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雨後的布拖,空氣清新,道路兩旁的建築彰顯著濃郁的彝族風情,不禁讓人眼前一亮。街道上,身著盛裝的孩子、姑娘、小伙行走在路上,猶如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線。
來自北京的遊客說,幾年沒來這裡過火把節,布拖變了,曾經的爛泥路,如今平坦寬敞;髒亂差的街道,如今乾淨整潔;走在街道上,人們喜氣洋洋,充滿著精氣神。
廣州的攝影愛好者說,布拖沒變,口弦琴依舊在山間彈唱;姑娘們托舉著的頭飾依舊高雅動人;吟唱著的朵洛荷曲調依舊悠揚動人……
變與不變中,人們尋找著自己眼中的布拖。
變化中看發展 脫貧攻堅道路上奮發前行
布拖縣位於我州東南部,距涼山州府西昌110公里,是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幅員面積1685平方公里,2018年全縣總人口21.58萬,其中彝族占97.2%,農業人口占90.5%,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區占89%。
這裡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烏蒙山連片特困地區核心區、四川省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重點地區,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最為典型的縣。全縣190個行政村中有貧困村163個、占85.79%,其中極度貧困村32個;有建檔立卡貧困群眾16650戶、79638人,貧困發生率達45.7%。
2016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修路、建房、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在黨的扶貧政策光輝下,一個個脫貧項目在這裡落地生根。
脫貧奔康的路上,布拖砥礪前行。
近年來,布拖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州委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以「群眾不富寢食難安、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的責任感和「責無旁貸、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認真履行脫貧攻堅主體責任,百倍用心、千倍用力,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下足「繡花」功夫,硬碰硬補短板強弱項,實打實夯基礎惠民生,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縣163個貧困村,成功退出86個,脫貧7138戶3356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6.4%。脫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為2020年脫貧摘帽、同步奔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變的民俗傳承 堅定的文化自信
布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秦漢時期,勤勞勇敢的彝族先民們就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這裡素有「中國彝族火把文化之鄉」、「火把節聖地」、「彝族口弦之鄉」、「朵洛荷歌舞之鄉」、「阿都高腔之鄉」、「彝族銀飾之鄉」之美稱。
在民俗文化的傳承中,布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文化自信。
布拖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也是申報世界非遺影像資料的主要採集地,成功申報銀飾手工藝、口弦等國家非遺名錄2項、省級名錄10項、州級名錄10項。
綠色布拖,生態環境良好,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這裡自然風光秀美,四川第二大高原天然濕地——樂安濕地;索瑪花海與風電長廊交相輝映;高原雲海與峽谷風光各美其美,奇特的高原立體地貌,清涼的氣候自然環境,蜿蜒的金沙江大峽谷,雄偉的阿布澤魯山等等,使布拖成為攝影的天堂、避暑的勝地,是自駕游的理想目的地。
根植深厚的文化底蘊,阿都文化與火把文化交相輝映。布拖火把節是眼睛的節日,狂歡的節日,歌舞的節日,愛情的節日。在節日喜悅氣氛中將濃郁迷人的彝族阿都風情盡情呈現。
以「火把原鄉·燃情阿都」為主題的2019年中國·布拖彝族火把節,通過豐富多彩的傳統彝族表演,全方位展示布拖原汁原味的彝族風情,搭建布拖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打造布拖「高原明珠、火把之鄉、康養之地、綠色布拖」的城市名片。
新時代的布拖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在曾經實現「一步跨千年」制度跨越的基礎上,向著實現「同步奔小康」的文明跨越奮勇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