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設計師
設計院交付圖紙,開工計劃做好了,突然審圖辦告知:圖紙審查沒過關,瞬間,您大腦轟的一下,差點炸了,這是多麼熟悉的場景啊.....
如何讓圖紙審查一次過關,如何讓計劃順利進行,這就成了設計研發總的心頭大患。來看看施工圖審查的這些點,就會放心多了!
城市道路施工圖設計審查所見問題
01
審查中有違反強制性條文方面的問題
(1)缺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報告。
(若有的小區道路施工圖設計未能按要求進行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應參考周圍房屋建築的工程地質鑽探報告的地質情況,進行描述本地區地質情況,做出對本道路地質情況的判斷,作為本道路的設計依據)
(2)缺道路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根據《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CJJ37-2012)2012年5月1日起,常州市統一規定為:抗震標準: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3)按《工程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 50153-2008)3.3.1工程結構設計時,應規定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並應遵照《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範》(GB/T 50476-2008)執行。如:設計工程(包括路面、擋土牆、橋樑、構築物等)的設計使用年限,強制性條文規定一定要寫的,另外,其所用材料、構造措施要跟上,如:素混凝土滿足一般環境時,不低於C15,配筋混凝土一般環境100年為C30、50年為C25、30年為C25,還有保護層厚度,表面裂縫計算寬度限值,φ6鋼筋的使用條件限制,預應力混凝土最低不低於C40,預應力鋼筋不得小於5mm等等。
(4)擋土牆高度在6 m以上,當地有抗震要求時,應進行抗震驗算。
(5)缺工程設計防洪標準及防洪標高。
常州市道路設計的防洪標準、防洪標高應對應其所在常州市防洪規劃,表明工程所處防洪規劃的水利分片及其的設防標準和地面防洪控制標高;
02
審查中有違反強制性標準方面的問題
(1)設計總說明中,所列應遵循的規範、規程、標準中,不僅有設計的應遵循的規範、規程、標準,也應有施工的應遵循的規範、規程、標準。
(2)常州市人行道設計應有盲道設計內容。
(3)五一路下穿鐵路立交的設計欄杆的間距有19cm、17.5cm、15.2cm,大於規範要求,最大凈距不得大於14cm。
(4)一階段設計的道路施工圖,應有工程所在地的區位圖,表明所處路網位置,看出其在路網中的地位、性質,確定其設計要素是否合理。
(5)缺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的計算書。
(6)缺懸挑鋼筋混凝土底板配筋計算書。
(7)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的路面計算書,除路表回彈彎沉值外,還應有瀝青混凝土層的層底拉應力及半剛性材料層的層底拉應力為設計指標。
(8)設計水泥土攪拌樁應註明遵循的設計規範和施工規範,要提出設計要求達到的復合地基強度。
(9)水泥土攪拌樁設計規定不劈樁,不符合規範要求,該樁起不到受力作用,一般規定劈樁50cm,碎石墊層30cm(為防滲水,可做素混凝土墊層)。
(10)工程勘察報告雖做了,但沒有找出淤泥質亞粘土層的分界點,不能正確指導施工,補做勘察。
(11)擋土牆高度大於1m,應設欄杆。欄杆高度及強度應符合規範要求。
(12)設計車速為50km/h,縱坡最小長度為140m,而設計只有121m,小於140m。
(13)應規定道路中間綠化帶在設計範圍內綠化的最大高度為0.65~0.70(見「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手冊」),以保證滿足行車視距,保證行車安全。
03
審查中的其他問題
(1)應與規範用詞統一,如「鋸齒形街溝」,應改為「鋸齒形偏溝」。
(2)漏注原來設鋸齒形偏溝時,雨水井的最大距離不大於40m。
(3)設置原來鋸齒形偏溝寬度1m,應改為1.5m。
(4)路面設計彎沉計算書應標明使用軟體名稱。
