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營銷的困局

2019-12-02   銷售與市場雜誌社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世界進入21世紀,美式「市場導向」越來越背離營銷原則。


  第一,美國大公司的利潤導向,走向極端

  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到了企業利潤導向的危害;德魯克在幾十年前雖然承認利潤對企業不可或缺,但也斷然否定了利潤是企業營銷的目的;科特勒也僅僅將贏利視為企業營銷的四個支柱之一。

  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美國企業不僅很好地詮釋了市場營銷,也最典型地代表了資本的逐利本性。當然,美國公司對利潤的追逐,是建立在一系列營銷創新的基礎上,比如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營銷和管理理論創新、商業與營銷模式創新。

  利潤導向使得美國大公司會在市場和成本兩端尋求最大空間:一端是尋求價值貢獻最大的目標顧客,一端是在全球供應鏈上尋求最低成本。前者決定了美國公司營銷聚焦於全球高端顧客,後者決定了生產向材料和人力成本均低的地區轉移,放棄本國成本較高的供應商。

  當全球市場擁有足量的高端目標客戶時,順理成章的結論是,一方面美國大公司會放棄中低端市場,另一方面會放棄中低端製造業。其必然邏輯是:1.由於美國公司科技創新全球一流,美國龍頭公司必然轉向高科技服務業和集中於高端製造業,美國中低端製造業必然衰退或轉移;2.美國中小公司失去大公司的供應市場;3.這些因素綜合、相互作用下,必須形成一個加速且不可逆轉的製造業空心化過程。這個趨勢和結果,既是美國國家營銷自身的問題,也是美國大公司追求高額利潤的必然結果。

  除上述原因之外,基於利潤追逐的「合理避稅」也誘導美國大公司跨國轉移,結果是大公司的財富積累和國家的債務積累同時沖高。


  第二,當美國大公司在硬體領域失去競爭力時,整體傾向於向上游發展

  通用電器如此,摩托羅拉如此,IBM也是如此(在韋爾奇的經典論證下,這種現象被演繹為一種產業進化理論)。蘋果公司是個例外,因為它科技創新的目的在於強化自己的產品優勢;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寶潔、麥當勞(肯德基)、吉列所以能夠堅守主業,在於它們在傳統業務上始終擁有全球性競爭優勢。也正是因為這些公司從主觀上堅守主業,它們才能始終保持競爭優勢。

  美國大公司走向產業鏈高端,既有科技創新領先的一面,同時也有在原有領域不斷失去競爭力的一面。美國汽車產業從20世紀90年代就處於行業性虧損狀態,至今也沒有看到它們從根本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企業有營業問題、贏利問題,也有長治久安問題。過度收割,從戰略上看屬於短期行為。任何只顧眼前利益忽略對未來投資,忽略長遠發展的行為,都是短期行為。而在產業的戰略轉型時期,一旦迫於股東壓力,過度關注眼前利益,必將錯過戰略機遇,步入戰略被動。

  日本、德國企業在製造業上的持續突破,都給過美國公司警示。美國的眾多專家通過研究日本、德國公司也得出過正確結論,但顯然,無論是美國專家或者是美國公司,都沒有正視這些正確結論。

  美國20世紀80年代暢銷書《追求卓越》通過研究43家美國公司,總結出了美國卓越企業的八大特質。這本書實質性地影響了美國公司,但並未讓美國公司脫胎換骨,美國公司也沒有堅守和踐行這八大特質。比如堅守主業、以人為本(製造業30%的人因為失去工作而進入了類似零工的商業)。這本書的前言里說到,日本公司的崛起,已經讓美國公司開始懷疑自己的營銷和管理,但與此同時,許多美國公司已經用自己的實踐和業績證明,美國公司的營銷理念、管理模式仍然足以讓美國公司強大和領先於世界。

