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看,消費金融行業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自2009年原銀監會頒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4個城市開設消費金融試點以來,國內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從最初的4家發展至今已有30家獲批籌建。
其中,24家已開業,6家在籌建中,還有至少10家在排隊等待。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一路野蠻生長,如今消費金融也已走過十個年頭。
2017年以來,監管部門開始整頓金融行業亂象,2018年消費金融行業也進入全面整頓和規範階段。2019年,監管依然保持高壓態勢,「清退」和「整治」成行業主旋律。與此同時,消費金融牌照的批覆也放緩,臨近歲尾才有一家獲批。
然而,僅2020年1月,就有2家獲批,這也意味著互金行業歷經「正本清源」之後,消費金融公司的批籌工作或將恢復常態化。此外,部分網貸機構也有望轉型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30家獲批、6家在籌建、10餘家還在排隊
隨著監管部門整頓工作的持續推進,非法金融機構及其產業鏈相繼出清,金融行業的亂象也得以遏制。在「開正門、堵偏門」的原則下,2020年消費金融公司或許迎來批設的新窗口。歲末年初的三個月內,就有3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便是例證。
2020年1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籌建重慶小米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批覆,同意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米」)在重慶市籌建重慶小米消費金融有限公司。 1月10日,光大銀行也發布公告稱,已獲批在北京市籌建北京陽光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光消費金融」)。
事實上,小米消費金融獲批早有消息。2019年11月26日,重慶銀保監局就曾發布《關於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參股設立重慶小米消費金融公司的批覆》,同意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參股設立重慶小米消費金融公司。
據悉,小米消費金融是由小米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重慶金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大順電器(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金冠捷萊五金機電市場有限公司五家企業共同出資設立,擬註冊資本為15億元。
而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公司是由光大銀行與中青旅及其他發起人共同發起,擬註冊資本為10億。其中,光大銀行出資6億元,股權比例60%;中青旅出資2億元,股權比例20%;王道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資2億元,股權比例20%。
而在2019年11月,平安集團也獲批在上海籌建平安消費金融公司。有消息指出牽頭機構來源於陸金所控股,由平安普惠副總裁兼首席產品官倪榮慶牽頭,另外核心成員還包括陸金服總經理、法人劉曉巍。
除了小米、平安外,百度、新浪等網際網路科技巨頭也已入場。2019年5月,百度分拆出的度小滿金融入股哈銀消費金融。2019年6月,新浪微博全資子公司微夢創科網絡科技成為包銀消費金融的股東。2019年9月,玖富數科旗下全資科技子公司新疆特易數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也成功入股湖北消費金融,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截至目前,國內已有3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其中,24家公司已開業,富銀消費金融、冀銀消費金融、易生華通消費金融、平安消費金融、重慶小米消費金融、北京陽光消費金融6家公司還在籌建中。
然而,由鄭州銀行牽頭的九鼎消費金融,江蘇銀行、台灣凱基銀行、二三四五、海瀾之家聯合發起的江蘇蘇銀凱基消費金融,寧波銀行、富邦家具等發起設立的永贏消費金融,富邦華一銀行、唯品會等發起四川唯品會富邦消費金融等10多家機構則還在排隊等候批覆。
雖然,多元機構的入場使得消費金融行業競爭呈愈發激烈之勢,但我國消費金融行業依然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數據顯示,目前尚有39.78%的成年人未獲得任何消費金融服務。
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是,消費金融正在成為網際網路巨頭布局在金融領域的重點。儘管很多網際網路巨頭已手握小貸公司牌照,但在未來,作為網際網路流量變現的主要途徑,網際網路、電商等巨頭紛紛進入消費金融領域,也是行業大勢所趨。
近五成機構高管團隊換血
隨著消費金融行業競爭加劇,2019年以來,持牌消費金融行業也爆發了董監高職位頻繁變動浪潮。各地銀保監局的批覆信息顯示,多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得高管任職資格批覆,主要涉及三類職位:董事長、總經理、董事。有業內人士指出,「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除了正常的人事變動及股東變動之外,最大的可能是業績承壓」。
據柒財經不完全統計,2019年已有蘇寧消費金融、哈銀消費金融、四川錦程消費金融、盛銀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河北幸福消費金融等14家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有董監高調整。