(5)擋土牆牆底摩檫係數設計人員自定為0.5,太高,有危險,涉及抗滑安全,應根據勘察報告所提數據為準。
(6)設計所用的單位應標準化,如16噸/平方米,應改為160KPa;25號混凝土應改為C25。
(7)擋土牆用手算(包括自編軟體)時,缺三項必算指標,應改用標準軟體計算。
(8)設計的廠區水泥混凝土路面,採用塊石鋪砌基層應改用半剛性基層。(「塊料型手工砌(擺)塊石、片石、拳石等基層或底基層的技術性能不好。容易引起沉陷變形,導致瀝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開裂破壞和平整度不好,在等級道路上不應使用。」—摘自「道路施工工程師手冊」(第二版)P476頁)
(9)駁岸擋土牆的最低泄水孔位置應在常水位以上30cm處。
(10)中間綠化帶滲水盲溝的接入雨水口的φ100低密度PE管的坡度,應按省標圖,不小於1%,圖注0.5%應修改。φ100軟式透水管縱坡不應小於0.15%(省標圖)。
(11)人行道板,常州一直用C25預製水泥混凝土板,應改用滿足最小強度要求,抗壓強度≥30MPa,抗折強度≥3.5MPa,防滑性能指標BPN≥65;
註:2012年7月1日後,應按《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CJJ169-2012)執行。
(1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縫、縮縫的拉杆塗防鏽漆縫左縫右只需5cm,圖注為各10cm。
(13)路基基層二灰碎石的碎石級配用懸浮密實型,應改為骨架密實型。
(14)盲道板採購應註明設計要求的強度和抗滑指標。
(15)設計加油站室內為平坡,應有1%坡度,最小為0.3%。
(16)道路設計圖說明中有:「道路縱坡儘可能滿足大於0.3%,但不作為控制要求」。欠妥,不符合規範要求:「道路最小縱坡應大於或等於0.5%,困難時可大於或等於0.3%,遇特殊困難縱坡度小於0.3%時,應設置鋸齒形偏溝或採取其他排水措施。
(17)水泥混凝土路面橫向脹縫應改為:05MR202頁21有鋼筋籠的做法
(18)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塊劃分,面積不宜大於25㎡要求,有一塊近39㎡,應再劃小
(19)擋土牆背後填土至壓頂頂面時,壓頂下的塊石牆寬度50cm,不能作為擋土牆頂寬來計算,如面坡為1:0.1,背坡為1:0.4,則擋土牆計算頂寬,只能為40cm,應根據所採用的面坡、背坡來確定,不然計算尺寸大於施工尺寸,設計不安全
(20)圖注擋土牆面坡傾斜度10:1、背坡傾斜度3:1、牆底傾斜度1:10,不符合《道路工程製圖標準》(GB 50162-92),應改為1:0.1、1:0.33及習慣注法0.1:1。
(21)綠化帶排水盲溝的透水土工布,不應伸入側石基座C15水泥砼中去,對基座C15起分隔作用,影響基座強度。
(22)擋土牆立面圖(縱斷面圖)上,應示出岩土工程柱狀地質剖面圖,便於設計、校核、審核、施工的查對。
(23)人行道下採用的8cmC15砼基層,應鋸橫向縫,並使用瀝青灌縫(水泥混凝土板在道路面層的受力性能,在做基層、底基層時,板塊劃分的原理要求是相同的)。
(24)水泥混凝土路面小於200米半徑的曲線起、終點,應設無傳力杆脹縫,因設傳力杆會產生次應力,對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利。
(25)設計文件中的計量單位:米、厘米、毫米,按標準一律為小寫英文字母,不能為大寫。如:m、cm、mm、m2、cm2,不能為:M、CM、MM、M2、CM2……。
(26)設計的瀝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均應提出抗滑技術指標。
(27)有計算書要求的工程,計算書封面應有設計人/日期、校核人/日期、審核人/日期的簽署,並保存歸檔。
(28)漿砌塊石基礎剛性角為35°,Δh≥1.43Δb,台階寬30cm時,台階高為50cm,不能台階寬50cm,台階高50cm。
(29)粉煤灰燒失量≤10%,不能為≤20%,應按高標準的執行。
(30)在河塘底部設置50cm建築垃圾……。「建築垃圾」很難定性,都是磚塊、石塊,還是粉刷灰、地坪泥灰……。建議改為30cm毛片墊層回填。(註:反過來,如現場建築垃圾符合毛片要求的,可採用其代毛片)。
(31)當水泥路面脹縫的傳力杆可能受橫向脹縮力的脹縫,應做成無傳力杆的脹縫,避免傳力杆產生次應力,破壞水泥路面。
(32)城市支路的瀝青路面設計使用年限15年,應改為10年。
(33)本工程路面類別稱瀝青混合料,改為稱「瀝青混凝土」更確切些。