  美國專家認為值得「肯定和借鑑」的日本經驗是:1.把員工、顧客的利益擺在股東利益之前,善待員工;2.重視質量和成本控制;3.重視節能和環保。但也僅僅是止於書本。

  以沃爾瑪為代表的美國零售業藉助「薄利多銷」橫掃美國和全球,沃爾瑪更是穩居世界500強首位。但「薄利多銷」從來沒有成為美國製造業的營銷原則,多數公司一旦一時在主業上得不到預期的高利潤,就會主動放棄,並美其名曰「走向高端」或者「營銷是提供解決方案(而非硬體)」。美國因此失去了許多曾經占優勢的產業。

  在大眾領域也有諸多領先的美國公司(上面羅列了部分公司),而在眾多中高端製造領域毫無競爭力,這其中的微妙之處,實在耐人尋味。在全球產業鏈頂部既意味著領先和優勢,也意味著戰略迴旋空間狹窄。美國大公司「習慣了」領先地位下的「競爭」,一旦出現逆轉,它們很難反敗為勝;面對其他國家的有效競爭,美國公司和傳統產業更像紙老虎。

  很多專家稱頌美國公司的戰略競爭,在筆者看來,近些年來美國公司的所謂戰略競爭,更接近於藉助既有競爭優勢的順勢而為。


  第三,從現狀看,美國公司正在從丟失中低端製造業向丟失高端製造業演變

  為了將中國企業排除在新一代通信標準5G之外,美國發動高科技戰,禁止美國政府機構採購華為和中興通訊的產品,採用這兩家中國公司產品的民營企業也將被禁止與美國政府交易。其實,美國能替代華為和中興通訊的選項並不多,在5G幾乎根本就缺失具有競爭實力的美國公司,它們更像已經放棄了這個領域。

  在與空客競爭中,由於空客增長勢頭強勁,波音倉促之下推出存在技術瑕疵的737MAX,兩次出現墜機和多次空中驚魂,導致波音連續多月出現零訂單和大量解除既有合同事件。可以預見,美國民用客機產業,在未來也會面臨更為嚴峻的競爭局面。

  美國大公司及其所在產業依然強大,問題是它們不願意做或者認為不夠賺錢、不夠重要的事情太多了。在過去幾十年,美國大公司已經相繼失去了在許多產業的競爭優勢,轉移或者放棄了許多產業,包括電子產業、汽車產業,更不用說百貨產業。美國創造了去工業化理論,並大幅度推動去工業化進程,今天整體看來,是百密一疏的。這大概屬於經濟學的「合成謬誤」——少數美國公司推動也許是正確的,但多數大公司整體推動卻是錯誤的。

  美國大公司也許能夠保證自身繼續強大,但無力保證美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繼續強大。因為美國大公司像美國政府更關心國際問題而不是美國自身一樣,更關心全球市場而不是美國市場,在其他國家公司對美國市場志在必得時,美國公司認為國際市場更有利可圖。


  第四,美國公司不僅僅是俯視全球市場,也俯視全球顧客

  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分析一下「NBA困局」。

  對於NBA的表現,中國媒體說得最多的是「你不能吃中國的還罵中國」;火箭名宿莫布里在節目中評論「莫雷事件」時說:「在中國,有5億多人口看NBA,比美國人口還多兩億,人家伸手喂你,你卻咬他們的手。」此外,莫布里還對莫雷表達不滿。NBA超級明星詹姆斯也像莫布里一樣,公開批評莫雷在不了解香港問題和中國公眾感受的情況下,隨意發表言論。但這種理性的聲音不僅少而且都受到美國政客潮水般的批評。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企業「吃中國罵中國」的事屢見不鮮,但作為一個事實,美國公司居多。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文化、情感和傳統,連中國人自己在國家認同、國家主權和國家統一問題上出現不當言論,尚且被國人口誅筆伐,何況是外國人、外國企業?

