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夏都博物館,"夏都"二字為何如此敏感?

2020-08-06     旅遊看河南

原標題:二里頭夏都博物館,"夏都"二字為何如此敏感?

"夏商與西周,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耳熟能詳的一首中國古代王朝兒歌。夏,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有讚嘆者,也有質疑者。而冠以"夏都"的二里頭夏都博物館,也是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睞"。

在網上,有諸如《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有何資格冠以"夏都"?》、《二里頭和夏朝怎麼聯繫到一起的?》等文章,對二里頭的夏都進行多方面的批判。甚而,還有人上升到"中國"與"西方"標準之爭。

那麼,"夏都"兩字為何如此重要?

這個還要從"夏"說起。而在中國文明史上,商代是王朝的說法已經得到很多人的認可,但夏是否是王朝本身則是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夏最早起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雖然並不否認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但時間上距離夏朝已經一千年了,未嘗不是一種傳說。而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中,尚沒有發現有夏代文字的記錄,如何來進行判別呢?

實際上,除了文字,都城遺址、青銅器等都是極佳的標識物,而都城遺址作為古代王朝的必要條件,更是至關重要。也就是說,只要找到了與文獻中夏代相近的都城遺址,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證明使王朝史向前延伸。

既然如此,為何二里頭"夏都"為何會刺激一些人的神經呢?

的確,根據考古發掘,二里頭遺址在距今3800年左右,已經具備了青銅器生產、陶器作坊、城牆規劃等都城元素,且與文獻學上的夏代時間比較吻合,是夏都的可能性較大。

但涉及到上古時考古發掘不僅僅就這麼一說,還有二說、三說……因為誰也不可能真正復原真實的歷史場景。在此情況下,很多人都對二里頭冠以"夏都"二字十分不滿:三星堆也有距今3800年的青銅器出土?江淮一帶也有距今三四千年的陶器?……全國各地都有夏文化。

也就是說,很多人的不滿,並非是基於歷史年代而得出的定論,而是單純對於二里頭夏都的一種質疑。在很多人的評論中,不免夾雜著文明多元論的認知。而實際上,這個邏輯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尤其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心地域從來就不是單一的。(當然,從史籍中記載來看,主要集中於黃河流域。)

以夏之後的商代為例,其都城可謂是是變遷很大:考古學上有"前八後五"的說法,指的是在商湯之前有八個,商湯之後有五個,而這僅僅是有歷史記載的數目,後來有的得到考古證實,有的也沒有。其範圍涵蓋了河南、山東、安徽、河北、湖北等地,幾乎都是商代的中心統治地帶。

而關於夏都,歷史記載也有很多種,如登封說,還有當塗說等等。這也就是意味著,橫貫數百年的夏代也不可能僅僅只有一個都城。並且,夏代是發生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後,洪水泛濫仍時有發生,對於都城的變遷會產生決定性作用。

從歷史上看,朝代越靠前,都城遺址可能更多。即便到了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也經常遷都,不過都城只有一個名字——郢罷了。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界定了二里頭的夏代時間範圍,也就說明其可能是夏代的一個都城遺址,這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以糾結的。至於後來,隨著考古的發掘,其他夏代都城遺址被發掘出來,自然也可以冠以夏都二字。

前提是真的存在,畢竟,很多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都城後來並沒有經過考古實踐二次論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OWjw3MBeElxlkkaQO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