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的圓頭指甲鉗是美國人在 1896 發明出來的,比起剪刀來不傷手更安全,現在幾乎是人手標配了。都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指甲鉗的製作也不簡單吶!
衝壓成型
指甲鉗最主要的部件就是 3 個長長的金屬夾片了,工業上是用衝壓機靠大力多次擠壓製作出來的。液壓機是把最開始四四方方的金屬片,壓進這些細微改變形狀的衝壓模里,像下圖這一長溜的夾片就是每次衝壓改變後的形狀。
細節圖可以看到夾片的邊邊角角,一開始又鈍又直的,每經過一次衝壓,就是一次整修,做出需要的弧形和孔洞來。
拋光處理
金屬夾片和碾磨用的石頭,再混上有機酸,一起震動打磨上 20 個小時。這個緩慢溫和的拋光過程可以讓夾片的金屬表面異常光滑,下圖可以看到前後對比。
組裝環節
為了把兩個夾片鎖在一起,工人會把鉚釘用機器打入夾片握把的那一端。
鉚釘是分正反各一半的,正面的打進去以後,反面的還要再打一次,這樣使用時就不會扭開來了。
接著用磨砂機把尾端磨平整,磨去些不規則的稜角。
之後還要固定在夾具上,把刀口一端打磨成統一標準的弧度。
夾片準備好後,就可以安裝扳手了。在剪刀齒中間鑽一個洞,然後壓上溝痕,能讓扳手能更緊密穩固地安裝在夾片上。
扳手接著一個個被裝到夾具上,在側面位置鑽洞,小洞的大小剛好能容納一根直徑 1.3 毫米的插銷。下圖就是打孔和側面看小孔。
工人再將一個大螺栓放進剪刀端的孔洞裡,安裝上扳手,螺栓和刀體連接部分有個小洞,和之前側面打的小洞連通,放進一根插銷,就把刀體固定住了。小時候手欠,這個環節我想很多朋友都自己組裝過吧...
現在有些指甲鉗的大螺栓末端是個不完全封閉的小洞,扳手設計成可以扣進去,就不需要打小洞和裝插銷固定了。
清洗環節
指甲鉗的所有零件都已經組裝好了,但還有些油污殘留,需要放入這個機器進行超聲波洗滌,和眼鏡店裡洗眼鏡的設備是一樣。
精磨加工
然後工人把刀口端在磨輪上再精磨到鋒利,這就很需要技巧和經驗了。
蝕刻記號
再用酸性溶液搭配正負電極,在指甲鉗上蝕刻出公司的 logo 和物品編號。
質量檢查
最後,質檢員會做抽檢。在燈光下開閉刀片,看是否對齊,還會用紙片測試指甲鉗的使用,通過後就完成一把指甲鉗的製作啦~
我是翻了我媽的指甲鉗套裝,才知道指甲鉗還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比如適合腳趾的傾斜角度,還有專門剪死角的....不說了,我去剪個指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