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松陵道,堤長欲抱城

2019-05-20     戶外運動平台

總能望見有歷史的吻痕,

在兩岸的浪頭裡擦肩,

一擦肩便已千年。

水路上來往的貨輪船隻,

似乎已不太記得,

是什麼樣的雙手以什麼樣的方式,

挖掘的這條暢通無阻的水路?

隱隱只知源源不斷的河流,

從不寂寞。

滿載一船春色,平鋪十里湖光。

先蠶祠~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五龍路口,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漢族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並表達蠶農對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蠶農們對蠶神進行祭祀,並衍生出許多風俗。

先蠶祠是漢族古典廟堂式建築,正面門樓飛檐斗拱,氣勢軒昂。旁側是八字形清水磚壁,樸素雅潔,再前過柵門是小廣場,原是香客集散處。三座拱門正中豎匾為祠名,兩側上方分別書寫「織雲」和「繡錦」是為當年盛澤絲綢業繁榮的寫照。

小橋流水接平沙,何處行雲不在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橋流水路縈紆,竹里茅茨是隱居。

待落日又晨曦,從蘇州火車站乘地鐵4號線奔吳江,出站過馬路就是大運河古纖道。

運河古纖道位於吳江區227省道東、京杭大運河西岸,唐元和五年(810)始築,又稱"至正石塘",名松江堤。京杭大運河西岸全長約1800米,明清兩代多次修葺,現存駁岸的巨型青石即為元代遺存,為江南運河僅存的一條古纖道,意義重大。運河古纖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的捆綁項目,是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之一。

運河古纖道位於吳江區227省道東,除去基礎纖道高1.59米,寬3.1米。纖道上曾有多座纖橋。今存2座,一曰"三山橋",為梁式五孔橋樑,花崗石砌築。一曰"南七星橋",為梁式六孔橋樑,花崗岩砌築。1995年重建北七星橋為拱形三孔,花崗石砌置。

歷史沿革:唐元和五年(810)始築,名松江堤。宋慶曆八年(1048)增石修治。宋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復以巨石重築,總長九里,稱"九里石塘"。1984年修復兩段,計長1800米。

今天的運河古纖道基本上沒有人,我一個人邊走邊看,從吳江一路沿大運河徒步到吳中的寶帶橋。

不加修飾的就是好。

大運河從這裡開始轉彎了,運河古纖道也隨之消失了。

回首再看,步履蹣跚。

400公里的大運河江南段,古纖道只剩吳江的這一段了。

古纖道其所在地現為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同里鎮)和太湖新城(松陵鎮)。

清水一泓連笠澤,石塘九里接京杭。

紅柱拉索橋系跨運河大橋,屬吳江東太湖大道運河大橋。

吳江段大運河段水質污染相對嚴重。

河岸的綠化不錯。

徒步到達吳江市中心。蘇州市吳江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接上海市青浦區,南連浙江省嘉興市和桐鄉市,西臨太湖,北靠吳中區,東南與浙江省嘉善縣毗鄰,東北和崑山市接壤,西南與浙江省湖州市交界。全區總面積為1192平方公里,地處水鄉河道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區內的同里古鎮、震澤古鎮、垂虹橋、退思園都是有名的旅遊景區,並且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2年9月1日正式發文公布成為蘇州市轄區之一。

松陵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位於蘇州市吳江區最北部,處於長三角城市圈核心地帶,西瀕東太湖,緊靠大運河,東望上海市,北近蘇錫常,南眺浙江省,蘇嘉杭高速、滬蘇浙高速、蘇州繞城高速、318國道、227省道、230省道、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是吳江區委區政府所在地。

這裡是小漁船避風的港灣,生活用品的補充點。

堤壩正在加固。

河邊的休閒之地。

三里橋,位於蘇州吳江區松陵鎮北門外,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建,清代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橋總長54.5米,橋面寬4.53米,矢高8.15米,跨度11.50米,單孔花崗岩石拱橋,東西走向,是吳江區內現存最高的古橋。橋南北兩邊的東西兩側刻有橋聯"光緒十有一年二月江蘇省水利總局督同吳江震澤兩縣官民重建"等字。東西兩側對稱有四十五級台階,橋旁原有纖道等水利設施。現作為"大運河"附屬文物點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顧野王(519—581),是吳江設縣前繼嚴忌、張翰之後的又一位名人,學識涉及經史、天文、地理、占卜、訓詁、書畫等,無所不精,特別在文字訓詁上成就頗高,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有《玉篇》三十卷,他初仕梁,陳時官至黃門侍郎、光祿卿。其舊宅就在吳江北門外三里橋東,宅內聽江軒為其著《玉篇》之處,後立廟於此,消失於上世紀六十年代。2007年,吳江市政府予以恢復重建。

[size=18.6667px]重資修建的「顧野王院落」現坐落在三里橋生態園內,黃昏去園內散步時發現,整個生態景觀區管理尚可,花木草地較整潔有序。

三里橋現在被打造成了運河風光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mhUnWwBvvf6VcSZCZ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