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日漸寒,萬物冬眠。
不少人感覺身體也隨之進入「休眠」狀態。開始賴床,早上睡不醒、白天哈欠不斷,身體疲倦乏力;有的人早上起來,還會覺得嘴巴里有種奇怪的甜味,甚至有黏黏的感覺;照照鏡子,面色暗黃無光澤;食欲不振,吃什麼都沒胃口……像是「睡魔」附身了一樣,只想躺在床上睡大覺。
這究竟是怎麼了?不會是得了什麼大病吧?
其實這很可能是濕氣惹的禍!中醫上認為,濕適則潤養,過則為病。簡單通俗地來說就是「濕氣重,百病生。」比如:身體濕氣過多,爬到皮膚上,會形成形成痤瘡、濕疹等;跑到四肢會引起水腫;跑到關節會導致關節酸痛;跑到頭部會導致暈眩,令人犯睏乏力……可謂「萬惡之邪」,遺患無窮。
什麼是「濕氣」?從哪兒而來?
中醫所說的「濕」,就是水分多。脾胃是運化水谷的重要臟腑。過多吃甘甜肥膩之物、生冷瓜果,煙酒不離手,都會損傷脾胃功能,使水濕運化失常,以致濕氣內生。
濕氣的來源有兩種。一是環境中的濕:氣候潮濕,比如南方地區普遍全年潮濕;居室潮濕,比如回南天、梅雨天時,室內濕氣重重等。此時,濕氣就容易入侵人體,這稱之為外感濕邪。
二是,人體自身產生的濕氣,當體內水液運化障礙時,就容易濕邪內生。
那這麼說來,春夏濕氣盛行,秋冬就天氣乾燥,濕氣也就會沒有了?
並非如此。實際上,「寒必伴有水」,寒重一分,濕也重一分,寒濕勾結。所以,冬天時出現「寒濕」,夏天則形成「熱濕」。
如何判斷身體是否暗藏「濕邪」?
一般情況下,身體濕氣較重的人,常見以下表現:
看舌頭:舌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看大便:大便溏爛,黏滯不爽,馬桶難沖乾淨。
看身材:一般來說,「肥人多濕」。
看精神狀態:頭腦昏沉,身體困重,整個人懶洋洋的,不願意活動。
看皮疹形態:腫脹、糜爛、滲出明顯。
看瘙癢部位:濕氣重濁,易侵犯人體下部。瘙癢多發於陰囊、小腿、腳部。
祛濕邪,妙招多
既然濕氣有「寒濕」和「熱濕」之分,濕邪的症狀也有所區別,祛濕的方法也存在差異。
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要仔細看咯~
1、寒濕
寒濕體質之人,多愛吃生冷之物,如冷飲、雪糕等。常表現為舌體淡,舌苔白膩;吃涼的食物容易腹痛、拉肚子;口淡,不喜歡喝水;易疲乏,嚴重的可出現手腳腫、眼泡腫等症狀。
【調理】祛濕應溫里散寒。避免生冷食物,可用艾灸驅寒祛濕。藥膳適合選用平性或溫性食材,如生薑、花椒、陳皮、砂仁等。還可適當選用黨參、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中成藥以香砂六君子湯、苓桂術甘湯等為佳。
不宜選用偏寒涼食材,以免加重脾虛和濕邪。
食譜推薦:
【砂仁豬肚湯】
將砂仁12克納入豬肚中,加入約3碗水,煎煮後吃豬肚飲湯,有化濕行氣、止嘔止瀉的作用。砂仁單用研末吞服也有效。
2、濕熱
濕熱體質者,多愛吃煎炸、燒烤食品。如果細分,濕熱還有濕重於熱、熱重於濕和濕熱並重三種類型,表現稍有差異。
總的來說,濕熱體質者常表現為舌體紅或紫,舌苔黃膩;不思飲食,上腹脹滿;口苦、口乾、口黏;口舌生瘡,唇紅面赤;睏倦無力,久睡不夠,頭痛身重;大便黏膩,便後肛門熱痛;小便燒灼;情緒易激動,精神煩躁等。
【調理】濕熱類型不同,治法和用藥也稍有不同。總的原則是清熱燥濕,可以適當用偏寒涼的食材進行調理,如綠豆、絲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雞骨草、土茯苓、綿茵陳、蒲公英、薏米等。中成藥可選藿香正氣散、王氏連朴飲等。
不宜選用溫熱性食材,少吃辛辣、油膩和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澆油」。寒涼之品易傷脾胃,也不能長期大量服用。
食譜推薦:
【白朮黃芪茶】
方法:取白朮10克、黃芪30克、防風10克,用開水泡之當茶飲。
功效:甘香健脾,補中益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適用於體質較差人群。
【茯苓雙豆祛濕湯 】
食材:
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陳皮5克、生薑2片、瘦肉300克(2~3人分量)。
烹制方法:
將茯苓、陳皮洗凈,生薑切片備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凈,浸泡數小時;瘦肉洗凈切大塊。將所有原料放入大燉盅內,加適量清水,加蓋後隔水燉2小時,即可調味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