  尊重別國顧客,首先是尊重其文化、情感和傳統,否則,就談不上什麼尊重;即便因為本國產品一時不爭氣,別無選擇,那充其量也是「含恨購買」,一旦有替代品(本國的或其他國家的),必然被拋棄。事實上,在今天的中國市場上,已經沒有哪個國家的產品不可替代。想在中國市場上長期經營,就必須重視中國公眾的感受。

  在國家認同感上,即便中國人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也是最高的國家之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民族特質正在加強,而不是相反。這是任何一家外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營銷必須建立的認識基礎。如果說跨國公司更重視顧客心理分析,那麼,它們應該很精準地發現這一點,除非故意忽略。

  火箭隊總裁莫雷、NBA總裁肖華在中國舉國歡慶期間,拿中國人正在痛恨的暴徒和港獨說事,那就是雙重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情感和傳統,根本不需要政府做什麼,絕大多數中國公眾都不可能等閒視之。

  言論自由不是問題,對中國的事情理性討論也不是問題,傲慢地信口雌黃、不合時宜地表達觀點則是嚴重問題,這不僅僅限於在中國,在所有國家都是如此。如果NBA只掙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錢,完全可以像莫雷和肖華那樣自以為是,問題是他們十分在意NBA在中國的生意。

  與莫雷、肖華一樣心理的美國政客,不僅以舉國之力對中國展開貿易戰,他們甚至不給莫雷與肖華在成為笑話之後的公關處理空間,哪怕是裝裝樣子的道歉。

  由於中國企業起點太低,起步太晚,先期形成有效需求的中國公眾讓美國大公司掙到了太多的錢,有時甚至對美國產品的渴求表現得急不可耐。這讓部分美國公司有足夠的理由產生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甚至認為自己不可或缺。儘管這從戰略營銷角度看,會顯得很不專業。

  歐洲、日本和其他發達市場也許能夠讓美國公司掙到很多錢(存量市場),但能夠讓它們掙更多錢的則是新興市場(增量市場)。傲慢地對待戰略空間巨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公眾,這與營銷的基本原則是背道而馳的。

  美國公司或許已經注意到了中國公司的性價比,但遠遠沒有發現中國公司在與外國市場做生意時,所秉持的謙遜態度。美國公司的偉大基於它們的強大,中國公司的偉大某種意義上是基於中國近代以來曾經的貧窮、落後和備受欺凌,以及由此產生的偉大抱負、意志力和對別國的尊重。這些非營銷因素在未來對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是值得研究的。

  「NBA困局」作為美國公司在華營銷的一種現象,不僅僅是由中美兩國博弈造成的,也是美國公司在國際市場營銷中長期處於優勢地位,以及「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傲慢心理造成的。可以確定的是,這種現象會一直存在於中美兩國尋找和平共處方式的過程之中。美國政府在政客的主導下,胡言亂語、不知進退尚且容易理解一些,美國公司「在商言政」的行為,的確更加難以理喻。

  中國公眾接受美國產品、品牌容易,美國公司尊重中國公眾感受卻很不容易,這雖然不是跨國公司跨國營銷的新問題,而是一個決定跨國公司未來命運的新課題。新興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得這些國家的公眾,在接受跨國公司產品、品牌的同時,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願望,讓本國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和主權受到足夠的尊重。

  「NBA困局」是美國政客和公司貢獻的,因中國公眾感受而出現的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國際市場營銷現象。它會警示所有跨國營銷的公司,必須首先學會尊重別國公眾。經常觸犯眾怒,所謂的目標顧客也就無從談起了。

  「NBA困局」之於美國和美國公司並不在於中國公眾是否立即拒絕觀看NBA比賽,或者中國公眾是否自此捨棄NBA,而在於它們在中國公眾中的形象和地位受損。就如蔡京、嚴嵩、和珅的書法造詣皆深,但都處於中國書法鄙視鏈的「高端」,美國公司一旦進入中國公眾的鄙視鏈,後續的路徑就會變得極不可測。

  歷史終將證明,美國公司要麼學會尊重中國公眾,要麼就準備丟掉中國這個最具發展潛力和價值的市場。美國政府和美國公司有傲慢的自由,中國公眾有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