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部紀錄片被刷上豆瓣熱搜。
昨天抽時間看完,有些感動。
紀錄片的主題,是解封之後的武漢。
記錄它的導演,是個日本人。
因為是在6月初完成的作品,雖然層次還不夠豐富,但也算真實。
今天毒藥君決定聊聊它——
武漢,好久不見
Long Time No See, Wuhan
嚴格意義上說,這其實是一個SP,並不是電影紀錄片。
說起導演竹內亮,很多內地觀眾可能比較陌生。
但其實人家是一位紀錄片界的資深老司機了。
早在2000年,竹內亮就來內地拍過紀錄片,隨後和南京妹子相知相遇,最後定居在了那裡。
夫妻倆後來經營了一檔節目,如果你經常逛B站肯定不會陌生。
名字叫作,《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這是一部反映包括華人在內的諸多客居他鄉的人的系列紀錄片。
節目裡有不少受訪者,都是交叉居住在中日兩國的國人和日本人。
通過每一期短短20多分鐘的走訪跟拍,觀眾能從中看到中日兩國人士在文化、生活、學習等多方面的差異。
加之節目輕鬆幽默又不失自然的風格,讓節目一直都有不錯的關注度。
因為受訪對象豐富多元,觀眾既能被說著一口川普的美國人逗樂,也能從旅日華人的經歷中感受在日本生活的點滴。
可以說,竹內亮的這檔節目,既給國人打開了一個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也給日本人了解中國提供了一種視角。
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就來自這擋節目的特別企劃。
上線24小時後,節目的網絡總播放量就突破2500多萬。
在正式走訪武漢前,竹內亮先是通過微博徵集10位受訪對象,然後再從中挑選幾位放到成片之中。
正如導演在導演所說,儘管武漢在4月初就因為遏制住了疫情宣布解封。
但真的要實地走訪,內心還是多少有些忐忑。
畢竟,這裡曾經是全國疫情爆發的起點,也是當時的重災區。
這種隱隱的擔憂,幾乎出現在了節目組裡的每一個人身上。
比如,公司里的員工得知這次特別企劃後,就有人提出反對。
又比如,有人即便參與進來,也沒有把出差目的地告知家人。
加上車廂里嚴格的防疫措施,和密閉空間內人人一張口罩。
如此種種,都會讓人潛意識裡感到一絲不安。
可等到真的到了武漢站,竹內亮傻眼了。
作為外國人的他,在簡單和工作人員進行溝通過後,即可順利出站。
當地員工並沒有因為他的外來者身份就刻意刁難(境外入關需要隔離)。
來到目的地的第一站,竹內亮和攝製組就來到了新冠病毒爆發的源頭——
華南海鮮市場。
往日熙熙攘攘的海鮮市場,因為這場疫情,如今一片死寂。
為了了解休市對商家帶來的影響,竹內亮第一個採訪的對象,是經常從這裡採購食材的日料店店主,小賴。
見到導演,小賴第一句話不是「你好」,而是以「我做過核酸檢測了」開頭。
他告訴攝製組,這句話現在已經成了武漢人和外地人打交道的「另類問候」。
目的一目了然,當然是讓對方獲得安全感。
據小賴介紹,根據自己長期從海鮮市場進貨的經驗來看,華南海鮮市場的野味其實並不多見。
在跟隨小賴走訪另一家食材供貨商時,商戶也表示,華南的感染病例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誇張。
關於新冠在中國爆發是不是因為吃野味所致,目前尚存爭議。
且有關病毒的傳播渠道和感染方式,隨著一些新聞的流出,也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是不是因為吃野味導致的病毒擴散。
吃,就一定增加被感染的風險。
所以,野味這種東西,再次奉勸各位美食愛好者不要以身涉險。
雖然病毒爆發的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此次疫情對商販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
用小賴的話來說,自新冠爆發以來,自己的日料店一直處於歇業狀態。
好不容易熬到6月重開店面,店裡唯一的廚師還因為降薪的事兒辭了職。
在當前人人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能收回食材的成本價維持店鋪存在,是他唯一的目標。
談到是否繼續堅持,小賴坦言,自己對這家店有感情,放不下。
「會的,但是需要時間。」
面對竹內亮有關「你覺得會恢復原來的樣子嗎」的提問,小賴如是作答。
小伙子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儘管生意虧本,但至少店鋪還在。
然而對那些駐紮商圈的人來說,結局就很殘酷了。
一些人因為扛不住高額租金只能被迫倒閉,並被迫看著自己苦心經營起來的店面任由別人「肢解」。
疫情之下難做的不止商戶,還有醫生。
為了了解武漢前線的防疫設備生產情況,竹內亮和攝製組來到一家醫療設備生產線。
在那裡,導演頭一次試穿了醫用防護服。
一個字形容這種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熱。
