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射雀因緣寓意,十奢王的故事,老和尚和魚販

2020-08-27   善知

原標題:隨喜射雀因緣寓意,十奢王的故事,老和尚和魚販

隨喜射雀因緣寓意

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及大臣廣說妙法。當其時,舍衛國中有一位修行外道的長者,財富之多難以計數。他的兒子年屆二十,新婚未滿七日,彼此相敬如賓,恩愛非常。這一天,妻子想到後花園賞景,於是夫妻倆便相偕前往。

初春三月,百花盛開,芳香無比。行經一棵高大的奈樹時,妻子被盈盈綻放的花朵吸引。她對丈夫說:「你看,這花兒好美哦!」丈夫為討妻子歡心,便爬到樹上想要摘花送給妻子。由於樹上的高枝不夠粗壯,承受不了他的重量,結果便從高大的奈樹上摔了下來,當場重傷而亡。

全家人一聽到這個噩耗,都驚慌地來到後花園,結果看到的已是了無氣息的身軀,個個莫不悲傷痛哭。各地的親戚聽到消息,也都來到長者家慰問,對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都同感哀慟!想到最親愛的兒子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候離開世間,長者和妻子都感到憤憤不平,他們不斷地責怪老天無眼,竟然沒有保佑兒子平安順遂!

出殯的日子終於到來,全家人面對難以割捨的別離之苦,痛不欲生!佛陀知道長者一家正籠罩在悲苦中,便前往度化。長者全家見到佛陀親臨,感動不已,立即恭敬地頂禮佛陀,接著對佛陀訴說心中的哀愁憂惱。

佛陀慈悲地說:「你們不要再悲傷了,要知道一切萬物都是生滅無常,不可能長久存在。每個人來到世間,有生就一定會死,所造的罪福,果報相隨,因此,現在一共有三個人正在為此亡者哭泣,痛苦非常,難可遏止!可以說,他實在是罪福果報之子啊!你們應該從中體會究竟何者才是吾人真實的至親!」

佛陀又說:「生命有如樹木的成長,花開了會結果,果子熟了必當掉落。有生就有苦,沒有人能逃離死亡的逼迫。眾生由於欲愛的煩惱,而投胎有了身形,這個色身日日變化,終至衰頹的死亡終點。即使死而復生,罪福不亡,善惡業報終將自作自受。」

長者聽聞佛所開示的妙法,心開意解,當下放下了憂傷。長者長跪請示:「世尊,我兒子過去曾造作什麼惡業,為何今生如此年輕就往生呢?」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少年手持弓箭,和三個朋友一起到樹林遊玩。小孩看見停在樹梢的麻雀,便想將它射下,在旁的三個朋友不但不勸阻,反而鼓舞他:「如果你能一箭中的,那真可稱為人中健兒啊!」

少年一聽,興高采烈地舉起弓箭往樹上瞄準,麻雀中箭墮地而亡。他驕傲地撿起雀屍,展示他的戰果,一旁的三人也興奮得拍手大笑。此後,他們四人經歷了無數劫的生死流轉,共同為他們殺鳥的罪業而受報。

這三個見殺隨喜的人,一位因過去修福,現正在天上享福;一位投生至海中,化生為龍王;另一位就是你。而這名射箭的少年,先前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兒子,命終後則投胎到人道,成為你的兒子。如今從樹上摔落死亡,立即化生作龍王的兒子,並在出生之際,就被金翅鳥王取走吃下。

所以此時此刻分處天上、人間、海中三位父親,都在為兒子的死而悲慟哭泣。在這三處分別夭亡的兒子,就是以箭射殺麻雀的少年,由於造下殺業,所以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隨喜讚嘆殺業的三人,則同嘗失去兒子而悲泣的苦果。因果歷然,絲毫不爽,不可不慎!」於是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

色慾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

世尊為了讓長者更徹底地了達因果的真理,運神通之力令長者一一看宿世之因,及見天人、龍王同為失去兒子而悲傷的情景。長者看過這一切後,心開意解,長跪合掌祈請佛陀:「請佛陀慈悲應允我們全家人成為佛弟子,受持五戒為優婆塞。」

佛陀為他們傳授五戒,並開示無常的道理。一家人聽聞佛所開示的殊勝妙理,個個法喜充滿,當下即證得須陀洹果。

十奢王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閻浮提有個國王,名叫十奢王。國王的大王后生了個兒子,名叫羅摩;二王后也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羅漫。

