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的教育差距,在這場疫情中暴露無遺

2020-02-24   天空樹



宅家時間久了,很多人,因此煩亂、焦慮。可總有人,顯得那麼「鎮靜」。


我有個朋友,她家小區管控嚴格,在疫情之初,就基本上封閉管理了。


這個朋友,平時沒事也跟我們聊聊家長里短。


可在大家惶惶不安,每個人都抱著手機刷,不斷往群里發各種消息時,她反而很安靜。


私信她,才知道,因為上初一住校的女兒回來了。平時工作忙,她顧不上女兒,正好想趁這段時間,多陪陪女兒。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每天她按時早起,給女兒做飯。孩子上網課期間,她要麼幫忙抄抄習題,要麼抽空採購,收拾打掃衛生。


晚上都忙完,她還得趕緊練會兒自己一直喜歡,卻沒有時間潛心練的瑜伽。


有時,看到她每天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一點焦慮、煩躁的負能量都沒有。


朋友總是說:「咱們也不能上前線,也幫不上什麼忙。做做平時沒時間做的事,挺充實,也就沒時間瞎想,沒時間焦慮了。」


她的孩子,也非常「聽話」,每天按時打卡學習,雖然在家,也依然按點上課,按點下課,每天日子都安排的很有條理。


這個朋友的狀態,一直讓我很欣賞。


面對疫情,大多數人是無能為力的,與其焦慮、惶惶不安,不如塌下心來,做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以學習為重的孩子,在無序的環境中也能堅持學習、堅持做自己該做的事,這樣的定性,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能力。



而孩子的這種能力,大多源於成人的榜樣作用和家庭的薰陶。


身處疫情時期,作為普通人,我們多是無能為力的,這時,父母如果能迅速找回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節奏,對孩子,也是一種無形的影響和教育。


不因沒條件,就放縱自己


看上去,新冠疫情影響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可總有一些人,不甘心在壞環境里隨波逐流,他們總能努力創造條件,達成自己想做的事。


這次疫情,導致很多孩子不能返校上課,尤其是湖北的孩子。


很多孩子,就在學校的安排下,開始了遠程學習。


湖北長陽的小學生比夢琪,每天就在家上網課。可因為大山里信號弱,有時沒辦法聽完一節完整的課。



雖然比夢琪才剛上一年級,可媽媽卻不想讓她產生「沒有條件,就不用學習」的想法。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媽媽就用竹條和透明的塑料薄膜搭了個棚子,讓孩子在裡面上課。



哪裡信號好,棚子就挪到哪裡去。


很多網友都稱讚說,這個棚子很實用,不僅能遮風擋雨,光線和信號也都好。


有多少人在鬱悶喟嘆,就有多少人在積極奮進,努力從困境中找到出口和突破。


很多人覺得,是疫情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方式,可其實,生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如果只等生活風調雨順後我們再努力,那永遠都只能被環境牽著鼻子走。


勇敢接受改變,並努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無論何時,我們都能成為生活的掌控者。


就像前幾天,河南教育廳廳長在講話中提到的西南聯大,他說:



「西南聯大,在與抗戰同行的8年時間裡,培養了3882名學生。這其中,諾貝爾獲獎者有2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8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有4位,還有172位院士,數百位人文大師。」


外面戰事紛紛,這些不能上戰場的老師就耐下心來教,而學生們,就塌下心來學。


無論什麼樣的環境,心懷學習的信念,努力創造條件,去適應環境,如果孩子身邊有這樣的成人,他們一定也能收到鼓舞,從中獲得掌控生活、改變自己的力量。


父母應對困難的態度,

是孩子最好的生活範本


疫情的陰霾什麼時候散去,誰也說不準。


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沒辦法改變現實,但是,卻可以通過改變態度來調節情緒。


這兩天,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視頻:


一名父親,教自己3歲的女兒,用笑聲「對抗」炸彈的聲響。



這是一名敘利亞人,他家附近,常常遭遇炸彈空襲,突來的響亮的爆炸聲,讓這名父親擔心自己3歲的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於是,他告訴孩子:炸彈的巨大聲響,是煙花和玩具槍。他還和孩子約定:當炸彈落下時,就大笑。



視頻中,隨著一聲巨響,3歲的小女孩先是愣了一下,隨即爆發出很刻意的大笑,看上去真讓人辛酸。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電影《美麗人生》里,那對在納粹集中營,用遊戲心態,面對納粹士兵迫害的父子。


作為普通百姓,面對荷槍實彈的士兵,他們既影響不了戰爭,又沒辦法逃離迫害。


無論是敘利亞的這位父親,還是《美麗人生》里的猶太父親,面對無解的困境,他們都努力用樂觀的心態,善意的謊言,減輕了孩子的心理壓力,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戰爭對孩子的傷害。


哲學家塞繆爾說:「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就像現在的疫情一樣,父母以樂觀積極的態度應對疫情期間的生活,孩子就不會覺得日子難熬;



父母整天精神緊張,情緒陰晴不定,孩子也難以感覺到安全感,他們會更難調節情緒,想逃離這種不一樣的日子。


而每位父母都該明白:不管我們感覺如何,日子都得過,那為什麼不過的陽光些,快樂些呢?!


這段特殊時光里,父母的態度和應對的方式,也會成為孩子日後,對待危機、困難的參考範本。



這個假期,恐怕會成為孩子記憶里最長的一個假期。在這特殊的時期,每個人都被捲入了一場特殊的戰役。


每個人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方式和氣場來抵抗這場戰役。


等疫情結束,你會發現,孩子之間的區別,會大到千差萬別:


有的孩子,趁假期培養了深度的興趣愛好;有的孩子,利用假期,補齊了上學期的短板;有的孩子,閱讀了十幾本甚至幾十本書……



也一定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整個假期渾渾噩噩,甚至連寒假作業都沒完成。


孩子的身上,映出的,也是父母這段時間的真實生活狀態。


智慧的父母,懂得利用每一次生活契機,把不幸變成機遇,把不利轉變成有利。


而我們不妨也把這次疫情,看成一次機遇,當成一次別樣的教育契機,規劃一些從前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去做、去學的事情,認真充實的過好每一天。


相信,最終受益的,一定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