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和完美

2020-03-24     讀者

文 | 子安

來源:蜂虻(ID:fengmeng2019 )

跌跌撞撞,有哭有笑,才是成長。

去年年底,看到這樣一組數據:

全球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

媒體也曾報道,中國有20%的少年兒童出現抑鬱症狀,抑鬱症成為孩子自殺的第二大原因。

這些數據瞬間扎心,想到了我曾經的同事阿梅。

阿梅的女兒,就在去年被確診為中度抑鬱。

那天,阿梅在朋友圈寫下一句話:「比起健康快樂,優秀一文不值。」

發完這條之後,她就辭職了,朋友圈也停更了。

一年了,她一直陪著女兒對抗抑鬱。

為了幫幫她,我也多次在網上搜索相關案例。

才發現,與抑鬱相關的學生自殺和心理變態事件層出不窮,觸目驚心。

回想初為父母時,我們對呱呱墜地的小生命最大的期盼,不就是健康和快樂嗎?

緣何走著走著,初心卻不見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培養出心理陽光的孩子。

陽光教育,是允許孩子犯錯

陶虹在一次採訪中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天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陶虹馬上劈頭蓋臉地訓斥,卻發現孩子眼中充滿了恐懼。

在女兒充滿恐懼的眼神中,陶虹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小時候因為看錯題少得5分,當眾被媽媽打。

這件事在她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多年難以治癒。

直到現在,每當看到自己手上的舊痕,她就會想起當初的緊張、恐懼,那早已是心裡的一道傷。

其實,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無意間烙下的。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只是人生的開始,漫漫一生沒有事事稱心,一帆風順。

面對失敗,有的人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

有的人坦然面對,在一次次跌倒中越戰越勇。

為人父母,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哪種人呢?

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不完美,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學會從容。

允許孩子在自己的時區里,按部就班地成長,是家長的智慧,更是孩子的幸福。

陽光教育,是接受孩子平凡

回過頭,說說我同事阿梅和女兒的故事。

如果不是阿梅哭著親口告訴我,我無法相信,她女兒曉晴會患上抑鬱症。

人如其名,曉晴給我的印象,一直是那麼的健康開朗,每一次見到我都主動打招呼。

前年,還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全市排名第一的高中,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進入重點高中後,牛娃如雲,曉晴成績逐漸靠後。

曉晴退步後,比孩子更不能接受現實的,是媽媽。

那時候的阿梅,生活中瀰漫著巨大的焦慮感,總是用曾經的「輝煌成績」督促女兒,不停地加壓加力。

直到女兒不會笑了的這一天,阿梅終於說出這樣的話:

「是我錯了,我總是逼著她努力,不要忘記曾經的優秀。


其實是我自己接受不了現實,接受不了失去光環。


我以為自己是愛她,事實卻是害了她。」

在學習中,每一句比較、質疑、斥責,背後都隱藏著家長深深的焦慮和擔憂。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信任,聽到的潛台詞是「你不行!」

過高的要求和期待,會導致孩子承受不起壓力而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一旦心理問題出現,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心理隔離,關上了親子關係的大門。

多可怕的惡性循環!

心理學上說,減輕焦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的心理安全區。

這個安全區就如《正面管教》里說:

「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無法接受孩子平凡,對孩子過於嚴苛,就會讓孩子喪失歸屬和價值,成年後也難以收穫幸福。

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白岩松曾說過:

「毀一個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真正優秀的父母,是要讓孩子懂得:

即使你不夠完美,你也是一個值得愛的人。

陽光教育,是尊重孩子選擇

早在「虎媽虎爸」這些名詞出現之前,哈佛大學教授鮑里斯·席德斯(Boris Sidis),便不遺餘力地用他的「人造天才」計劃,來培養兒子小Sidis。

小Sidis六歲學習解剖學和邏輯學,8歲掌握8種語言,11歲考進哈佛。

但是,他常常煩躁不安,日常行為伴有嚴重的強迫症,精神一度失常。

他只渴望普通人的生活,但一次次遭到父親反對,畢業時他說:

「從來沒有人尊重過我的意願。」

小Sidis在他的後半生只做了一件事——逃離。

逃離父母、逃離城市,他隱姓埋名,一次次搬遷,只接受體力勞動的工作。

這個智商高達250~260,世界上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46歲時倒斃在獨居的公寓中,死時一貧如洗。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來,對孩子是一種侵略甚至毀滅。」

每一個孩子的創造力,都是來自於「我選擇」。

深以為然。

《小歡喜》里英子喜歡天文,媽媽認為天文沒有前途;英子想考南京大學,媽媽偏要她留在北京。

直到把英子逼出了抑鬱症、逼到了跳江的邊緣,媽媽還在喊著「這是為什麼啊!」

「到時候你會謝謝我的」、「等你長大了就會懂的」、「我都是為你好」……

這些最耳熟的話,是對孩子的精神禁錮。

「為你好」的潛台詞是控制,以愛之名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無形中給孩子套上了一個沉重的精神枷鎖。

人生就是這樣,無論你怎麼撕心竭力地想讓孩子少吃苦少碰壁少走彎路,可是,該是他的苦他照樣得吃,該他撞的牆一樣得撞。

什麼是成長?

跌跌撞撞,有哭有笑,才是成長。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正如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里對兒子嗯哼說:

「兒子,我希望你能明白,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李玫瑾教授這樣詮釋教育:「孩子的心理陽光成長,比智力更重要。」

我寧願我的孩子是個普通的快樂少年,也不願他成為心理壓抑的學習機器。

培養出一個陽光樂觀、自信堅強的孩子,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就。

在這個過程上,請允許孩子犯錯,接受孩子平凡,尊重孩子選擇,默默做好他TA人生的擺渡人。

所有的關注、接納、信任和尊重,都會成為照亮孩子未來的光,斑斕而溫暖。

作者:子安,讀者·新媒體寫作成長營簽約作者。曾經是夢幻浪漫的魚,如今是踏實戀家的蟹。內心充盈灑滿陽光,生活所及萬般皆愛。本文轉載於蜂虻(ID: fengmeng2019),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OdkD3EBfwtFQPkdsA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