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三八大蓋的三八式步槍

2019-05-10     武尚天使

三八式步槍是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在坦克出現後歐洲軍方注意到配合坦克進攻的步兵的最佳射擊距離為400米內,而非傳統的六百至八百米,由此掀開了新的步槍設計理念,各國將制式步槍進行改造並將步槍縮短,成為短步槍,使其縮短射程。就在全世界將步槍長度改短時,只有日本對此趨勢不感興趣,認為真正決定戰場進攻勝負的是類似馬奇諾的要塞塹壕火力支撐體系。在要塞作戰體系下,長步槍的長射程具備的優勢不言而喻。日軍放棄了更適應機械化坦克集群推進的短步槍而選擇了更適應要塞塹壕體系下的,利於肉搏的長步槍。由此,二戰中最長的步槍——三八式步槍誕生了。

三八式步槍的優勢:射程遠:射程高達2400米,有效射程通常為460米~600米;精度高:子彈在400米內有著平直的彈道; 容易訓練新兵:三八式步槍的後坐力很小,適合訓練新兵;善於白刃戰:整體約為1.7米,在近戰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

不過三八式步槍的缺陷也很快暴露了出來,也是由於6.5毫米子彈,導致它的殺傷力真實令人鬱悶,它的穿透力真實太強了。三八式步槍射出的子彈能夠輕鬆穿透人體,卻不會發作翻滾和碎裂,只需不是射中動脈和頭部,很難構成喪身危害,乃至不會許多出血。抗戰時,許多我國兵士中彈後只需求簡略包紮即可繼續戰役。

型號演變:三八式卡賓槍、四四式卡賓槍、三八式狙擊步槍、九七式狙擊步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OuVFGwBmyVoG_1Z8d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