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上班,嬰幼兒如何託管?交給爺爺奶奶,還是送去日托中心?

2019-06-05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如果父母能親自帶孩子、陪伴孩子當然很好。

不過,由於家庭經濟問題,或者是父母要維持自己的職業生涯,孩子一天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一段時間,需要除父母之外的人來幫忙照顧。

特別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女性的社會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了,曾經默認母親就該留在家裡照顧孩子,但現在很多母親都有自己的工作,並且工作還很有前景,發展很好,如果年紀輕輕就放棄事業,確實非常可惜。

可是,除了父母自己,還能請誰來幫忙照顧孩子呢?

在中國,很多家庭會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幫忙;

在美國,除了1/4(ZERO TO THERE網站的調查數據)的學齡前孩子由爺爺奶奶照顧之外,還有很多寶寶,從4個月起,就被送到日托中心。

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兩種方式,各有哪些優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以及一些解決建議。

先說說祖父母的「隔代教育」

隨著小孫子一起到來的,除了喜悅,還有整個家庭關係的變化,這並不輕鬆。

爺爺奶奶不僅要開始和新出生的小寶寶互動,還要重新適應和自己成年子女之間關係。

儘管在育兒的方式和觀念上,爺爺奶奶和年輕的父母難免衝突,比如父母覺得爺爺奶奶的育兒觀念太老套、不夠科學、沒有進步……

但爺爺奶奶又嫌棄年輕人這代的育兒觀念花樣太多、華而不實、只會說不會做!

其實育兒這事兒,很難完美。即便兒童心理學家自己帶孩子,照樣也在不停經歷「吃一塹長一智」的過程。

儘管這樣那樣的問題無法避免,有一點卻是非常重要——祖父母對孫輩所具有的親情和關愛,是任何育兒機構、老師、保姆都無法比擬的。

祖父母們樂於為孩子奉獻,這有利於孩子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

畢竟,讓孩子在「愛與和諧」的氣氛中成長,比任何「教育觀念」更重要。

所以,與其爭論爺爺奶奶的方法對,還是爸爸媽媽的觀念更好,不如積極地協調溝通、互相尊重、改善家庭現有的教育氛圍。

  • 首先,建議需要照顧孫輩的爺爺奶奶,和自己的兒女商議下面這幾個問題。

我們孫子有特定的飲食和睡眠時間表嗎?

應該什麼時候喂小孫孫呢?

怎麼哄小孫孫睡覺,他會比較習慣?用安撫奶嘴嗎?有特別的小毯子嗎?

小孫孫餓了、睏了,一般什麼樣?

我們小孫孫喜歡什麼什麼活動?遊戲?玩具?

一起商議這些問題,一來可以更了解小孫子的生活規律,二來,讓您的子女也感受到:我爸媽一點兒都不「落伍」,他們對我們的教育方法很有感興趣。

和自己的成年子女商議這些問題,是爺爺奶奶為促進家庭溝通做出的第一個大貢獻。

  • 從年輕的父母的角度來說:

第一:父母自己負主要責任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祖父母在育兒這件事情上,承擔的一定是輔助的角色。

在孩子小時候,需要不間斷地照顧的時候,爺爺奶奶幫助父母,參與育兒。但是,真正要對孩子的將來負責的人,一定是父母,絕不是爺爺奶奶們。

第二:絕不說爺爺奶奶做得「不對」,而是分解步驟,循序漸進,教會他們正確做法。

父母既然是第一責任人,對育兒肯定有自己的要求。

比如爸媽覺得孩子不能看太多電視,那麼,只是跟奶奶說「別讓孩子看電視」是沒有用的,孩子只要衝爺爺奶奶人大哭一頓,他們八成堅持不了。

所以,你需要具體地告訴爺爺奶奶怎麼做。

什麼才是「具體地告訴」呢?是把做事的過程分解成小的步驟,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方便爺爺奶奶執行,並且及時反饋。

比如,爸媽不希望孩子看動畫片的時間太長,那準備好影碟,跟爺爺奶奶和孩子都說好,一天一集,看完了就沒有,第二天媽媽再給新的。

看完動畫後,接下來孩子可以玩什麼,這些活動都由父母來安排好。

父母負責計劃、安排、和孩子溝通,老人家只負責執行,操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第三、一旦發生矛盾,年輕的父母才是溝通的主體

老人的觀念模式和我們不一樣,發生矛盾是難免的。

一旦有矛盾,我們需要主動對家庭的矛盾做溝通,而不是被動地等著家裡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理解我們。

再來說說「日托中心」

如果爺爺奶奶也出於各種原因,比如身體狀況不好、住在外地等,不能來幫忙帶小孫孫,那麼,尋找一些家庭外的看護,比如送日托中心可以嗎?日托對寶寶的發展是好還是壞呢?

這並不是個新問題,隨著職場媽媽越來越多,日托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於是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很多心理學家,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依戀關係特別特別重要。

那麼,是否任何把孩子和媽媽分開的事物,比如日托,都肯定是「十惡不赦」,對孩子肯定不好嗎?

