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寄自天津悅賓樓的信件,收信人地址寫明「膠東福山縣西高疃集郵政局費神交蘭(欒)家村」,貼用的是民國孫中山像加蓋「華北人民郵政改做貳拾圓」郵票,銷票郵戳是「天津赤峰道郵亭 卅八 七月十八」,即1949年7月18日。天津於1949年1月15日解放,人民郵政來不及發行新的郵票,利用民國郵票加蓋使用,郵戳也是延用的民國郵戳。
在集郵圈,天津赤峰道郵亭郵戳的知名度很高。郵亭,是民國時期為方便大眾用郵,在人流較多的地方設置的亭子,可以辦理簡單的郵政業務,類似於現在的報刊亭。赤峰道曾是當年的法租界所在地,先後有直、奉、皖十五位督軍在此設有別墅私宅,著名的少帥府、瓷房子就位於此道。解放後,人民郵政也延用了郵亭這一便民設施,煙台也曾設置有兩個郵亭,分別使用「煙台亭1」、「煙台亭2」郵戳。
信件主要內容為告知其表叔:二嬸生子;表叔寄津的各種米麵尚未收到,只收到玉米葉一種;另請「叔有暇尚希示教為盼」。
引起我興趣的並非這枚特別的郵亭郵戳,而是來信地址「天津悅賓樓王寄」。大家都知道,福山乃魯菜發源地之一,「東洋的女人西洋的樓,福山的大師傅(廚師)壓全球」、「要想吃得好,圍著福山跑」,這都是我打小耳熟能詳的諺語。當年,福山廚師為了養家餬口,靠廚藝闖蕩海內外,以書信維繫親情聯繫,按理說應該留下不少往來信件,但我關注多年,這類信件卻不易見到,而這枚天津悅賓樓寄來的信件,就與福山烹飪密切相關。
要說悅賓樓,就不得不先說登瀛樓。登瀛樓飯莊是中華老字號企業,以經營魯菜為主,是當年天津規模最大的飯店,已有一百多年歷史。1913年,蓬萊人蘇振芝在繁華的天津南市建物大街開辦了登瀛樓飯莊。「瀛洲」取自秦始皇本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唐王李世民的文學館取名「登瀛洲」,可見,以「登瀛樓」命名,既暗喻家鄉地名,亦有文化內涵。登瀛樓開辦之初,建築簡易,店面不大,營業尚佳,但到了上世紀20年代,經營出現困難,又遭火災,加之創辦人年老體弱,無力經營,但幾位股東雄心未泯,決意重築新樓,在南市東興大街新建了登瀛樓,由福山大王家人王桂任經理。王桂,堪稱登瀛樓發展歷程中的轉折性人物,由於他經營有方,使登瀛樓名震津門,先後開辦「登瀛樓雅座」、「登瀛樓支店」兩處分號。因生意興隆,1939年又在法租界山東路開設「悅賓樓」新號,此信即寄自法租界的赤峰道郵亭。
登瀛樓飯莊牌匾清晰可見
這些飯莊的掌柜及當灶廚師,大多為福山人,有大王家、馬家、潘家、下劉家、南張家、東吳家、八角等村人。至此,登瀛樓共開設四個分號,有員工四百餘人,經營高、中、低檔菜品五百餘種,加之嚴格的管理、精緻的廚藝、精細的核算,登瀛樓克服重重困難、歷經艱辛,營業收入一度占全市飯店業的四成之多,成為天津最大的飯店。王桂病逝後,由其弟王梅繼任,後由福山人欒希堂接任。王梅曾任「天津市旅飯業商會」總會長。圖3就是當年位於南市東興大街上的登瀛樓飯莊。
解放後,登瀛樓四個商號被收歸國營,「文革」期間改名「井岡山食堂」,1973年恢復「登瀛樓」老字號,1984年原地重建,登瀛樓恢復了新的生機。
收件人所在的欒家村,位於福山城西南約10公里,有200餘戶,1958年修建門樓水庫時,村子北移三百米。早年村裡有廚師在外打拚,村中還出過兩位知名人物:劇作家欒少山及其子漠雁(與人合作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
藉助這樣一封普普通通的家信,我們得以翻開一段塵封的歷史,重溫福山廚師名震津門的輝煌。
林衛濱 撰文 / 供圖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