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人為啥把外孫外孫女叫「磨鐮水」?
秦玉龍/文
磨鐮水,原意指磨鐮刀的水。在甘肅平涼、慶陽、天水等地以及陝西關中方言俗語中,「磨鐮水」被引申為女兒的兒子或女兒,即外孫、外孫女。為啥把外孫、外孫女比作「磨鐮水」呢?說起原由,有個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
話說某朝某代某年某月,爺爺和外爺同時在地里收割麥子,外孫女提著一壺茶路過外爺的地頭,外爺看到外孫女來送茶,喜出望外,起身迎接外孫女,樂呵呵地說「乖娃娃給外爺送茶來了!」。未料到外孫女卻說,「這不是茶,是磨鐮水。」然後徑直走向了隔壁爺爺的麥田裡。看到親家喝著孫女送來的茶水,外爺站在烈日下長嘆一聲:「好一個磨鐮水啊!」從此,人們便把外孫女稱作「磨鐮水」。
在平涼民間,還有另一個版本。相傳,兩親家相距不遠,兩家的耕地也同在一片山坡上。夏收期間,剛懂事的小孫子每天都要給田間割麥的爺爺提送磨鐮水。麥子割完後,兩家親家又各自在自家的地里種糜子,小孫子又提著罐子去給爺爺送飯。當他走到地邊,不巧爺爺剛剛扶犁到地那頭去了。迎面來的卻是外爺(外公、姥爺,平涼方言稱「魏爺」,實為「外爺」的轉音)。外爺一見小外孫,就打趣問提的是啥,偏心的外孫怕外爺吃了爺爺的飯,就撒謊說:「我提的是磨鐮水。」種地為啥還要用磨鐮水,這句幼稚的謊話自然被外爺識破。當兩親家互相推讓著吃飯的時候,外爺不禁望著天真的外孫笑了笑,問道:「磨鐮水呢」?小外孫被羞紅了臉。
此後,每當這個外孫來到外爺家,外爺一見到他,就想起那件有趣的事,叫他「磨鐮水」以取笑。天長日久,眾口相傳,慢慢就都把外孫稱為「磨鐮水」了。
我們姑且不論這兩個故事的真假,但平涼人所說的「磨鐮水」,應該是「未連隨」的諧音。所謂「未連隨」,是指在情感、血緣上沒有聯繫,「連」與「隨」同義復說。
「磨鐮水」之說,折射了鄉村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和觀念。千百年來,受男尊女卑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嫁出去的女子就像潑出去的水,成了別人家的人,而女子婚後生養的孩子稱外孫、外甥。外,即外人,不是自家人。無論外爺、外婆或舅舅對他多麼疼愛,總會有一層隔閡,沒有自家親孫子那般「斬斷骨頭連著筋」。
重男輕女的觀念,在中國可謂根深蒂固。一些語言也會表現出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婦人之見」,指沒見識的人的見解,「婦人之仁」,指不顧全大局的仁慈,含有輕視女性才智的意思。
有學者認為,傳統倫理、法律、小農經濟和土地所有制,這四個因素塑造了傳統的父權制宗族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母親在家族中基本上沒有人權、財權、事權,更不用說女兒了。
前些年,我們經常在鄉村看到「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標語,說明鄉村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頑固。女兒出世,父親氣得連飯都吃不下。即使是重男輕女思想不太嚴重的家庭,也常會認為女孩子長大後要嫁人,不需要讀太多書。於是不顧子女的能力和意願,要女兒輟學工作賺錢供兄弟讀書 ,即使女兒成績很好,兒子無心向學,這些父母也照樣如此。平時也會對兒子和女兒有不同待遇,例如:有好吃好喝的、好玩的都優先考慮給兒子,卻要女兒做較多的家務。極端的情況甚至是把兒子視為寶貝,在家裡猶如「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女兒則被視為奴僕看待,也常被父母打罵。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重男輕女思想正在逐漸退出主流,女孩受教育權、繼承權等權利都得到了相應保障。相比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的粗枝大葉或忤逆不孝,知冷知熱、體貼入微的女兒,則成了父母心目中的「小棉襖」。
「磨鐮水」,這個戲謔中略帶貶義的稱謂,已逐漸被新生代的年輕人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