總的來說:並不是這樣!

為了得到這個答案,研究人員往往會比較「待在家裡的孩子」和「上日托的孩子」之間的智力和社會性發展。

研究發現,上日托的孩子在這兩方面都有優勢。這主要是因為日托提供了更多的機會。(Burchinal et al.,1997;Clarke-Stewart,1991,1993)

因為孩子的智力發展得益於更大範圍的教育和遊戲活動,而社會性發展,則是得益於日托中心比家裡有更多樣的社會交往機會。

同時,也已經有絕大多數的證據顯示,高質量的家庭外兒童看護,和家庭看護只有很小的差異,在高質量的兒童看護中心接受照顧的孩子,和單純由父母照顧的孩子相比,他們和父母的依戀關係的強度或本質幾乎沒有什麼差別(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1997,1999,2001;Vandell et al.,2005)。

因此,日托並不是「十惡不赦」,日托是可以考慮的。

不過,關於日托的另一些不利的發現,爸媽也要心中有數。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具體到每個孩子、不同的情況下,並不一定都會從日托中受益。

一個原因是:不同的孩子對於家庭之外的看護,會有不同的反應。

另一個原因是:日托中心,也有很多種形式。

並不是所有的兒童看護中心都能達到好的效果,高質量的看護才會有利於孩子的智力和社會性發展,而低質量的看護則不具備這些益處,甚至會傷害孩子。

所以,市場上日益增長的日托中心,並不是完全積極,也不是完全消極的。爸爸媽媽更應該關心的是:兒童看護的質量,以及什麼才是孩子所需要的優質的看護?

  • 如何界定「高質量」?

爸爸媽媽在選擇家庭外的看護中心時,應該考慮下面這些問題:(Committee on Children,Youth and Families,1994;Love et al,2003; deSchipper et al,2006):

1、是否雇用是夠的照看者?最佳比率應為1:3,即每一個成人照看三個嬰兒。但是,1:4的比例也可以接受。

2、每組嬰兒人數是否便於管理?儘管具備很多照看人員,每組中的嬰兒人數也不應超過8人。

3、兒童看護中心是否符合政府規定?是否備有營業執照?

4、從事照看嬰兒的人員是否喜歡他們的工作?他們工作的動機為何?照著嬰兒對他們而言是短期工作,還是一份長期的職業?他們是否經驗豐富?他們是否樂於工作,還是僅為餬口?

5、照看人員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他們是否花時間與嬰兒一同遊戲,通過語言互動交流,並且悉心留意嬰兒的舉動?他們是不是打心眼裡對兒童很感興趣,而不只是把照看兒童當成一個固定工作流程?電視是否一直開著?

6、兒童看護中心的兒童是否保持乾淨,是否安全?中心的設施,是否能夠保證嬰兒活動時的安全?各項設備及家具是否維修良好?照看人員本身的清潔衛生是否達到最高標準?尿片更換後,照看人員是否確實洗凈雙手?

7、在實際投入工作前,照看者接受過什麼樣的培訓?他們是否具備有關嬰兒發展的基本知識?是否了解正常兒童的發展過程?他們是否能夠敏銳地覺察出異常發展的徵兆?

8、最後,中心的環境是否充滿歡樂的氣氛?兒童看護中心不只是一個提供照看兒童服務的場所,當嬰兒置身其中時,那就是嬰兒的整個世界。因此,父母們必須非常確信,該中心會給予孩子們絕對的尊重和個體化的照顧。

如果這些條件都能夠被滿足,那麼,職場媽媽完全可以試試,享受日托中心帶來的便利。

當然,想要真正發揮出日托中心、或請祖父母幫忙帶孩子的優勢,避免劣勢,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也必須發生改變。

你是不是真的能接受: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女性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多,就是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需要接受其他人幫忙照顧這個現實?

其次,人們也要消除「職場媽媽」和「祖父母帶孩子」、「日托」之間不好的偏見。

如果我們不去仔細研究「祖父母帶孩子」、「日托」中心的優劣,也不去積極地尋求解決辦法,來平衡工作和帶孩子之間的矛盾,而只是一味的、無腦地要求:

媽媽就應該留在家裡;

媽媽就應該犧牲事業;

媽媽只有24小時親自帶孩子才是真愛孩子……

這樣對媽媽來說,又真的公平嗎?

一個媽媽,整天生活在這樣的壓力下,對孩子的心理環境又有什麼好處呢?

一個聰明睿智積極進取的職場媽媽,難道不是孩子的優質榜樣嗎?

不要籠統地覺得在家帶孩子好,也不要籠統地覺得請其他的人幫忙照顧孩子就是壞。

到底好在哪裡,壞在哪裡呢?是否有更積極的辦法,來解決這其中出現的問題呢?這才是睿智的爸爸媽媽更需要思考的。

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我們需要具體、詳細地研究各種看護環境的優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做出最適合自己孩子、自己家庭的選擇,這才是負責任的好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fOaHmwBmyVoG_1ZZP4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