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兒子養老,為啥有的逍遙自在,有的小心翼翼?儘早領悟三種現實

2019-09-17     龍寶育兒

媽媽小區里有兩個阿姨,一個65歲了,一個70歲了,她們每天下午都會約在一起散散步,聊聊天,然後一起買菜回家,其中65歲的張阿姨整天愁眉苦臉的,感覺她的晚年生活一點都不如意,70歲的李阿姨就經常開導她,每天都是樂樂呵呵的,張阿姨說,你比我命好,看你每天都那麼開心,你再看看我,整天小心翼翼地伺候著兒子一家,到頭來還不落好,我這是什麼命啊。

原來,張阿姨和李阿姨都失去了老伴,現在都住在了兒子家,跟兒子媳婦相處在一起,按說晚年生活應該挺愜意的吧,可是為什麼卻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呢?

經濟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張阿姨年輕時候跟老伴是做生意的,幾十年生意下來,攢下的錢都給兒子買了房子和車子,本以為老了跟著兒子過,這些物質基礎就是資本呢,誰知道兒子和兒媳婦的工作不太如意,現在加上孩子的托費和興趣班的各種費用,生活簡直是捉襟見肘,這邊張阿姨手底下沒啥積蓄,每個月的花銷還要朝兒子要,難免有點張不開嘴,每天算計著過日子,感覺有點憋屈。

再看李阿姨,她年輕時是個上班族,如今老了領著退休工資,當初兒子結婚時的首付,是李阿姨老兩口出的錢,此後就再也沒有出過錢,不過李阿姨自己的工資花不了,兒子需要的時候,總會拿出來一點做貢獻,平時買菜買生活品時,李阿姨不用兒媳婦花錢,自己就去買了,所以兒子一家對李阿姨很是感激,覺得總是沾老母親的光。

兩下里一比較,就知道張阿姨為什麼過得不自在了,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手底下沒有錢,說話辦事都不硬氣,她很後悔當初把錢一股腦地都給了兒子,如今還要伸手朝天跟兒子要錢,心理上就矮了三分,所以老人想要依靠兒子,也不要失去金錢的掌控權,留一點墊底,以備不時之需,萬一病了災了,也不至於光靠兒子一個人,減少了很多家庭的怨氣。

把兒子教育好,老了不吃虧

張阿姨的兒子性格上有點懦弱,在單位並不吃香,工作提拔啥的都輪不到他的頭上,兒媳婦的性格卻比較強勢,但工作中比較認真努力,雖然掙得也不是特別多,但是卻比老公多一些,幾乎家裡大的開銷,都要依靠兒媳婦的收入來解決,兒子家裡家外頂不起來,難免要看老婆的臉色,張阿姨也跟著看兒媳婦的臉色,兒媳婦稍微有不痛快了,即使不是因為家裡的事,張阿姨就趕緊躲出來,生怕惹火燒身,感覺兒媳婦就像是朵烏雲,壓得自己喘不過來氣。

再看李阿姨,兒子比較有出息,在單位吃得開,家裡的大事他能夠當家做主,所以兒媳婦也跟著比較賢惠,他們兩口子很尊重李阿姨,所以李阿姨的家庭比較和睦,凡事都有商有量,婆媳從來不紅臉,家裡的環境讓老人感覺很舒心。

從這點可以看出,兒子是否能夠頂起來,是老人老年生活過得好與壞的關鍵,一個懦弱的兒子加上一個強勢的兒媳婦,老人的日子恐怕不會如意,這一點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抓,不過分寵溺兒子,不要事事干涉,讓他有獨立的空間,他才能變得有主見有想法,媽媽也要注意不能太過強勢,不然也會影響兒子的性格,讓他變得懦弱和自卑。

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很重要

不知道您發現沒有,有興趣愛好的老人,晚年生活總是過得比較充實,出去跳跳舞,下下棋,或者去報個班,每天過得很愜意,但也有的老人每天足不出戶,悶在家裡不是看電視就是發獃睡覺,這種狀態其實有三種危害:

第一,不給年輕人空間,讓人感覺壓抑。老人跟年輕人住在一起,都需要空間感,彼此都喘口氣,年輕人累了一天了,回到家哪哪都能看到老人的影子,不免心裡有點煩悶,所以老人多出去走走,有利於產生距離美。第二,老人悶在家裡,難免就會找茬,兒媳婦買了新衣服了,又罵孩子了,他的眼光總是盯著年輕人,也讓年輕人很不自在。第三,容易產生負能量,老人覺得生活沒意思,這種生活狀態也會影響年輕人,讓年輕人失去活力,一家人相看兩生厭,遲早鬧矛盾。

其實最好的老年生活就是有錢又有閒,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老了誰家也不去,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必看誰的臉色,但是老人們總有養兒防老的想法,覺得老了不跟著兒子不行,這種想法也要變一變,如今生活壓力大,年輕人也有自己的煩惱和壓力,老人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節奏都不一樣,強行融合在一起,就需要更多的生活智慧,但顯然,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過上了想要的老年生活,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sPpQW0BJleJMoPMzD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