羅摩太子十分勇敢,力大無窮,好比天神。他有一件神珍的武器——扇螺,敵人只要看到這武器的形象,或聽到它吹起來的聲音,沒有一個不失魂落魄、落荒而逃的,所以羅摩太子在戰鬥中總是優勝者,沒有人能抵擋他。

三王后也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婆羅多;四王后生的兒子名叫滅怨惡。

十奢王最喜愛三王后,常對三王后說:「無論你想要什麼金銀財寶,我都可以滿足你。你說吧!你想要什麼好東西?無論什麼,我都不會吝嗇。」

三王后說:「我沒什麼要求。如果我想要什麼東西的話,以後會告訴大王的。」

有一次,十奢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就命令羅摩太子代替自己處理國家大事。

羅摩每天用錦帛紮起頭髮,戴上起寶做成的王冠,坐在國王的寶座上聽政理事,儀容形態就和國王一模一樣。

在十奢王生病的這段日子中,三王后日夜守護病榻前,噓寒問暖,更衣送食,照顧得十分周到。

十奢王心裡十分感動。有一天,他覺得自己身體好多了,精神也好些了,心情比較愉快,想起三王后這些日子以來的操勞,覺得一定要給她什麼賞賜才好,便對三王后說:「以前我問你需要什麼,你總是說以後再說,從來不提任何要求。今天,你一定要提出一個要求,我以我的生命發誓,無論你提什麼要求,我都答應你。」

三王后一直有個心病,她想萬一十奢王死了,肯定由羅摩即位,那自己的兒子婆羅多就什麼也撈不著了。她聽十奢王一定要自己提出一個要求,便乘機說:「大王!我正好有一個要求,可是,您要言而有信,一定要滿足我的願望!」

十奢王說:「好!我一定滿足你。」

三王后說;「那好,我要求您把羅摩廢掉,立我的兒子婆羅多為太子。您千秋萬歲之後,讓婆羅多繼承王位。」

十奢王驚呆了,萬萬沒想到三王后會提出這個要求。四個兒子中,他最喜愛羅摩,對羅摩抱有極大的期望。三王后的要求,就好像在他的食道里塞了什麼東西,咽,咽不下去;吐,吐不出來,噎得上氣不接下氣,不知怎麼辦才好。心想:『要我廢掉羅摩,我怎麼捨得呢?可是不廢羅摩,那我剛才『言而有信』的保證,不就成了一句空話嗎?」

十奢王只好對三王后說:「你還是另提要求吧!只要不是這個要求,其他無論什麼,我一定滿足你。我可以滿足你三個……不,滿足你十個要求。」

但三王后一口咬定:「我沒有其他希望,只有這個。大王您答應過我,一定要言而有信,可不能反悔!」

十奢王想:「我從未失過信,如今怎能破例?再說當國王就必須君無戲言,這也是立國的根本。」想到這兒,他只好萬般無奈地下令廢掉羅摩,另立婆羅多為太子。

羅摩原來穿的衣服、戴的王冠,也都轉交給婆羅多。

羅漫從小與羅摩非常要好,他看到哥哥的太子之位被廢,衣冠被奪,很不服氣,就對羅摩說:「您有拔山蓋世的力氣,又有戰無不勝的扇螺,為什麼不拿出來用,要忍受這種恥辱呢?」

羅摩對弟弟說:「一個孝子不應該違背父親的命令。三王后雖然不是我的親生母親,但既然父親敬重她、喜愛她,她就如同我的親生母親一樣。再說婆羅多性情溫和,向來與我們友好相處,他自己是一點點壞念頭也沒有。我雖然有渾身力氣、有神珍的扇螺,但怎麼可以對父親、母親、弟弟做出不應該的事,危害他們呢?」

羅漫聽了哥哥的一番話,也就不吭聲了。

這時,十奢王又下了一道命令,將羅摩及羅漫兩人流放到深山去,要十二年之後才准回國。

羅摩兄弟兩人接到命令,心中一點也不怨恨父親,便告辭父母,離開故鄉,到遠處的深山中隱居去了。

當時,婆羅多人在其他國家,所以國內發生的這一連串變故,他一點也不知道。有一天,他奉召回國,到家之後,才知道父王已經駕崩,而由於母親的緣故,兩位哥哥被流放到深山中,自己卻被立為國王。

婆羅多與兩位哥哥關係很好,感情和睦,互謙互讓,當他回國了解這個情況後,非常生氣,覺得母親的所作所為太沒有道理了。他連忙去找自己的母親,連見面跪拜的禮節都顧不得了,說:「母親,你做了些什麼呀!怎麼這樣不懂道理!

