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人會在18歲脫離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庇護。
但18歲對應的只是肉體的成年。根據我的觀察,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成年大多發生在25歲左右。
25歲,通常是本科畢業的第三年。
不可避免地邁向工作,思考婚姻。努力實現經濟獨立。
不可避免地經歷過親人的離世,親密朋友的疏遠,並逐漸失去不顧一切地愛一個人的能力。在離別和痛苦中走向精神獨立。
25歲,成長的陣痛已經匯成河流,流到了名為「成年人的世界」的海洋的入海口。
究竟以怎樣的姿態邁進成年人的世界才能心安呢?
這裡有一份無論你是否25歲都該看一看的指南。
畢竟有的人早熟,而有的人終其一生都仍是巨嬰。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其實未必,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情感來自於群體對我們的評價。
——《烏合之眾》
不再糾結半個小時才發一條朋友圈,5分鐘後看見點贊的人太少又偷偷刪掉。
不再把別人的評價看得那麼重——畢竟偏見才是常態,看見冰山一角的人總會以為自己看到了整個冰山。
不再為了發朋友圈在網紅店排長隊,為了合群參加不想去的聚會。
最後你會發現。
——不合群的你反而更合群了,因為你擁有了隨大流永遠也無法得到的技能和見地。
而合群的奧秘,不是和別人一樣,恰恰是為別人提供他人提供不了的價值。
成年前,總是希望用消費彰顯自己的地位和品位。
分期付款買最低配的新款iPhone,保護套永遠只用透明的——最好是沒有,以免遮住了蘋果的logo。
第一次租房,沉迷於「房子是租的,但生活是自己的」,買了烤箱,空氣炸鍋,破壁機,酸奶機。
——各用過一次,發完朋友圈就完成歷史使命了,洗完後立即癱倒在床,開通了外賣平台的年費會員。
消費帶來的幸福越來越難。
——從前買一個20塊的小飾品都能期待很久,如今三位數的消費也常常沒有感覺。
從前從下單開始就每小時刷新一波物流信息,快遞開箱時的快樂如同夏天跑完1000米後的第一口冰可樂。如今支付成功後的一瞬間就開始糾結和後悔。
最關鍵的是,其實並沒有人真的會拿你的消費去評判你的價值。因為你的消費並不會為他人創造價值。
——你對消費的熱愛展示的不是你的地位,是工作和生活讓你多麼乏味。所以你才試圖從消費中得到補償。
——但花錢其實還是能帶來真正的快樂,比如給爸媽買點捨不得吃的海鮮。
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是絕大多數人精神世界的痛苦之源。
一個人精神層面上的幼稚,通常表現於總是期望靠他人來完善自己。
期望父母的道歉來彌補原生家庭的傷害。
期望愛人無條件的愛來彌補缺失的安全感。
期望集體帶來的身份認同來彌補稀薄的存在感。
總是覺得自己身上的缺陷都是別人造成的。
自己不如意的地方都是世界的錯。
因為這樣的想法,就永遠無法經營起平等的關係。
戀愛不是卑微到失去自我,就是想把對方玩弄在手。
交友不是自卑自閉,就是心機重重想要獲益。
工作不是壓力山大,就是一門心思往上爬。
其實極度的自卑和極度的自大的本質是相同的——沒有獨立的人格。
不相信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相信自己能夠平等地經營關係。
不是想控制,就是想被控制,把幸福和快樂皆寄託於別人,然後因為別人的不完美而痛苦,仿佛自己是一個受害者。
25歲,逐漸明白,善良其實和繪畫,烹飪,攝影一樣,屬於興趣愛好的一種。
和這些興趣愛好一樣,要想維持善良的天性,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技巧。
比如,不被人當做老實人,無底線地索取的技巧。
不過分彰顯自己的好意,反而傷害別人自尊心的技巧。
不被人操控利用,最後好心辦壞事的技巧。
總之,做好人,好難。
還是做壞人比較簡單。
25歲,你時常會感到,「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不負責任,不被道德約束。
談戀愛,不用真心換絕情。用精神控制對方,膩了就甩,多輕鬆。
做中介,不用替客戶著想。製造焦慮,每天在朋友圈用十種方式宣揚房價必將暴漲,多輕鬆。
寫文章,不用仔細查資料採訪。標題帶點暗示或者「震驚」,行文多用感嘆號煽動情緒,複述 一下別人的觀點和內容,多輕鬆。
——成年人變壞,都是從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開始的。
因為他們會覺得生活欺騙了他。
但其實生活並沒有。
是他們自己欺騙了自己。
好人當然是有好報的。
比如價值感——讓世界變得更好了一點,人生仿佛就有了意義。
比如內心的安寧——回顧往昔,覺得凡事都問心無愧。
只不過在有些人眼裡,這些並不算數,只有經濟利益才算得上「好報」。
怎麼說呢。
由他們去吧。
反正我已經是成年人了。
做不到只盯著眼前的利益,而無視精神世界的價值。
更何況,做好人,只是我的興趣而已,並不需要別人來承認我的價值。
25歲,認清了這個世界許多冰冷殘酷的真相。
但也見識過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和最無私的溫柔。
了解了世界的複雜,也了解了自己的渺小。
心靈逐漸變得堅硬,但也留下柔軟的地方。
25歲的生日通常身邊沒幾個人記得。但沒關係,你給了自己一個擁抱,小聲地在心裡默念了一句「成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