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秋分。
我國古代的先人們,將秋分分成「三候」:
一候,雷聲收。秋分以後,下雨不會再打雷,再也不用擔心夜晚會被驚雷嚇醒;
二候,蟄坯戶。秋分過後,晝短夜長,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洞穴之中,以防寒氣入侵;
三候,水始涸。秋分左右,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降雨量也減少。故有詩人云「秋水消瘦」。
秋分,一年當中,第二次,白天和黑夜一樣長。
此後,陽光直射點從赤道開始往南偏移,北半球晝短夜長。而氣溫,也開始逐日下降,晝夜溫差的巨大反差,也從今天開始真正降臨。正如俗語所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
1
秋分,秋燥轉變的分界點
秋分,把秋天分成了兩半,
與此同時,也將秋燥分成了溫燥和涼燥。
如果說秋分之前是溫燥,那秋分之後就是涼燥了。
而涼燥,對人體的一個重要的影響,便是胃腸道。
2
涼燥滋生,也最容易引發胃腸疾病
秋分起,夏日的暑熱正式被秋冬的寒氣打敗。
在這個氣候交替的季節,我們的胃腸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在經歷了一個夏天的「冰鎮冷飲是標配」的生活方式之後,一時之間會無法適應,如同高原反應,容易滋生疾病。
此外,秋季空氣乾燥、晝夜溫差進一步拉大,會導致人體的消化系統無法立即適應,自然容易受疾病的入侵。
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的群體,更容易成為疾病入侵的對象。
3
秋季養腸胃,這兩個地方不能凍
俗語說「春捂秋凍」,但是對於胃腸不好群體,這兩個地方不能凍。
一是肚臍
中醫上,肚臍也叫「神闕穴」,秋冬季節,溫暖這個穴位可以增強體內的陽氣。
特別是對於一些有基礎胃病、脾胃虛弱,容易腹瀉、便秘的人,要特別注意保暖這個部位,避免寒氣由此入侵,增加胃腸疾病風險。
二是腳
腳是人體各個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經到腳底經歷的路程也最長。但是腳又彙集了全身眾多的經脈,所以,也就有「腳冷就會冷全身」一說。
如果是腳底經常性寒冷,人體的免疫力就很容易下降,胃腸病邪就很容易趁虛而入。
4
胃病患者的飲食要注意這幾點
少食多餐
對於有胃潰瘍、胃炎等胃病的患者,少食多餐的一大好處就是,能夠讓胃裡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這樣有助於防止胃酸侵蝕胃黏膜和潰瘍部位,延緩病症。
此外,少食多餐也能讓我們的胃部處於無負擔的狀態,避免暴飲暴食對胃部的壓迫和損傷。
避免多食刺激性食物
經歷了一個夏天的「生冷不忌」模式的飲食習慣後,我們的胃部很容易出現損傷。因此,在燥熱消散的季節,我們要避免進食過多對胃黏膜有損傷的食物,比如說辛辣性食物、油炸食品、濃茶咖啡、酒,以及過燙、過冷、過硬、過甜等食物。
避免睡前進食
睡前三四個小時里,如果進食則會促使胃酸分泌過多,很容易誘發或者加重胃潰瘍。
5
這個季節,多食這些東西呵護腸胃
秋天也是果蔬豐收的季節,很多秋季瓜果也開始大量上市。而在這些應季果蔬中,有一些很適宜腸胃不適以及需要養胃的群體食用。
柑橘
柑橘性溫、味甘,具有止咳潤肺、開胃理氣功效。
蘋果
蘋果性平、味甘,具有生津、開胃功效,是健脾開胃的良品,此外,蘋果中含有大量豐富的粗纖維、果酸等成分,具有收斂止瀉、防便秘的功效。
蓮藕
蓮藕常見的吃法有生吃和熟吃兩種。生藕性寒、可以入脾胃,具有生津清熱、補脾開胃、止瀉的效果;而做熟之後的藕,則性溫,具有健脾、補氣血功效。因此,對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群,食用熟藕而非生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芋頭
芋頭又叫香芋、芋艿,它具有養胃生津、化痰散結、寬腸通便等多種功效,因此非常適宜補脾胃虛寒症狀。
溫馨提醒:
對於有胃腸基礎疾病的患者,秋季也是病症加重的季節,如果有腸道不適症狀,比如頻繁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反酸、便秘等症狀,就需要及時就醫檢查,避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