(34)設計的施工圖紙圖框尺寸不準確,按《道路工程製圖標準》(GB 50162-92)
第2.1.1條 圖幅及圖框尺寸應符合表2.1.1的規定(圖2.1.1)
第2.1.3條 圖幅的短邊不得加長。長邊加長的長度,圖幅A0、A2、A4應為150mm的整倍數;圖幅A1、A3應為210mm的整倍數;
(35)瀝青混合材料設計參數、基層、底基層材料、土基設計參數中的抗壓模量(MPa),應稱為抗壓回彈模量(MPa)
註:見「《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範》(JTG D50-2006)勘誤表(附件2)。
(36)橋台、擋土牆立面圖(縱斷面圖)上,應示出岩土工程柱狀地質剖面圖,便於設計、校核、審核、施工的查對。
(37)小區道路最小轉彎半徑的滿足要求,應重視,按新規定,車速在5~10km/h時,小轎車為6m、小型客車為7m、大型客車為12.5m、鉸接車為12.5m。(小區內道路的路緣半徑應符合通行滿足一般消防車要求R≥8.5m)。
(38)小區路邊停車帶橫坡採用2%,宜改為0.5%,以免發生溜坡。
(39)小區水泥路面的設計使用年限採用10年,應改為20年。
(40)水泥標號不低於425號,是舊標準,應改為新標準不低於32.5級。
(41)設計變更通知單中,附件欄一定要填寫所附圖紙編號,如變01/05~變05/05;變更原因,一定要在設計原因或非設計原因選擇一個前面方框中打勾。
(42)小區內小轉彎半徑或直角轉彎處,有建築物阻擋視線,不能保證安全視距要求時,應增設轉角鏡。
(43)路基填土的最小壓實厚度不得小於8cm,應改為不得小於10cm(見《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範》4.2.2 2 1)。
(44)施工圖的總說明,應按統一要求次序填寫,不易漏項。
(45)停車坪標高高出路面5cm,宜改為2~3cm。
(46)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圖中的假縫,不能用直線表示,應用波浪線表示。
(47)臨水面的塊石砌體,最小砂漿標號M7.5,應改為M10。
(48)耐久性設計要求,工程所用素混凝土最低標號為C15。
(49)道路路面結構設計,重要的指標是使設計使用年限內能承受的交通荷載—累計標準軸載(次),與實際需要的相符。現在很多的路面結構計算書中,僅計算標出路面驗收彎沉值。應按新規範,根據對應的可靠度係數,算出設計彎沉值,然後再計算出所能承受的累計標準軸載(次),對照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50)使用已廢止的規範如:
1.《公路改性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範》(JTJ 036-98)已有《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範》(JTG F40-2004)替代;
2.《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程》(JTJ017-96)已有《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範》(JTG F10-2006)替代,由《公路路基設計規範》(JTG D30-2004)涵蓋。
(51)圖簽上簽名不能跨線簽名,兩格為同一人時,應簽二次名。
(52)圖紙圖簽欄旁應留出蓋出圖章的位置。否則蓋上章後,原設計內容就看不清了,見下圖,目前道橋專業沒有實行註冊工程師制度,左邊該欄暫不留出空位置來。上面出圖章位置要留出,但不畫出來,凡要蓋出圖章的圖紙都要留。
(53)人行道路面結構中,3cm1:3水泥砂漿,應改為M10水泥砂漿。
(54)路面構造深度TD=0.2~0.4mm,應改為TD≥0.2~0.4mm,現按《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CJJ169-2012)應為TD≥0.55mm。
(55)臨河的擋土牆、駁岸設計時,應進行洪水位時的擋土牆浸水狀態的受力驗算,看抗滑移、抗傾覆等合格否。
(56)現行有效版《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範》(JTG F10-2006)替代已作廢的規範有:
《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範》(JTJ 033-95);
《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範》(JTJ017-96);
