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年1月15日,已經當上假皇帝的王莽終於更進一步,逼迫自己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據說在爭奪的過程中還摔壞了玉璽的一角,接受了孺子嬰的禪讓,當上了真皇帝,改國號為「新」,史稱代漢建新。從24歲的王莽入中樞開始做官算起,到今天的54歲登上皇位,30年間王莽從一個黃門郎,歷任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之後又加封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直至真皇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篡奪的先河。
王莽劇照
雖然說在篡漢之前王莽已經通過自身的溫良恭儉讓,推行平民恩惠政策,重金引誘外族政策博得了貴族的信任,朝野的好感,外族的歸順。但是他乾的畢竟是篡位的事,還是有一些漢朝的忠臣元老不服氣,這些人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大多採取「其骸骨」的形式,提前退休。為了達到儘可能多的團結人這一目的,王莽決定邀請這些有名望的人士來給他站台助威,可是但凡是讀書人都有一些所謂的風骨,他們認為王莽是篡位者,得國不正,自己是漢朝的臣子,怎麼能侍奉這個篡位者呢?
這些人中有一位名叫龔勝,這人在沒做官的時候就有很大的名聲。後來再哀帝時期就做到了諫議大夫,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斂苛重,最後一直做到位列九卿的光祿大夫,可以說既是儒生領袖又是官中翹楚。王莽當政後,就告老還鄉了。王莽為了請出龔勝排出了豪華使團,帶著詔書、印信,駕著四匹馬的安車去接他,要拜授他為師友祭酒。師友祭酒是王莽專門設置的為輔佐太子的官員。地位跟九卿一樣,可以說是拿出了最高的誠意來邀請龔勝。
到達龔勝的住所後,使者與郡太守、縣府高級官員、三老、郡縣屬官、行義、學生多達千人,到龔勝所住的街巷宣讀詔書。這就相當於現在中央辦公廳人員以及省委班子,市委班子以及大學師生千餘人來請一個人,這個陣仗,反正我是沒見過。使者畢竟是皇命在身,打算讓龔勝站起來迎接,就長久地站在門外。龔勝這時聲稱病情嚴重,就把床放到臥室門西側、南窗之下,頭向東方,穿上官服。
使者把皇帝詔書、印信交給他,把四匹馬駕的安車拉到院子裡,向龔勝致意說:「聖明的新朝未曾忘記先生。制度的釐訂還沒有完成,等待先生主持。皇帝想聽到您的治國之道以安定天下。」龔勝回答:「我向來愚昧,加上年紀老邁,而又身染重病,命在旦夕,如果隨閣下上道,一定死在途中,實在是極端無益!」使者要完成使命,一定要把印信佩戴到他身上,龔勝卻總是推辭。
使者只好向王莽奏報:「現在正值盛夏,天氣酷熱,龔勝有病,缺少氣力,是不是可以等到秋季涼爽時再動身?」王莽下詔允許。於是使者每隔五天,就與郡太守一同去問候龔勝起居,並告訴龔勝的兩個兒子和學生高暉等說:「朝廷這麼虛心地用爵位封地等待龔先生,他雖然身患疾病,但至少應該移住在驛站官舍,表示有應徵進京的意思,這樣做不僅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後世子孫。」
王莽鑄造的錢幣
高暉等人把使者的話轉告龔勝,龔勝自己知道推辭沒有用,便對高暉等人說:「我接受漢朝的厚恩,無法報答,而今年已衰老,隨時都會埋入地下,從道義出發,豈可以一身而侍奉兩姓君王?在地下如何面對故主?」
漢書記載「吾受漢厚恩,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豈以一身事二姓哉!」
龔勝於是吩咐他們準備後事,說:「衣服只要能包住身體就夠了,棺材只要能包住衣服就夠了。不要隨時下流行的風俗一樣,在墓上動土,種植松柏,建立祠堂!」說完,就不再喝水吃飯,歷時十四日而死,終年七十九歲。
好好地一個名士,只能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前朝的忠貞,這種精神固然可貴,但是做法是在有待商榷,同時代的另外一個人的做法就比較高明。
王莽統治後期各地起義
與龔勝同一時期一位大儒人叫薛方,王莽以同樣的禮儀去接他出山,薛方通過使者推辭:「當年唐堯、虞舜在位的時候,民間准許有巢父、許由。而今聖明的主上就像唐堯、虞舜一樣,小臣我願像許由隱居箕山一樣,不再入世。」巢父、許由都是上古時期有名的隱士。使者把這些奏報給王莽之後,王莽聽到薛方把自己比作唐堯虞舜,也就不好在追著薛方了。如果他還追著不放那就說明他與這些上古賢君背道而馳,這與自己的估測方針是相背離的,他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
「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
薛方這個小人物在史書上僅有這一件事記錄,卻向我們完美展示了一個人會說話會有多麼大的力量,不僅保全的生命,同樣留住了氣節。同樣的一件事,龔勝如果能像薛方一樣處理,豈能落得如此下場?可見會說話關鍵時刻能保命。
位面之子-劉秀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雖然說韓信是因為功高震主被被漢高祖劉邦所猜忌,最後終致身死。但是他那個口無遮攔的嘴巴,肯定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反觀教唆韓信叛亂的說客蒯通卻因為口若懸河、舌燦蓮花說服了劉邦而免除一死。劉邦得知韓信已死後,就問呂后:「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 呂后說:「韓信說悔恨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 劉邦就馬上下令捕捉蒯通。
韓信舞台照
蒯通很快就被捉到了,劉邦就問他說:「是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 蒯通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劉邦很生氣要下令煮了他。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韓信舞台照
劉邦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象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干陛下所乾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 劉邦於是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
蒯通同樣是把劉邦比作唐堯,把自己比做了一隻狗,不是唐堯不英明,只是我蒯通這隻狗當時只認識我的主人,一番話把自己從鬼門關拉了出來。
說話,可以說是一個人向世界表達自己最重要的方式。很多人會以「我這個人心直口快,你別介意啊」「我就是不會說話」等等來開脫自己。第一次這樣說沒有問題,如果每次都這樣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既然你不會說,那就要去學習。上面的例子我們也看到了,會說話關鍵時刻能保命。當然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會碰到這種一句話決定自己生死的事情。但是我們在工作中難免會碰到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等等一系列需要說話的地方,把說話練好,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說話,每個人天生就會,但是要會說話確實需要學習和練習。市面上有很多教人說話的技巧的書,這些內容的確很重要,但是這些都是所謂的「術」的層面,我們學習一件事首先要認識的不是術,而是「道」。
說話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麼、別人在想什麼,以及最重要的自己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這就是說話的道。
如果對自己說話不自信,怕說錯話,那就先學會傾聽。傾聽並不是簡單的沉默不語,真正用心傾聽,對於認同的地方要有回應。我們可以從傾聽中獲取對方的信息,初步了解對方。如果自己善於聊天,要多關心對方,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如果每個人都想要暢所欲言的機會,那這樣的聊天肯定是一團糟。薛方和蒯通能夠把說話的對象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讓對方聽到後很舒服,因此避免了被殺的命運。
學習古人,學習歷史,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炫耀知識,獵奇探怪,更多的是借用古人的智慧指導今天的生活,上面幾個會說話的人,都是站在了對方的立場,把對方放在了一個很舒服的地方,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地方,通過自己的言辭,讓對方不得不放過自己。這既是最重要的說話之道。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史記·淮陰侯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