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醫生離奇死亡:這個不為人知的殺人的病,正在殘害中國人

2019-10-21     小道經方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玩笑話,可最近,它切實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里。高蘇麟,今年29歲,是江蘇省人民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生。今年7月份的某天,高醫生曾說自己「牙疼」,後迅速發展為敗血症,並發多器官衰竭。

他的突然病重牽動著所有人的心,醫院的醫護人員自發捐款並全力搶救。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還是沒挽留住高醫生的生命,在8月4日凌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對高醫生的家人來說,這一切來得太過於突然,甚至可以說是毫無預兆。正值壯年的高醫生,不僅是家裡人的驕傲,還曾是「感動南京2012年度人物」。

原來,在他24歲的時候,還只是一名普通的實習醫生。那個時候他曾在路邊遇到了「緊急情況」,當機立斷便跟心內科醫生陳紅武組成了「臨時搶救小組」。就這樣,在路邊挽救了一位突然發病老人的生命。而這一幕,正好被路人拍了下來,傳到了網上。媒體報道後,網友們紛紛稱讚他們是「最美醫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善良又優秀的醫生,卻被「牙痛」擊倒,「馬路天使」的生命在最美的年華戛然而止,實在令人扼腕。在遺憾的同時,我們是否有思考過,一個小小的牙痛?為什麼會變成敗血症奪走了高醫生的生命呢?其實,所謂的牙痛,是頜面部間隙感染導致的。有口腔專家曾說明過,在我們的口腔周圍、肌肉和肌肉之間,有結構比較疏鬆的區域,臨床稱為「口腔頜面部間隙」。牙齒髮炎後若不及時控制,大量繁殖的細菌找不到出口,只好往牙槽骨侵蝕,到達間隙,引起間隙感染形成膿腔。

人體口腔頜面部的各個間隙是相通的,面部血供非常豐富,這等於給了細菌四處擴散的「通道」。當膿腔向上擴散,可以導致顱內感染;當膿腔向下擴散,可以導致腫脹到壓迫氣管引起窒息。而當濃腔往血管擴散,則可以引起敗血症,導致多臟器衰竭,最後產生生命危險。高醫生的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其實就是感染的最典型特徵,而這些症狀的程度就是感染嚴重的程度。牙痛看似是小病,但一個不經意,也有可能會威脅到你的生命!

你以為的「小毛病」,其實隨時隨地都能變成威脅你健康的「隱形炸彈」。這些年,因為牙痛而丟掉性命的新聞已經不再是少數了。

揚州就曾有一名男子,因為一顆蛀牙出現了問題,疼痛得非常厲害。開始他以為疼幾天就好了,沒想到4天後,牙疼變得越來越嚴重。疼痛牙齒周邊開始紅腫,有些發炎。懶得去醫院的他,自己在家裡吃了幾粒止疼藥想勉強應付過去。萬萬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牙疼及牙齦的腫脹程度愈加嚴重,後來還發起高燒,害怕的他隨即到醫院牙科檢查。

此時距離開始牙疼已有一周時間。經過牙科醫生的治療,雖然局部緩解了牙疼,但還是高燒不退。醫生當機立斷轉到心胸外科治療,發現縱隔里有積液,並且已經嚴重發炎——高燒不退的原因正是嚴重縱隔炎!發現病情後,醫院馬上安排了清理積液和搶救。但是因為錯過了最佳救治時間,最後醫生們都無力回天。又一條年輕的生命,因為小小的「牙痛」而離開了人世。醫生說,直接造成其死亡的是牙源性下行性壞死性縱隔炎,而釀出這一病情的罪魁禍首就是那顆病牙。而牙源性縱隔炎,就是口腔里的細菌跑到了縱隔里。

因為皮膚和肌肉間有個「筋膜間隙」,所以細菌可以很容易地沿著疏鬆的地方擴散。縱隔在胸骨後面、兩肺之間的區域,這裡有氣管、食管、大血管、心臟、結締組織、神經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和組織。縱隔一旦被細菌感染,形成化膿性炎症,就可能感染到這裡的器官,從而導致生命危險!不止是如此,「牙痛」引發的併發症也「潛伏」在各個角落,等待著偷襲被牙痛所折磨的人們。其他的牙源性疾病還有很多,比如骨髓炎、敗血症、心血管系統疾病等,可謂是數不勝數。