《公路粉煤灰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範》(JTJ016-93);
《公路加筋土工程設計規範》(JTJ01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術規範》(JTJ035-91)
(57)凡是設計擋土牆、深層攪拌樁的施工圖,特別是豎向剖面圖中,應附有岩土工程勘察的柱狀圖(或剖面圖),可使設計人員直接見到結構物的持力層在地質剖面的那一層,便於設計校審。不能讓校審人員自己去尋找每一處的勘察資料,校審人員可去找勘察資料核對,設計人員應在設計圖紙中示出相應的岩土工程勘察剖面圖。
(58)側石埋深一般應取12cm~15cm,側石最小埋深10cm,特別注意做鋸齒形偏溝的雨水口處的側石埋深要保證不小於10cm,以保證側石的穩定性。有的標準路段,採用商品預製側石12cm×24cm時,採用側石外露15cm時,側石埋深只有9cm,此時12×24應改為12×25,若成品側石採購有困難時,可改為外露14cm,保證側石埋深10cm。
(59)《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範》(JTJ017-96)已廢止,不能再用,已由《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範》(JTGF10-2006)替代。
(60)城市道路「白加黑」工程中,由於要保留人行道鋪裝,路面「白加黑」後,路面加高,側石外露高度只有3~4cm,不符合城市道路側石外露最小高度10cm的要求,因雨水大時,路邊積水會漫上人行道,影響人行交通,今後設計中應注意此類問題。
(61)道路工程結構設計文件中,對本工程的不同工程結構,應按規定提出不同的設計使用年限。
(62)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厚度應為計算厚度+0.6mm刻槽厚度後取整。
(63)構築物(擋土牆、牆基、橋台等)當基礎下採用10cm碎石墊層時,改用10cmC15~C20水泥混凝土墊層。理由:
1)碎石墊層的作用:
當處理軟弱地基,它可以起到擴散應力的作用,同時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可以加速下部土層的固結和沉降。
不是處理軟弱地基,特別是沒有排水系統時,這是一個積水的地方,地基會被泡軟,所以一般地基就不採用了,碎石墊層還有一個問題,其檢測壓實度,很難做。有時碎石墊層給帶水作業創造條件,碎石一下,一找平即可搞下一步作業。同樣素砼墊層可以起到擴散應力的作用,同時還有其他作用,見後敘述;
2)砼墊層的作用:
主要起平整放線和施工過程中對地基土的保護作用;
起平衡整體承載作用;
起穩定層作用;
(當上為鋼筋混凝土基礎時)給施工創造一個較好的工作面,便於鋼筋的綁紮和定位;
(當上為鋼筋混凝土基礎時)主要是隔離土層和基礎承台,起底模的作用;
(當上為鋼筋混凝土基礎時)減少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的侵蝕作用,否則底板鋼筋的保護層應當為70mm;
質量檢測手段成熟,不像碎石墊層壓實度不好測。
據了解,目前現行建築設計中也是不再採用碎石墊層,而是採用素水泥混凝土墊層的。
(64)瀝青混凝土路面所用粗集料的磨光值,在常州地區,應為:快速路與主幹路PSV>42;次幹路PSV>40;支路PSV>38。
(65)小區道路最小設計縱坡≥0.2%,很多設計達不到,加密雨水口,不能全部解決按規範的排水要求。瀝青路面可設計平石寬度範圍的鋸齒形偏溝,水泥混凝土路面不設平石,可設計成寬度為50cm的鋸齒形偏溝。
(66)鋼筋原Ⅰ、Ⅱ級,按新標準為R235、HRB335鋼筋,鋼筋符號要用圖塊符號,標準又好看。
(67)城市道路防洪標準,應隨所在地塊的標準執行。
(68)檔土牆設計填土計算內磨察角:H≤6m,φ=35°;H>6m,φ=30°。
(69)擋土牆設計時,牆後應加不可預見的堆載。如臨時施工堆載、植樹、綠化、臨時人群……等因素的荷載,可分別不同情況,按:
0.5m土高 則為900kg/㎡(有臨時堆載時);
0.22m土高 則為400 kg/㎡(有臨時人群荷載時);
原來就布滿有外加荷載時,就不再加不可預見的堆載。
(70)對於河浜路段處理,儘量不用塊石擠淤法,下面介紹鎮江做法:
(71)按「常州市市政工程統一設計條件」,如瀝青層厚度不變,同時改變土基回彈模量及基層、底基層厚度,提高的累計標準軸次,不能超過本瀝青厚度所能適應的累計標準軸載次數,否則就要加厚瀝青層厚度。
