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王先生是名銷售業務員,經常在外就餐,半年前由於乏力、腹部不適去醫院檢查發現輕度脂肪肝,肝功能異常,經護肝治療及飲食控制後體重下降了15%,複查發現脂肪肝已經逆轉了,但肝功能檢查結果還是顯示γ-谷氨醯轉肽酶(GGT)指標較高,在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藥物、飲酒等引起的肝功能異常後,醫生問診時了解到王先生經常在外就餐而且喜歡吃生魚片(也稱作魚生),建議他查肝吸蟲抗體。
檢查結果顯示王先生肝吸蟲抗體陽性,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王先生肝功能恢復正常。
肝吸蟲病是什麼?
肝吸蟲,簡稱華支睪吸蟲,成蟲寄生於人體的肝膽管內,可引起肝吸蟲病。
食用生或未煮熟含華支睪吸蟲囊幼的淡水魚、蝦會被感染,成蟲主要寄生在膽道系統並產卵,引起機械性梗阻與炎症反應。
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性寄生蟲病,在我國是一種流行面積很廣、感染率較高的寄生蟲病,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
2006年,該病被衛生部列為我國重點防治的寄生蟲病之一。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華支睪吸蟲(感染)列入一類致癌物清單中並公布。
肝吸蟲病的臨床症狀?
肝吸蟲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見疲乏頭昏、腹部隱痛、食欲不振、腹瀉等症狀;部分出現肝功能異常患者可存在肝區不適、腹脹肝腫大等。
個別嚴重者或感染晚期患者會出現黃疸、肝脾腫大、腹水,常並發膽道感染、膽汁性肝硬化或膽管上皮細胞癌。
哪些人容易感染吸蟲?
肝吸蟲(華支睪吸蟲)的感染無性別、年齡和種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的關鍵因素是當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魚肉的習慣。目前全球華支睪吸蟲感染人數大約在3500萬,其中我國的感染人數就占1500萬,典型流行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湖南、蘇北、皖北、東北等地。
實驗證明,在厚度約1mm的魚肉片內的囊蚴,在90℃的熱水中,1秒鐘即能死亡,75℃時3秒內死亡,70℃及60℃時分別在6及15秒內全部死亡。
囊蚴在醋(含醋酸濃度3.36%)中可活2個小時,在醬油中(含NaCI19.3%)可活5小時。
在燒、烤、燙或蒸全魚時,可因溫度不夠、時間不足或魚肉過厚等原因,未能殺死全部囊蚴。
成人感染方式以食魚生為多見,如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香港、台灣等地人群主要通過吃「魚生」、「魚生粥」或燙魚片而感染;東北韓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魚佐酒吃而感染;部分人群的感染與進食未燒烤熟透的魚蝦有關。
此外,抓魚後不洗手、使用切過生魚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過生魚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得了肝吸蟲病該怎麼治?
對重症感染和伴有營養不良和肝硬化的病人,應先予以支持療法,如加強營養,保護肝臟,糾正貧血等,待病人情況好轉時再予以驅蟲治療。
對於肝功能明顯異常患者,先予護肝治療後再行驅蟲治療。驅蟲治療目前最常用的的藥物為吡喹酮,總劑量為150~210mg/kg,每日3次,連服3日,其有效率超過90%,在殺蟲過程中應檢測肝功能及心電圖等,若患者出現明顯頭暈及噁心等應適當減量或停藥,眼囊蟲病患者禁用。
肝吸蟲病預後如何?
大多數患者經過有效的驅蟲治療及相應對症治療預後良好,合併急慢性膽囊炎、膽管炎、膽道阻塞、膽石症及肝硬化等預後較差,原發性肝癌者預後不良。
華支睪吸蟲病所致的兒童發育障礙或侏儒症,若能在青春期前得到徹底驅蟲治療並避免重複感染,生長發育能明顯改善。
Tips:
肝吸蟲在淡水魚蝦中廣泛存在,若不小心進食了含活的華支睪吸蟲囊蚴,就有被感染的可能。臨床中所見到肝吸蟲病患者大多數並沒有生食淡水魚蝦的病史,但他們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經常在外就餐,所以我們除了不生食淡水魚蝦外,應注意在外就餐的衛生及家庭生熟食應分開處理。
另外由於肝吸蟲病患者大多數臨床症狀表現不明顯,或容易被其它常見病的症狀所掩蓋,往往被忽視或漏診導致對肝臟的損害持續存在並向惡化進展,所以肝吸蟲病早期篩查並治療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