你這樣做,會給我們帶來禍的。」然後又去拜見大王后、二王后,對她們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禮,恭敬的程度超過以前好幾倍。

接著,婆羅多帶領全國軍隊入山尋找兩位兄長。人馬到了山腳下,婆羅多讓軍隊就地駐紮,自己一個人入山尋找。

羅摩、羅漫兩人隱居深山中,一日,聽見山腳下人喊馬叫,旗幟飄揚,仔細一看,原來是婆羅多帶著軍隊來了。

羅漫對羅摩說:「你以前還一個勁地誇獎婆羅多,說他禮讓恭順,你看,他剛剛登上王位,馬上率領軍隊來誅兄弟了。」

兩人正驚疑不定的時候,婆羅多找來了。看見兩位哥哥,婆羅多又驚又喜,涕淚滿面,拜倒在地。

羅漫責問婆羅多說:「你今天帶領這麼多軍隊來到這兒,到底想幹什麼?」

婆羅多一聽,知道兄長們誤會了,連忙辯解說:「因為路途遙遠,恐怕路上會遇到強盜,所以帶著軍隊。這純粹是為了自衛,沒有別的意思。我這次入山,是想接兄長回國,即位為王,治理國家。」

羅摩回答說:「先前,我奉父親的命令流放到這裡來。今天,我怎麼能夠隨便回去呢?如果我這樣做了,就是一個不忠不孝的人。」堅決不願回國。

婆羅多再三懇求,但羅摩意志堅定,就是不答應。婆羅多見羅摩心意已決,只好聽從羅摩的話,自己一個人回國。臨走之前,他脫下哥哥腳上穿的一雙破鹿皮鞋,恭恭敬敬地捧在手裡,垂頭喪氣地回國了。

回國之後,婆羅多便承擔起治理國家的任務。他把羅摩的那雙破鹿皮鞋放在寶座上,每天早晚向這雙鞋朝拜問好,就像面對羅摩一樣;平日處理政務,他總是坐在寶座旁邊的小凳子上,表示真正的國王還是兄長羅摩,而自己只是代羅摩攝政而已。他還經常派人到深山中朝見兄長,送去各種物品,並請兄長們儘快返回。

但羅摩、羅漫堅持地說:「父親當年的命令是流放十二年,年限不滿,我們不能返國。為子盡孝,為臣盡忠,不能違背父王的命令。」

十二年期滿。

婆羅多在這十二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前來,羅摩、羅漫也看出婆羅多的確是真心誠意地希望他們回去;又聽說婆羅多敬重那雙破鞋子,就像敬重本人一樣,也很為他那深厚的兄弟情誼所感動,於是決定回國。

他們回國後,婆羅多立即要把王位讓給羅摩。

羅摩推辭說:「父親已把國家留給你,我不應再當國王。」

但婆羅多堅持說:「哥哥是嫡子,又是長子,理應由您來繼承父業。」兩人推來讓去,最後羅摩不得已,只好即位為王。

他們兄弟你謙我讓的事傳了開來,大家都很感動,人人以他們為楷模,國家的風氣也日益淳樸。百姓都勸勉自己,應當盡忠盡孝,對人要寬恕,所以,雖然三王后當年乾了這麼一件大壞事,但大家對她仍然非常尊敬,因為大家都體會到要寬以待人,原諒別人的缺點。

在羅摩的治理下,這個國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無病無災,人民過著十分幸福、安樂的生活。

老和尚和魚販的故事

在某個寺廟裡有一位年老的和尚,出家已經很久了。但是因為天資笨拙,口才也不好,講經說法更是輪不到他,也沒什麼信徒來向自己討教親近,看著自己的那些年輕的師弟們一個個徒眾甚多,弘法利生的事業開展的有聲有色,因此心生慚愧。出家這麼多年了,吃了佛門這麼些年的飯,受了信眾不少的供養,卻連一個眾生也幫助不到,一個眾生也度不到,出家的目的何在呢。

我要向佛陀學習,哪怕度一個眾生也不枉我此生出家一場。主意已定,老和尚開始了獨特的度眾生的計劃。寺廟附近有個菜市場,經常有賣菜的在那裡做生意。而除了賣蔬菜的,更有不少賣魚賣肉的小販。而每個眾生所從事的生意也是各自的業力驅使,毫無自主。就像這些賣活魚活蝦的小販,為了生活,而從事殺業,是最最可憐的了。

老和尚看著那些賣魚的小販,心中有了一個主意。他選中了一個小販,也許是前世的不可思議的因緣吧,老和尚選中了他,並且和這個小販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

