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獨創!搞不懂「預期」二字,就不要做金融,否則,死不明白

2019-08-30     丁大衛金融

導語:研究經濟和金融問題實際上就是研究未來。未來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我們不是創造未來,就是死於未來。如果我們能夠戰勝未知,我們就會勝券在握,擁抱那美好的未來。任何價值失去時間就沒有任何意義。

一、金融到底長什麼樣?

在世人眼裡,金融看不見摸不著,比如,股票長什麼樣?期權好看嗎?金融系統的問題在哪呢?這些還有很多相關問題,沒有人能形象地回答。因此很多人認為金融是虛擬的。這種認識是大錯特錯。首先,過去人體的五臟六腑肉眼也看不到,如今通過透視儀、放大鏡等儀器和方法,人體的內部結構和器官乃至血脈等都可以一目了然。同理,宇宙萬物皆有規律,金融的規律同樣精美絕倫,只是人類尚未發現。其次,假如金融真是虛擬的、虛構的,那麼人類就可以隨心所欲,也不用擔心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損失,反正都是虛擬的。事實上,很多金融災難和錯誤就是建立在錯誤的理論和認識上的。至於金融到底長什麼樣?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金融樹,以後有機會再細說。

丁大衛教授創立的金融樹體系

二、既然金融不是虛擬的,那麼金融到底是什麼呢?

無論是企業管理、經濟管理還是金融管理,管理的對象都是資產。當然也包括負債,資產和負債其實是一回事,二者是可以互換的。人也是資產而且是最重要的資產,但由於Ta的特出屬性,無法將這種資產定性和量化到資產負債平衡表里(會計報表),比如,馬雲值多少錢?任正非價值幾何?比爾•蓋茨的財富是多少?這些在公司的財務報表里都看不到。這也是財務報表的局限性。

企業管理、經濟管理的對象主要是有形的實物資產,當然也有可能包括少量的無形和金融資產。然而,金融管理的主要對象就是無形的金融資產,如股票、期貨、基金、債券等等。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有很多區別。除有形無形外,重要之一就是流動性和變現能力。一座大樓及其價值可能很久不會發生變化,至少不會瞬息萬變,因為它是固定資產/不動產。然而金融資產就完全不同了。它們真的是瞬息萬變。比如,8月15日,美股全線暴跌,道指飛流直下800點,但很多股票又在瞬間變成國債了。經歷過金融風暴或者股災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反應沒有變化快,雙手雙眼都不聽使喚,賣也賣不掉,跑也跑不掉。等你反應過來了,「黃瓜菜都涼了」。2000年中雅虎的股票曾高達250美金一股,市值高達一千多億美金,但沒用多久就變成3美金一股,又沒過多久,整個公司就從現實走進歷史了。

圖為2004年4月,丁大衛教授與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對話

三、為什麼說搞不懂「預期」二字,就不要做金融,否則,死不明白?

上述的金融屬性決定了金融管理就是對預期的管理。那麼什麼是預期管理呢?說白了,就是對金融資產/產品,如股票、期貨等的預期價格進行管理。也就是說,你要提前做好準備做好預判,機會出現時,第一時間採取行動。「臨時抱佛腳」的生命期非常短暫,曇花一現的可能性都沒有,跳樓的機會和理由倒是很多。

正因為「預期」的重要性,而且預測未來是非常難的,所以從事金融決策和交易的人都要經過很多有關「預期」管理的培訓考核,如CFA、CFPL等。二者都是多年前我引進的。它們早已成為世界各地金融行業的「敲門磚」。當然各國都有自己的法定金融從業資格認證。

特許金融分析師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ist), 註冊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ical Planner), 二者側重點不同,但都是關於金融資產的分析、判斷、價值、價格的計算等。分析什麼?判斷什麼?就是未來金融市場及其產品的走勢和變化。不懂這些,在金融市場上要想成功,連「瞎貓碰死耗子」的機會都沒有。

90年代中期,丁大衛教授率先將CFA(金融分析師)等引入到中國

綜上所述,金融市場是預期市場,你剛剛看到的已成為過去。因此金融管理就是對「預期」管理。正因為,「預期」如此重要,所以說,搞不懂「預期」二字,就不要做金融,否則,死不明白。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只有準確無誤的前瞻性判斷才能運籌帷幄,順勢而為,長期致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PVo4WwBJleJMoPMxH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