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聯考|聯考前心態很重要!以下5條強心劑須謹記

美術聯考備考,除了要制定備考計劃,還要做好心理和生理的準備,聯考備考期間應注意幾個問題:

1

適度緊張,防止浮躁

  越到緊要關頭,越不能亂了方寸。有緊迫感,有壓力是好事,說明大家重視了,是進入備考狀態的表現。適度的緊張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但要防止緊張過度。有些同學臨到考試就坐立不安,靜不下心來學習。有些還會出現拉肚子、發燒感冒、發皮疹等軀體反應,這些都是考試焦慮過甚的表現。出現這些現象並不可怕,很多對自己要求高的同學都會有,可怕的是對這些現象本身的焦慮。要正確認識壓力,事情本身並不給人壓力,壓力的產生在於人們在面對時產生的情緒。當「你認為」自己的力量大於「你認為」處理事情需要的力量時,不會有壓力,反之就會產生壓力。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如何提升「我的力量」上,而不是內心無休止地糾纏。眼下最重要的是用好在校的時間,完成每一次的訓練任務。

2

相信學校,認同老師

  相信學校,認同老師。對老師認同度高的同學,往往學習成績比較好。可以想像,帶著牴觸的心態來上課會是怎麼樣的情形。有些考生總覺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其實,通過這些年的發展,美術師資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大多數規範的美術培訓學校,都有一些基本功紮實的教師,考生們要利用好本校或美術教師資源。美術學習需要學生之間相互切磋,需要交流機會,也需要競爭氣氛,因此,班級人數以中等為宜。所謂的單獨輔導,未必就能達到理想效果。

3

保存體力,提高效率

  現在的高考,除了要比學業水平,還要比體力,美術考生尤其如此。十二、一月份聯考,二、三月份校考,六月份文化高考,樣樣重要。時間長,強度高,對美術考生來說是考驗。有人把登山要訣概括為:關鍵勻,不要停。這個要訣同樣適合美術備考。要合理分配體力,防止忽冷忽熱式的學習方式。避免興起畫個通宵,第二天昏昏沉沉的現象發生。要提高效率,減少體力和時間成本。美術備考,大家都在一個起步線上,成敗的關鍵是學習狀態。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保持積極的心態。此外,還要有健康保障,平時要保證睡眠時間,多喝開水,多運動。

4

夯實基礎,不搞投機

  有一些考生,不下苦功畫畫,沉迷所謂的「風格套路」,熱衷於各種「小道消息」,這種投機取巧的心態是要不得的。美術聯考,考查的是你的造型基礎能力,基礎紮實的同學,考什麼,怎麼考都不是問題。美術考生應該根據本省的聯考要求精心準備,把握造型規律,提高繪畫技能。素描考試題材以真人頭像和真人半身像為主,評判試卷有三把尺子,一是整體,二是準確,三是生動。真人頭像素描要求做到構圖完整、造型準確、畫面整體、用筆生動、黑白灰關係明確,並注意神態刻畫。真人半身像素描要求比例正確,動態舒適,表現時要強調形體結構,表現方法以線面結合為佳。近幾年美術考生劇增,聯考不少考場考生人數多,光源條件差,因此,考前訓練要做多角度練習。對各種光源條件也要有所準備,以免考試時亂了手腳。近幾年色彩考試題材以靜物和風景為主,不少省份採用默寫形式。畫色彩就是畫色彩關係,色彩訓練要注意畫面大效果的把握,組織好色調,一幅畫如果沒有統一的色調,色彩就會雜亂無章。在色彩關係正確的前提下儘量做到構圖完整、造型生動、用筆多變、虛實有度並有一定的表現力。

5

強化專業,勿忘文化

  隨著美術聯考備考的深入,花在專業學習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多,但考生們千萬不能忽視文化課的學習。美術高校絕大多數以美術和文化的綜合分錄取,各大美院還設置了語文和外語的單科線。從近幾年美術高考錄取情況看,美術考生的文化課水平越來越高,你想提高競爭力,光靠專業顯然是不夠的。美術強化,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文化課,相反,要更好地利用好文化課時間。三月份專業校考結束,六月高考,文化課的壓力同樣巨大。我們要細水長流,不能有到時突擊的念頭。

另外,在評卷過程中,評卷老師指出以下問題是必須要注意的:

第一, 水粉卷面必須控制好乾濕厚薄,因為現在流行的「杭州色彩」,注重畫面「氛圍」和「張力」,導致很多學生過於追求表現形式,畫面堆的很厚,肌力效果很強,然而這種卷面在被吹風機吹乾之後往往會捲起來,非常不利於閱卷,常常會因此影響卷面分數。最好是能控制畫面水分,在交卷的時候不會有裂紋,不會打卷為佳。

第二, 素描科目中無論遇到什麼題型,都要注意收形,在用餐巾紙揉摸完後必須用H——4H的鉛筆再輕輕過一遍。畫麵灰色層不必太細膩,著重刻畫的應當是明暗交界線與投影線的強弱、方圓、薄厚變化。這樣才能保證3個小時的考試中畫面大效果不被打折扣,局部也比較耐看。

第三, 速寫考試中不要過於糾結衣紋線的變化,衣紋線只要長短不雷同,方向有指向、不出現平行,雷同情況即可,重點刻畫頭和腳,以及領口、袖口、鞋子,組織好長線和短線的節奏關係,強化畫面的黑白灰關係,抓住模特動態加以適當誇張,要比全盤照抄更容易拿高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KcebG4BMH2_cNUgiU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