其中,杭銀消費金融是高管變動最多的一家消費金融公司。據浙江銀保監管局信息,僅在2019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之間,杭銀消費金融高管任職審批信息就有5條,共有1位副董事長、1位董事、1位獨立董事和2位副總經理先後獲批任職資格。這也就意味著,杭銀消費金融高管正面臨一次大「換血」。
當下的消費金融行業,競爭激烈,一些消費金融公司壞帳壓力加大,如果高管難以實現股東期望,就面臨著走馬換任。然而業內規模較大以及實力較強的消費金融公司如捷信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等公司的高管都未發生大的變動,這也可以從側面說明高管們業績承壓。
有業內人士認為:「整體看,高管頻繁變動充分說明了消費行業仍在成長摸索期,對於消費金融公司而言,需要有效平衡規模與盈利的短期目標和把控風險前提下的健康穩定發展的長期目標之間的關係,高管不宜過於頻繁變動,消費金融公司在做好戰略規劃基礎上應當儘可能穩定高管團隊,從而讓正確的公司戰略能夠有效落地,否則可能因為頻繁的人事變動錯過行業發展紅利期。」
10家消費金融公司增資、6家發行ABS
增資擴股是消費金融機構擴大經營規模、提升抗風險能力的重要舉措。自2018年以來,消費金融公司便迎來增資潮,2019年增資熱仍在持續。
據了解,2019年共有10家機構完成增資變更,具體包括招聯消費金融、杭銀消費金融、長銀五八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河北幸福消費金融、陝西長銀消費金融、哈銀消費金融、包銀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合計增資65.7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的增資潮中,招聯消費金融是增資後註冊資本最高的公司,達38.6億元,包銀消費金融則最少,僅為5億元;中原消費金融單筆增資金額最高,達12億元,包銀消費金融增資則最少,為2億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消費金融機構增資熱,一方面是為了符合監管要求,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擴大業務規模。隨著P2P、套路貸等機構出清,市場空間將進一步釋放,消費金融行業增資需求加大。
此外,在監管趨嚴之下,消費金融從傳統渠道獲取資金難度增加,成本也相對較高,除了增資擴股,不少消費金融公司開始發行資產證券化(ABS)以降低融資成本獲得競爭優勢。發行ABS也因資金量大、穩定且成本較低等特點,正逐步成為消費金融公司重要的資金來源。
2019年12月,馬上消費金融首單ABS—「安逸花」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發行規模20.9億元,創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首期ABS發行最大規模記錄。捷信消費金融全年共發行四期ABS產品,總規模達114.5億元,創下持牌消金公司年度發行最大規模紀錄。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消費金融ABS共發行102期產品,發行規模達到3025.67億元。截至2019年12月底,共有9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其中捷信、中銀、興業、錦程、蘇寧、馬上,6家消費金融公司發行了信貸ABS產品。招聯、海爾及湖北消費金融尚未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
隨著市場空間進一步釋放,消費金融公司資金缺口變大,以及傳統融資途徑口徑收窄,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有更多消費金融公司重視ABS這一發行渠道在優化資金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方面的作用,ABS發行或將呈現常態化。
未來趨勢:行業分化加劇
2019年10月,兩高兩部下發《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放貸意見》)。明確指出,超過36%的實際年利率為非法放貸行為,另以介紹費、諮詢費、管理費、逾期利息、違約金等名義和以從本金中預先扣除等方式收取利息的相關數額都應計入實際年利率。
《放貸意見》首次明確了借貸利率36%為界限,雖然其主要目的是打擊從事超利貸、套路貸、超短期現金貸等超高利違規平台,但是同時也加速了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的清理整頓。《放貸意見》頒布之後,有多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收到監管指導。
2019年12月30日,有媒體報道稱,興業消費金融被福建銀保監局要求IRR年化利率降低至24%,金美信也已將利率調整至24%以內,而且馬上、招聯等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內部高層也開始要求調整利率。
消息爆出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是否應將貸款年化利率降至24%以下,成為行業的熱議話題。有人認為這是監管整頓消費金融行業亂象的重要舉措,也有人認為,壓低貸款利率會使一部分收入相對較低或收入波動較大的下沉群體享受不到合適的金融服務,從而有悖於普惠金融的初衷。
隨著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公司、產業巨頭們的紛紛入局,不同股東背景之間的異業合作也將加強,從而在資本、流量、科技以及場景方面形成優勢互補,強者恆強,因此帶來的行業分化也將加劇。
隨著套路貸等整治推進,市場空間將進一步釋放,行業資本也將加速傍身持牌消金公司以謀出路,2020年消費金融行業增資一定會持續。至於IRR利率上限設定為24%是有利於消費金融行業的溯本清源還是有悖於普惠金融的初衷,還需要市場檢驗給出答案。
來源: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心出品必屬精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XJ7FHABjYh_GJGVev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