不過在室內試穿了幾分鐘,竹內亮就被熱得出汗。
想想上個月那些頂著35°高溫給北京市民做篩查的醫生,和更早奮鬥在武漢一線的眾多醫務工作者。
真的心疼他們。
說到醫生,這次走訪武漢期間,竹內亮特意採訪了曾在抗疫前線做出過貢獻的護士,龔勝男。
摘掉制服的她,性格開朗,私底下特別熱愛舞蹈。
別看和竹內亮一開始相談甚歡。
一旦提起新冠病毒在武漢肆虐的景象,據導演形容,「現場氣氛突然就變了」。
之前還笑容滿面的龔勝男,光是聽到「死人」兩個字,就瞬間哽咽到需要NG。
據勝男介紹,在抗疫高峰期,自己親眼見證過太多死亡。
那種無力回天的感覺,對於一個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醫務人員而言,無疑是挫敗而沮喪的。
看到殯儀館門前的長隊,想到一個個逝者的家庭已經因為這場疫情而支離破碎。
很難受。
龔勝男說,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的疫情,原本她已經打算離職。
「找不到人生方向」,她坦率地說到。
而隨後到來的疫情,給了她重新檢視自己和所從事職業的機會。
能幫到人,就是護士這個職業最大的意義。
而這,也是她此前未能深刻體悟到的「人生方向」。
毫無疑問,勝男也是幸運的。
她通過疫情,重新找准前進的動力。
然而對大部分承受疫情的普通人而言,今年,絕對是灰色的一年。
另一位受訪者小莊,和勝男一樣,她也是一位醫務從業者。
不幸的是,從小撫養她長大外公和外婆,卻因為這場疫情永遠離開了她。
雖然武漢後來修建的火神山醫院堪稱工程學的奇蹟。
然而在隔離醫院尚未建立以前,「沒床位」幾個字對被感染者而言,無疑是天大噩耗。
小莊說,外公生前酷愛打麻將。
然而,電子麻將桌剛到貨,外公卻撒手人寰。
眼前的一幕,令人深切感受到一種荒誕之外的殘酷。
在病毒面前,生命的脆弱是如此真實,而令人惋惜。
在複雜的大自然面前,自詡萬物靈長的我們,什麼都不是。
而發生在小莊身邊被感染,爾後治癒了的親戚身上的事,則讓觀眾看到了一些人情中的陰暗面。
這個陰暗面,叫偏見。
影片攝製期間,發生了一起突發事件。
竹內亮因為結石發作的緣故,疼到要助手打120。
此時的武漢已經恢復正常運作,然而因為他犯病的時間不是正常工作時間。
空曠的醫院內,導演依舊花了些時間才找到床位。
緩解病痛後的竹內亮,對武漢抗疫高峰期的床位緊缺現象瞬間感同身受:
「今天感受到了疫情。因為醫生不夠,所以一直在等。大家都想要治療急症,但是醫生不是不理,就是沒辦法(人手抽不開),所以疫情的時候更嚴重。」
再看看一些鍵盤俠,在得知醫院無法繼續收容患者時的態度。
那,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層面的偏見。
這樣的偏見一旦發展到極端,就容易出現「你是醫生你就得給我治病」的心理。
去年的多起重大傷醫事件,即是這種心理的激化表現。
數據來源:《澎湃新聞》有關2009-2018被報道的傷醫事件統計
誠如竹內亮拍攝這期特別欄目的初衷一樣,他的目的,是幫助武漢之外的國人,乃至國門之外的觀眾了解一個最真實的武漢。
消除偏見,一座城市和組成它的百姓,才能夠儘快從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中振作起來。
謹慎雖好,但盲目的區別對待,萬萬不應該。
說到理解,讓我想起《我住》的另一期節目,被攝者是一個來武漢開咖喱店多年的日本大爺。
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一個中國菜場的老闆娘幫助他渡過了難關。
為了報恩,老人經常照顧這家店鋪的生意,逢年過節也總會給點兒紅包聊表心意。
儘管雙方言語不通,但當得知老闆娘記得二人過往的種種細節,老人還是感動到落淚。
那一刻,互助友愛跨越了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這份跨國友誼被拉近。
今年節目組再度回訪這位老人時,老人就「自己沒有和同胞一併回國」的問題說道:
「我就是武漢人。」
除了老爺子,每一位對中國釋放善意的日本人,正是有了他們,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才能放下芥蒂,保持正向交往。
在片尾,竹內亮說:
「看似平凡的日常失而復得後,大家都倍加珍惜。我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但同時又對武漢之行感到害怕。這部作品就是在這樣矛盾的心情下開始拍攝的。但拍攝結束後,一句話概括現在的感想,就是我還想再去武漢玩」
這也是毒藥君的心聲。
找時間,一定要再去一次武漢。
書名:《你好可可西里》
作者:蘆敘夢
關鍵詞:都市 情感
簡介:就在她忘記羅寧的第四年,與他扶貧路上狹路相逢
有版權合作意向者歡迎來電垂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2hnDnMBd4Bm1__Y3B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