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文物 | 岷州廟塔

2020-08-08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敦煌出土文物 | 岷州廟塔

館藏號Z1111,殘高96、直徑約48厘米,是現知14座北涼石塔中最大的一座。該塔現存上、中、下三部分,底部現呈錐形。

該塔是1943年由向達先生在敦煌岷州坊的一座廟裡發現的,此廟今已不存,據《甘肅通志金石志》卷3記載,此塔「為清雍正時,黨河水暴發得之,同時又得石獅二,托塔天王石像一,四尺高,石佛二,今俱完好,存岷州廟。」岷州廟在現敦煌城西南之沙州故城內。由於該塔殘損嚴重,塔的一面和上、下部的大部分殘佚,下部的塔基形狀情況不明。

塔基殘高約33厘米,僅存高浮雕立像一身,殘高17厘米,只能辨清像有頭光,而形象已難辨識。

基座與中部塔腹之間有一寬4厘米的隔棱。塔腹高約27厘米,有兩側及下部大面積殘損。殘存兩塊文字,一塊為漢字經文,文體飄逸洒脫,但缺損嚴重,殘存11行,僅有兩行完整,行13字,其餘各行都有殘缺。首行起「習法」,末行為「終不舍」,內容為《增一阿含經·結禁品》。另一塊文字,上部為婆羅謎字經文,從上至下,存11行,據印度戈哈里(V.V.Gokhale)教授研究,與該塔漢文經屬同一內容。在婆羅謎字經文下方還存一段漢文,橫看是5行,豎看是9行,書體與經文相似,橫看第四、五兩行,似為供養人題名:

日在角七月在角七度

正覺成覺時地獄種囗

香不嗅(?)他香時會歡

淳于(?)國范始嚴囗

囗郭倫馬惠安

但上三行,橫看豎看,文理都似通非通。有的先生認為,「這段文字,如果也照上面梵文部分的讀法,即從左到右分為五行橫讀,則第一行似乎是敘述某一天象上日月所在的位置,即日月同在角宿(Citra)第七分」。

上部塔肩的造像部分,大部殘佚,尚存五龕,四龕各刻禪定佛一身,一龕為禪定印之交腳菩薩。造像頭部和龕楣均殘損,龕上僅存局部蓮瓣紋飾,四身禪定佛著通肩式袈裟和雙領下垂式袈裟,兩式相間排列,通肩袈裟衣裾繞頸前順左肩下垂,胸部衣紋為橫弧線;雙領下垂袈裟,領邊飾曲線,內著僧祇支,飄帶從腿上垂下。坐束腰須彌座。交腳菩薩上身袒露,雙手疊放於胸前,有臂釧,下著裹腿長裙,腰束帶,帔帛繞肘順座兩側垂下,坐高座。各龕之間各陰刻一供養人像,現存三身,一比丘像,高7厘米,著右袒袈裟;二世俗人,著交領大衣,雙手置胸前。

北涼石塔因在北涼境內而得名,目前所知的北涼石塔共有14座,其中7座有紀年,發現於今酒泉(6座)、敦煌(5座)、吐魯番(2座)、武威(1座),分布廣泛,時代也比較集中,顯示了北涼佛教的統一性,是研究北涼佛教與北涼佛教藝術的重要資料,在敦煌早期洞窟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蘇瑩輝:《跋敦煌岷州廟經幢殘石》,《西北日報·西北文化周刊·敦煌藝術特輯》1945年8月12日。

向達:《記敦煌出六朝婆羅謎字因緣經經幢殘石》,《現代佛學》1963年第1期。

(印度)戈哈理著、景行譯:《敦煌所出婆羅謎字石刻(拓本)之研究》,《現代佛學》1963年第1期。

王毅:《北涼石塔》,《文物叢刊資料》1977年第1期。

殷光明:《北涼石塔研究》,台灣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0年。

來源:敦煌石窟旅遊網,作者:殷光明,圖片: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n-0HMBeElxlkkaiT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