷,《追風箏的人》讓你看到一個戰亂前原本美麗、溫情、富饒的阿富汗.
我們也能通過這本書意識到,無論地域多麼遙遠,無論彼此間的種族、文化、宗教、風俗多麼的不同,但是屬於人性間的愛與恨、美與丑、善與惡、勇敢與恐懼、甜蜜與痛苦卻是一樣的.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條荒蕪的小徑。
故事的開頭,主人公阿米爾隨著記憶回到了那個改變了一切的1975年的冬天。阿米爾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富家少爺,因為他的出生,母親喪了命。傭人阿里的兒子哈桑是他童年時期的小夥伴.
傭人阿里和兒子哈桑是哈扎拉人,什葉派,阿米爾與父親是普什圖人,遜尼派,種族問題與宗教問題是普什圖人長期壓迫哈扎拉人的原因.
但在阿米爾家,這種壓迫卻沒有發生,阿米爾的父親是一位正直、勇敢、堅毅、善良、陽剛之氣爆棚的父親,他真心將與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傭人阿里當作是朋友和家人.
在同一個屋頂下,阿米爾第一句話說的是"爸爸",而哈桑說的是"阿米爾".整個童年,阿米爾和哈桑都在一起玩耍,喀布爾的大街小巷充滿了他們的歡樂.
當阿米爾受到鄰居孩子欺負時,懦弱的阿米爾從來不敢反擊,那個出來保護他的永遠是哈桑.父親為阿米爾的懦弱很是煩惱.
對於父親,阿米爾又敬又怕,他嫉妒父親對哈桑的關心喜愛,父親記得哈桑的生日,每年為他準備生日禮物,還請來醫生為哈桑修補兔唇,帶著阿米爾出去玩也會帶著哈桑.
出於一種內心的不平衡,於是阿米爾經常捉弄哈桑。而對於哈桑來說,阿米爾可以說是他的全世界,他一生都在用他的善良和忠誠守護著阿米爾.
最讓阿米爾心驚肉跳的人是兇殘的壞小子阿塞夫,當第一次遇到殘暴的阿塞夫,懦弱的阿米爾眼看就要遭到阿塞夫的鐵拳,心裡也很害怕,但表面鎮定自若的哈桑舉起了彈弓,保護了阿米爾.
他們雖然逃過了一劫,但是阿塞夫陰沉著臉說"今天這事可沒完",似乎給我們的內心籠罩了一層陰影.
因為一次對哈桑的惡作劇.阿米爾發現了自己寫作的特長,哈桑的鼓勵給了他熱情,於是阿米爾創作了一篇小說,想以此得到父親的關注。
當他拿著小說給父親看時,父親卻只是點點頭,露出了一絲不感興趣的微笑,絲毫沒有看一眼的意思.
最後還是父親的朋友拉辛汗解了圍,長期以來父親對阿米爾的冷漠,使阿米爾感受不到父親的愛,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個想贏得父親關愛的念頭.
每年冬天,喀布爾的各個城區都會舉辦風箏比賽,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注和愛,在那個放風箏、追風箏的冬季,阿米爾和哈桑為了比賽,做了很多準備,最終像戰士一樣贏到了最後.
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
這是哈桑去追被割斷的藍風箏時對阿米爾的說的話,撿到最後這一支掉落的風箏就是整個比賽的最終勝利.
不幸的是他在追藍風箏時,在一個小巷裡遇到了阿塞夫和他的同夥,為了保護阿米爾的風箏,哈桑不得不忍受阿塞夫的侮辱.
匆匆跑來的阿米爾在角落裡眼睜睜地看到阿塞夫強暴了哈桑,但他沒有挺身而出,內心的恐懼與懦弱使他跑開了.
阿米爾一直認為,藍風箏是打開爸爸心門的鑰匙,跑開的真正原因更多的是為了羸回父親的愛,以及內心深處對哈扎拉人的輕視.
就這樣,阿米爾任憑哈桑淪陷在了阿塞夫的淫威下,也因此成了他往後的日子裡縈繞在心中的噩夢。
再次看見哈桑,哈桑手裡拿著那支藍風箏,雙腿搖搖晃晃的他把風箏遞給了阿米爾.他若無其事得把風箏拿給他父親,對哈桑受傷害這件事隻字未提,他太在意的是父親的稱讚。
此後,阿米爾一直在用各種方法迴避哈桑,對哈桑的愧疚,對自己的所做所為,使他沒有勇氣面對哈桑,也許,哈桑不再忠心,阿米爾會好受些.可是,無論他走到哪兒,都能看見哈桑毫不動搖忠心耿耿的信號.
