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看走眼,千古名畫年代都弄混?放大10倍發現6個字,真相大白

2019-07-19     藝術起源

書畫收藏,一般都需要小心翼翼的多加保管,但是在歷史潮流中,卻有一位被稱為「蓋章狂魔」的人物,而且它並非常人,而是大名鼎鼎的乾隆。

乾隆是一位十分熱愛書畫收藏的皇帝,但是如今看來,他收藏過的畫,幾乎已經不忍直視,因為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乾隆的蓋章,而且都是在最為明顯的地方。

乾隆收藏的名畫

印章本是一種藝術,作為書畫的輔助,但整個畫面全部都是印章,就讓畫作失去了本身的藝術性。

乾隆正是如此,他總共有一千多枚印章,一幅畫上印上四五十個章都很正常,因此在如今,乾隆當時收藏的畫,在一定程度上,會貶值很多。

乾隆收藏的書法作品

當然,乾隆愛蓋章,也是為了讓人知道,這幅畫是屬於自己收藏,儘管說來有些「俗」,但對於他來說也很正常,因為乾隆不僅亂印章,還不太懂畫,有一幅800年前的千古名畫,都被他看走眼了。

常言道「沉默是金」,其中也蘊含著一個道理,便是我們不懂的時候,就多聽多學,不要只學會一點雞毛蒜皮便開始吹噓,但乾隆作為「大帝」,可聽不進去這些話,不僅要說出來,還要刻成章印在上面,但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沒彰顯了自己,反而貽笑千年。

《文姬歸漢圖》局部

在乾隆的收藏中,便有一幅距今800多年畫作,叫做《文姬歸漢圖》,畫中畫著12個人物,描寫了一幅文姬歸漢途中的場景。

整幅畫作在繪畫技法上,藝術性頗高,用飛揚的線條勾勒出瀰漫著風沙的漠北大地,寥寥幾筆,背景的氣氛便渲染了起來,但在人物描寫上,又用筆頗多,十分精細,達到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技巧,整幅畫動感十足。

而在構圖上,《文姬歸漢圖》也不失為一幅千古名畫,整個構圖設計頗具匠心。畫卷開頭的一組人物,人馬隨行加上旗杆,形成了開篇,中間的兩組人物錯落有致、高低錯落,人歲多,但卻絲毫不雜亂,最後的一組人物則仿佛人物前趨,給人一種結束的感覺,整個畫面結構設計的頗為精湛。

《文姬歸漢圖》中間一組人物

《文姬歸漢圖》的藝術價值,被稱為千古名畫絲毫不為過,加上年代的久遠,更為珍貴,但這幅畫卻被乾隆收藏了下來。

乾隆最初欣賞完這幅畫作之後,便先蓋上了自己的「神品」與「乾隆宸翰」兩枚章,並且蓋完章還意猶未盡,大筆一揮,寫下了「宋人文姬歸漢圖」七個大字。

僅僅蓋兩枚章,還情有可原,在畫上隨意題字,便有些讓人難以接受,況且,乾隆這次還看走眼了!把這幅畫的年代都給弄混了!

《文姬歸漢圖》放大10倍後局部

乾隆在上面的題字為宋朝畫家的作品,因此這幅畫在之後的幾百年內,大家一直被乾隆所誤導,認為是一幅南宋畫作。

但是這幅畫並非南宋畫作,而且到了近現代,畫作被放大10倍後,發現了在印章下的六個字,為「祗應司張瑀畫」,祗應司根據記載,是在金章宗泰和元年建設的,因此可以證明張瑀是金代畫院畫家,這幅被乾隆誤導了上百年的畫作,也終於真相大白,塵埃落定了。

乾隆因為自己看走眼,題下的字,也誤導了人們很多年,如今真相大白,乾隆不僅沒裝上面子,或許還會被遺笑萬年,得不償失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FKCGwBmyVoG_1ZFP_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