小販賣的魚幾乎都是活的,因為他是個漁夫,現打魚現賣,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沒有什麼信仰,也根本不知道這樣的生意意味著什麼,對於因果,前生後世更是不屑一顧,雖然就在寺廟旁邊,但是他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信佛的。直到這天老和尚來到他的攤前。

「你的魚我都要了,多少錢一斤,便宜點吧」,老和尚對正忙著招呼顧客的魚販子說著。

「老和尚,你買魚啊。不會是想吃了吧,呵呵」,魚販子和老和尚開著玩笑。他倒是知道出家人是不會買去吃的。

「我哪裡會吃,我是買了去放生的,你也可以早點收攤回家休息了,怎麼樣,省了你很多事吧,不過你要幫我運到湖裡去放生的哦。」

「那可是好事啊,行啊。便宜點我都賣給你了」。魚販子迎合著老和尚,於是把早上剛打上來的魚,和老和尚又都拉回到了湖邊。

老和尚念著佛號經文,和漁夫合力把魚兒們又放回了它們本來的家鄉。做好這些,魚販子拿著錢高高興興的回家了,心想今天可真是走運,碰到了這麼個出家人。省了好些時間和力氣就做完了生意。

魚販子每天早上下湖,打來的魚就馬上去集市賣掉,天天如此,已經成了習慣了。次日他打好魚剛趕到集市,就看到老和尚已經在等他了。「早啊,老師父,你來了,今天準備做什麼,不會又要買魚放生吧。"

「讓你猜對了,我正是在等你來的,你今天打的魚一條也不要賣,我都要了,和昨天一樣,我們送到湖裡去放生。魚販子一聽樂不可支,想不到今天又走好運,這個老和尚可真不錯。放生還是買我的魚。於是兩人合力送到湖邊,念經洒水放生。魚販子在旁邊聽著佛號經文,想著這些魚兒又不是人,聽的懂這些麼。他可不知道老和尚的意趣。

就這樣,每天老和尚都去集市找小販等他打魚回來,再去放生,一條也不讓他殺,不讓他賣。時間一長,2個人已經配合的很默契了,搞的老和尚跟二道販子一樣。接貨,運貨,放生,給錢。

魚販子開始心裡犯嘀咕了。不知道老和尚葫蘆里賣的什麼藥。問吧,因為老和尚口才笨拙,也不會說什麼甚深的因果道理,就說你做這個行業不好,要遭報應的,你以後最好不要做這個買賣了,干點別的不好麼。

魚販子說,我打小就打魚賣魚,別的也不會啊。我不做這個,你讓我一家老小吃啥喝啥啊。老和尚只好嘆口氣。把買魚的錢遞到魚販子手裡。到後來,老和尚說,你今天不要去打魚了,我給你平時一天打魚的錢,隨便你去到哪裡耍。

魚販子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不是這個老和尚腦子有問題了,什麼也不要,白給我錢。天下哪有這樣的美事啊。老和尚倒是不含糊,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每天給魚販子錢,不讓他下湖捕魚,樂的魚販子心想他親爹都沒象老和尚這麼親。

老和尚堅持不懈的在一點一滴的影響和感動著魚販子,一天、兩天、三天...雖然有時心裡也在偶爾的打退堂鼓,想著這樣下去不知何時是個底,但是又想到世尊佛陀的偉大菩薩行事跡,在推動著他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努力實踐著自己的發願!

眾生的業力太厚重了,累世以來積累了不可思議的業障,不過業力再深重也有被消掉的一天。終於有一天,魚販子忍不住了。拉住老和尚的手說:老師父,我不能再要你的錢了,我再要您的錢,於心不安啊。您告訴我啊。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您做的這一切有什麼意義麼?

老和尚一看,眉頭舒展,心中歡喜,堅冰總算被融化了。於是拉著魚販子的手,2人到了茶館,泡上一壺好茶,老和尚對魚販子做了一場甚深的因果道理的開示,和他為什麼要這樣對魚販子的前因後果,這個時候的老和尚,口齒伶俐,語重心長,流露出的大慈悲心。

魚販子聽完跪在老和尚前,痛哭流涕,發誓從今以後不再做這個行當了。魚販子一般都是做生意妄語打慣了的,是這個時候他說的是真正的諦實語。

果然,從此以後,魚販子不再打魚賣魚了,開始做起了賣蔬菜的生意。後來又在老和尚的勸導下皈依了三寶,並且他的一家人都成了虔誠的佛門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