阿米爾不知道拿哈桑怎麼辦,他不想看見哈桑,於是,在他十三歲生日時,將新手錶和一把鈔票塞在了哈桑的毛毯下面.以此嫁禍哈桑,因為他知道他的父親最痛恨盜竊。
哈桑向阿米爾的父親承認了偷盜行為.接下來,即使阿米爾的父親原諒了哈桑,還是沒能阻止阿里帶著哈桑離開了這個家.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父親流下了的眼淚.
哈桑走後的每一天,阿米爾都是在煎熬中渡過。隨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和父親逃亡到了美國;
長大後的阿米爾娶了阿富汗將軍的女兒,後來,父親因病離逝,直到25年後,阿米爾接到了拉辛汗的電話,重返故土.
「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在掛電話之前說了這句話。不經意間提起,卻宛如經過深思熟慮。
從拉辛汗的敘述中,阿米爾知道了那個為他"千千萬萬遍"的人---哈桑和他的妻子死於戰亂,他們留下了唯一兒子索拉博.拉辛汗招喚阿米爾回國就是為了讓他解救戰亂中的索拉博.
同時,阿米爾也從拉辛汗的口中知道了父親的秘密,原來,哈桑是父親與傭人妻子的私生子,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原來,果敢正直、勇敢堅韌、善良慷慨的父親也有著我們避之不及的陰影面.
他苛責阿米爾,其實是在苛責自己。因為阿米爾就像是他被社會承認的那一半,他所繼承的財富、地位,以及隨之而來的特權,統統都會再贈給阿米爾。當他看到阿米爾,他就像看到了自己,還有他的內疚和悔恨。
而另一個兒子哈桑,就像是他不能夠被社會接受的陰暗面,是他不能被公諸於眾的秘密,是他的污點,是他所無法直視、無法在陽光下袒露的脆弱。源於這樣的自我疚恨,使父親持續不停地做善事來自我的救贖。
「你父親的深切自責帶來了善行,真正的善行。我想起他所做的一切,施捨街頭上的窮人,建了那座恤孤院,把錢給有需要的朋友,這些統統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而我認為,親愛的阿米爾,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讀到這裡,終於明白,《追風箏的人》其實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故事。
父子兩代人,所需要救贖的都是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自己人性里的污點。
信任與背叛,罪責與救贖,黑暗與光明,不斷交織牽扯著,於是有了阿米爾最終踏上救贖之路的旅程;
回到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從殘暴的塔利班小頭目阿塞夫手裡救出了索拉博,這一次,阿米爾沒有逃避,沒有退縮,即使被阿塞夫打的七竅流血也沒有動搖.終於,九死一生,他救出了索拉博.
我想,這次救贖之路,不單單是救贖,還有對曾經的時光深深的緬懷.
阿米爾和父親身上同時交織的美與丑、善與惡、榮耀與陰暗、坦蕩與秘密……其實也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不也都同時擁有著善良和醜陋、榮耀和卑微,擁有著天使的美好,也擁有著魔鬼的邪惡嗎.
我們大多數人,嫉妒、自私、怯懦、逃避這些東西也許與生俱來,在無知的歲月里,犯下過各種各樣的錯誤;
當我們穿越人生的種種的痛苦與淬鍊,用源源不斷的善行和曠日持久的自省,一點點完成對於自我人性缺陷以及靈魂的修補和救贖之後,便會擁有正直、善良、勇敢、堅韌這些美好品格.
被解救的索拉博跟著哈桑回到了美國,開始了新生活,但是在阿富汗的經歷使索拉博變成了一個沉默的人.
"在阿富汗,結局才是最重要的",故事的結局也許並沒有我們期望的那樣美好,但卻是個有希望的結局.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故事最終以索拉博一個不易察覺的淺淺的微笑,和奔跑著為索拉博追風箏的阿米爾做結.
我追,阿米爾儼然變成了那個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曾經哈桑對阿米爾表達的至高的真誠和忠心,如今,阿米爾把這份忠誠回饋給了索拉博。
娓娓道來的故事,因為有了那些黑暗,才顯得光亮,才更加溫暖人心。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里,風箏是一種象徵,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對哈桑來說,風箏是崇高無私的友誼,是一切善良純潔事物的象徵,只有追到了,才能捍衛心底那片純潔的聖地。
對我們來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總是要勇敢地去追,才能成長為一個無愧於心、無愧於愛的人,最終如那迎風而起的風箏,在浩瀚的天宇中自在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