(一)常州市瀝青路面同一瀝青層厚度、不同土基回彈模量下相適應的累計交通量統計應用參考表
(二)瀝青層推薦厚度表(《公路設計百問》瀝青層推薦厚度表)
(72)按新規範,不再稱高級瀝青混凝土路面,因為瀝青混凝土路面,適用於各級道路使用,要把「高級」二字去掉,一律稱瀝青混凝土路面。
(73)小區水泥混凝土路面,小半徑起終點的脹縫設置,做無傳力杆的脹縫,施工簡便,效果較好。輕交通量的一般脹縫,也可推薦使用。
(74)不同含灰量的石灰土強度,要有個數量概念,二八灰土相當與9%,三七灰土相當與12%,各級含灰量灰土強度可估計為如下:(供參考!)注意:含灰量超過17%,強度反而下降
(75)人行道磚應有抗壓強度、抗折強度要求,最小為抗壓強度≥30MPa,抗折強度≥3.5MPa(當邊長/厚度≥5時),抗滑指標BPN≥65
註:2012年7月1日後,應按《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CJJ169-2012)的規定執行。
(76)配筋混凝土,應先求出配筋率,所需鋼筋面積,然後選用鋼筋根數,不是先假定鋼筋根數,再校核受力通過否,這樣有時出入太大,會有浪費產生。
(77)二灰碎石中的碎石級配,為骨架密實型,不能取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規範中講的,二級及以下公路可採用懸浮密實型的碎石級配,二灰碎石細料:骨料=20:80,已經決定為骨架密實型,用懸浮密實型時,為50:50,適用於公路建設缺少石料的地方,但其會增加半剛性基層的反射裂縫。
(78)石灰粉煤灰最佳比例,看石灰的有效鈣含量,40-50%時為1:2,50-70%時為1:3,>70%時為1:4,用Ⅲ級石灰,一般為1:3,故設計推薦石灰:粉煤灰:碎石=5:15:80,具體施工時,還要做試驗確定。
(79)1.5米寬的鋸齒形偏溝應改為0.24米(注:外地應為0.3米)寬的平石範圍的鋸齒形偏溝。鋸齒形偏溝設置在平石寬度(24cm)內,符合新規範要求 。根據《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CJJ 169-2012)(2012.7.1實施),「9.2.5鋸齒形偏溝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道路邊緣線縱坡度小於0.3%時,可在道路兩側車行道邊緣0.3m寬度範圍內設鋸齒形偏溝」。
縱坡小於0.3%的城市道路路段,按規範要做鋸齒形偏溝,老辦法是雨水口間距40m,偏溝寬度1.5m(該寬度範圍含平石0.24m,及瀝青路面1.26m);新辦法是雨水口間距20m,偏溝寬度僅為平石的寬度0.24m。
優缺點:
1)新辦法,瀝青路面範圍全部是按標準斷面施工,在偏溝範圍不再升上、降下,施工簡單;
2)新辦法施工有利於瀝青路面攤布機機械化施工,按標準斷面施工,沒有上、下變化;
3)新辦法施工的瀝青路面,在靠邊1.5m的輪跡行車不再有上下坡的變化,有利於行車平穩;
4)新辦法與老辦法比較,僅在老辦法雨水口間距40m中,增加一個雨水口,約為增加造價1000元,也就是在需要做鋸齒形偏溝的路段中40m路長,增加1000元。
(80)瀝青混凝土路面的0.6cm稀漿封層,改為1cm橡膠瀝青同步碎石下封層。
理由:根據《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CJJ169-2012)「5.3.5應減少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收縮開裂和反射裂縫,可選擇採取下列措施:
1. 適當增加瀝青的厚度。
1. 在半剛性材料層上設置瀝青穩定或級配碎石等柔性基層。
2. 在半剛性基層上設置應力吸收層或鋪設經實踐證明有效的土工合成材料等。」
以上第1種措施,增加瀝青厚度,經濟造價高,不適用我國國情;第2種措
施,如做10cm瀝青穩定碎石,雖有成熟經驗,但增加造價為150元/㎡,不適宜全面大量推廣;第三種措施,設置應力吸收層是較經濟,而有一定經驗的辦法。0.6cm稀漿封層,改為1cm橡膠瀝青同步碎石應力吸收層(造價約增加10元/㎡,包含要增加的粘層油5元/㎡)。如原是1cm瀝青下封層,則造價相同。由於採用了橡膠瀝青同步碎石應力吸收層,防治了半剛性基層的反射裂縫,延長了瀝青路面的使用壽命,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橡膠瀝青同步碎石下封層(應力吸收層)與稀漿封層性能對比