一個小小的牙痛,就這麼輕易釀成了一樁樁血案。而患者誤了最佳的就診時間,無疑是掐滅了最後一絲生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治療,在日常生活里,我們的牙齒遇到這些問題千萬別大意:一、遇到冰冷就會痛如果痛感持續5到10秒就不見,說明需要使用脫敏牙膏。如果痛感一直持續,就可能是牙齦出了問題。二、牙齦又腫又痛牙齦腫痛長時間無法自行緩解,可能是牙齦里存留了異物或是發炎,建議就醫。

三、一嚼東西就疼咀嚼時牙痛可能是牙齒出現裂縫,不可輕視,建議去看牙醫。別再以為「牙疼不是病了」,當你牙疼難忍的時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心。牙疼,作為一種小毛病,在不知不覺中幾乎已經滲透了中國所有的年輕人。

年紀輕輕,牙齒卻掉了一半,對於中國牙科醫生來說,一點都不稀奇。因為中國人的口腔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亟需重視的地步。據 《第三次口腔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全民口腔患病率高達97.6%,成年人牙齒不健康比例更高,達到口腔健康標準的僅有0.22%。2017年9月,國家衛計委發布了《第四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約有74%的中國人,連每天刷兩次牙這種基本的口腔清潔措施都做不到

所以,曾有醫學專家說,中國人最有可能患上的疾病,不是癌症、不是心腦血管疾病、不是糖尿病,而是口腔類疾病。這不是危言聳聽,最近一次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的數據顯示,在人群中,十個中國人中就有九個口腔不健康,患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因為過於普遍,「牙疼」就這樣變成了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大多數人都覺得忍忍就過去了。

隨著天氣的變涼,秋意愈發濃厚,我發現來找醫生問診的牙疼患者也越來越多了。秋季牙疼高發,這又是因為什麼呢?秋季乾燥,身體津液不足,經脈巡行不暢,這個時候就容易有牙疼的毛病。《黃帝內經·靈樞經·經脈第十》中說到:「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入上齒中。」

身體津液不足,濡養不好經絡,就會有虛熱。胃裡的虛熱上擾也就導致了口乾口渴甚至上牙疼的情況。「大腸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入下齒中。」同樣的道理,津液不足無法濡養好大腸經,虛熱上擾就導致了下牙疼。而且大腸經有虛熱另一個典型的症狀就是痔瘡!所以「有痔」青年們不妨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入秋了也容易牙疼呢?再從五行上說,秋主金,肺屬金。

我們都知道肺是嬌髒,秋天肺的肅降功能不好,而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在肺的影響下,下牙也容易不舒服。「牙疼」不僅代表著你的牙齒出現了問題,也代表著你身體已經在向你拉起「警報」。如果到了秋季你經常牙疼,那你就要注意你的健康狀況了。千萬別把牙疼不當回事,你要明白,身體即使是只竄起一點小火苗,都有可能隨時變成大病的「導火索」。

中國有句俗語:「牙不好,疾病滿身跑。」這句老話雖然看似誇大其詞,但絕非空穴來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養護好自己的牙齒,才能免遭「牙痛」折磨:

按摩合谷穴:除了每天早晚認真刷牙以外,首選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別名虎口,因手陽明大腸經經過下牙齦,因此下牙疼痛時按合谷5分鐘,疼痛會減輕。如果患牙齦炎,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反覆發作,經常按壓合谷也有效果。合谷還是一個急救穴。如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導致暈厥時,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續2~3分鐘,暈厥一般可緩解。

中成藥推薦知柏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清虛熱,同時補水。牙疼、牙齦腫痛等情況可以暫時服用知柏地黃丸,但是清熱藥寒涼傷胃,最好同時配合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服用。參考劑量知柏地黃丸一次兩粒,附子理中丸一次一粒,一天兩次。金匱腎氣丸恢復腎氣,對於牙齒髮黃,沒有光澤等牙齒問題,可以使用。參考劑量一次一粒,一天兩次。

叩齒吞津保健法相傳源於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他年過八旬 ,齒緊完好 ,身體健壯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 ,他曾說:「一過半夜 ,披上上衣面朝東南 ,盤腿而坐 ,叩齒三十六下 ,當會神清氣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 ,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方法:晨起後,先不說話,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鍊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鍊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

可按摩齒齦,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另外如果堅持使用這個方法,不僅對牙齒好,還有緩解口腔潰瘍的作用。口腔是一個有菌環境,在免疫力低下、清潔不到位等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感染如牙齦炎、牙周炎等,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口腔科就診。一時的忽視,很有可能就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因為牙疼這個小問題而失去最重要的一切,這也太不值當。善待自己,養護好身體的每個部位,才能給自己的健康留下一個最有保障的「緩衝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u-NAG4BMH2_cNUgLV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