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天生就能歌善舞,這一點尤其在昌都市體現得最為充分,民間有「康巴人凡會說話的都會唱歌,凡能走路的都能跳舞」的說法,康巴人性格豪放粗狂,歌舞也有別於其他地方,顯得大開大合,富有感染力,一起走進昌都,融入歌舞的海洋。
昌都鍋莊
在西藏,「鍋莊」是「卓舞」的俗稱。在西藏,鍋莊以昌都鍋莊最為有名。每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廣場上、庭院裡,男女相聚,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
男性穿著肥大筒褲,包裹著猶如氂牛般粗壯的雙腿,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飄逸洒脫。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起唱,歌聲嘹亮穿透力強,舞群和著歌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 「呀—」的一聲齊呼,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搓步(雙腳一起跳,一隻腳搓出去,相互輪換)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
丁青熱巴
民間認為,熱巴舞的創始人正是著有《米拉日巴道歌》的佛學修行大師米拉日巴。其實說起來,熱巴舞的起源還要比「米拉日巴創始說」古老得多,它的前身是佛教傳入藏地之前的西藏本土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是圖騰舞。
丁青的熱巴舞以鈴鼓舞為主,伴有說唱,甚至以融合雜技氣功為一爐的綜合表演藝術而著稱。其舞姿粗獷豪放而流暢,有很高的難度,而其配樂則淳樸明亮、高亢激昂。表現內容大多為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祈願吉祥。
有人說,熱巴舞對藏東來講,猶如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它陪伴著這裡的人們,日日夜夜,世世代代,在征服「世界屋脊」的漫長歲月里,以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他們的脊樑。
芒康弦子
所謂弦子舞即以弦子為樂器,伴隨著音樂男女聚集翩翩歌舞。弦子叫「白央」,也就是當地老百姓自己發明的一種二胡,比起其他地區的二胡短而粗,在史書中稱為「胡琴」。
弦子舞最大的特點是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有多少,場地大小,或台上台下,均可跳弦子舞。當然,最地道的弦子舞一般都圍著篝火呈圓圈起舞,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開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頭,帶領人群拂袖起舞,時而圓集,時而散開,時而繞行而舞,邊唱邊跳。唱詞是為「諧」體的民歌,也可即興創作,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藉以抒發內心的情感。
本文為玩轉西藏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玩轉西藏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版權均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刪除!
玩轉西藏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113808338@qq.com獲取更多信息。
▌圖文:昌都旅遊
▌編輯:玩轉西藏【主編:肖楓】
http://lyfzt.xizang.gov.cn/
西藏旅遊網
http://lyw.xiz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