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否自卑的判斷 7個方面細心瞧

2019-09-04     小白資源酷

自卑心理在人心理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這時候新爸新媽不禁疑問,寶寶也是會自卑麼?那麼,關於寶寶是否自卑的判斷,下面就讓育兒小編來介紹一下吧。

寶寶是否自卑的判斷

1.膽怯怕羞

兒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是過度膽怯、怕羞,如不願拋頭露面、不敢接觸生人,則可能內心深處隱藏強烈的自卑情結。

2.獨來獨往

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對交結朋友興趣索然,往往喜歡獨來獨往。

3.猜疑心重

自卑兒童對家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十分敏感,特別是對小朋友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有時甚至無中生有地懷疑別人討厭自己,且表現出憤憤不平。

4.有自虐傾向

占相當比例的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

5.缺乏自信

雖然有的自卑兒童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他們大都儘量迴避參與任何競賽。

6.表述困難

據統計,8成以上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系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7.承受能力差

自卑兒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即使遇到小小失敗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對諸如搬遷、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應。

▎自卑的表現

獨來獨往,不願與人交流

即使是在幼兒園的時候,也會有孩子一個人默默地坐在角落,什麼話也不說,就愛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學齡前時期正應該是愛和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的年紀,如果孩子不願跟別人交流,那一定是某方面出問題了。父母也不必過分擔心,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一走,鼓勵孩子結交朋友,讓孩子有個自己的「朋友圈」。

討厭競爭,不敢自我表現

有的孩子一見到生人,就躲在爸爸媽媽的身後。孩子若小,可以當做是害羞靦腆,但如果孩子漸漸大了以後,還是那個樣子的話,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這很有可能就是自卑的一種表現。還有,如果孩子不願意參加任何競爭性的比賽時,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對自我的過分否定而導致孩子自卑造成。這時候父母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讓他們慢慢地走出負面情緒,變得勇敢、自信。

什麼事都聽父母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若是一個孩子不管自己做什麼都要問身邊的人的意見時,這就很有可能有問題了。這可能是因為父母平時對孩子過分嚴厲了,讓孩子很害怕做錯事情,而變得膽小、沒有自我。或者,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父母總是什麼都替孩子安排的妥妥噹噹,使得孩子獨自處理事情時產生一種「我不行,必須要爸爸媽媽在我身邊才可以」的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父母應適時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畢竟親身實踐才能讓孩子真正掌握生活技能。

▎自卑怎麼辦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

第一,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對自己進行積極、正確、客觀的評價,並且認識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會有短處或不足。要相信並發揚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第二,要教育孩子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望。告訴孩子,有時社會評價一個人不一定是正確的,但需要個人正確地對待。比如,牛頓、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小時候都曾被人們稱為「笨」孩子,可是他們後來都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

第三,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因為成功的經驗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強。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往往認識不足,有時可能會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導致失敗,由此產生自卑心理。父母要引導孩子量力而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應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

第四,既要鍛鍊孩子堅強的意志品質,使失敗和挫折變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又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讓孩子具備別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當然,最重要的是防患於未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龍,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或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以免造成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I-0EG0BJleJMoPMhD0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