稀漿封層的缺點:稀漿封層鋪筑後需要一段時間的養護才可行駛車輛。天氣暖和時,2h即可;天氣寒冷時,則需要6-12h以上。另外有個最大的缺陷是,稀漿封層固化後為剛性,最怕震動壓路機的碾壓造成碾碎,上下層之間成了夾心餅乾,對質量造成影響,所以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尤為重要。另外,如果下陷的路面已經開裂,車輛駛過以後有移動現象,那麼稀漿封層的作用就完全沒有了。
同步碎石的優點:施工後即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固化後仍然有一定的韌性,即使上、下層在一定限度內變形時,仍保持良好的整體部分,其性能指標均不受外界影響。橡膠瀝青同步碎石擁有較強的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以及抗老化、抗疲勞、抗水損壞的特性。可以防治和緩解半剛性基層的反射裂縫。
(81)橋樑縱斷面圖、擋土牆縱斷面圖,最好要畫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地質剖面柱狀圖,設計、校核、審核、施工都清楚。
(82)城市人行道側石外露高度,常州一般規定為:城市快速路、主幹路為20cm;城市次幹路、支路為18cm;小區道路為15cm;宅前宅後道路為8cm。
(83)道路土基壓實標準,2012年5月1日起,應按《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CJJ37-2012)執行:
(84)小區停車位的草坪磚設計中,應加註:「草坪磚孔內灌草籽黃泥,養生成活」,作為工程設計內容之一。
(85)植草磚停車位的路面結構中,有泥結碎石層,但泥結碎石層在目前的規範、規程中,已查不到配方、工藝。它是我國公路早期普遍採用的一種路面結構,「睛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漿四濺」。現介紹設計施工要點(供參考):
採用灌漿法,先攤鋪碎石,用在面層的碎石尺寸,以2到4cm為宜;底層的可用到4至7cm,草坪磚基層的泥結碎石均可為4至7cm。為使泥漿灌得透,每層壓實厚度不超過10cm為宜;
碎石鋪好後,經初步壓實,至碎石無鬆動現象為度。滾壓時從一邊開始,壓到中央後,再從另一邊壓起,壓到中央;
經過初壓後,澆灌預先調製好的泥漿。澆時要澆得勻、澆得透。調製泥漿可在工地附近挖好的泥池或備好的漿桶中進行。泥和水要攪拌均勻,至起油皮為止;
澆灌泥漿後即可滾壓。如表面太干,須洒水碾壓,如表面太濕,須等稍干後再壓;
當分兩次鋪築時,按上程序再做一次。
註:泥結碎石層不是碎石土層,碎石土層達不到泥結碎石層的強度要求。
(86)關於河浜路段的處理,不再採用拋石擠淤法,原因:
在新區的幾個項目,因施工單位及甲方要求,認為採用拋石擠淤法,工後沉降大,工程質量難以保證,變更設計為清淤到好土;現有的施工機械設備,可挖的很深,可以清淤到好土。
另外,根據《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範》(送審稿):
4.8.3明、暗浜路段的路基填築壓實應符合以下規定:
1.快速路、主幹路路基範圍內的暗浜應全部處理;次幹路、支路等級的道路應根據暗浜的地質條件、路基填土高度、交通荷載及經濟性綜合分析是否處理。
2.採用開挖回填處理的明浜及暗浜,應清除乾淨浜底淤泥,同時回填壓實度不低於表4.7.2的要求。
條文說明:……由於「拋石擠淤」方法會給管道施工帶來困難,因此後續有管道施工的部位應慎用。
設計改為:當淤泥層厚度小於3m時,清淤至好土,整平後,河塘底部可採用碎石土回填1.5m厚,其上用6%石灰土回填至原地面;當淤泥層厚度大於3m時,應根據岩土工程勘察報告,進行地基處理設計。
(87)關於瀝青路面支路抗滑要求,認為原「城市道路設計規範」沒有規定城市支路的抗滑要求,在設計城市支路時,就不提路面的抗滑要求。這是涉及行車安全問題。在《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報批稿)中,雖只規定了快速路、主幹路的路面抗滑技術指標,又明確對次幹路和支路可參照執行。
(88)關於平石鋸齒形偏溝。根據《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報批稿):
9.1.5設計鋸齒形偏溝的規定如下:
道路中心線縱坡度小於0.3%時,可在道路兩側車行道邊緣0.3m寬度範圍內設鋸齒形偏溝,以保證排水。……
其中的0.3m寬度範圍,就是指平石寬度範圍,在瀝青面層範圍內不再設偏溝,有利瀝青路面瀝青攤鋪機的機械化施工,又能保證路面排水,是應推廣的好辦法。如小區內道路縱坡受條件限制,全部為0%時,採用平石偏溝,使車行道行車平穩,又能保證路面排水。(註:水泥混凝土路面時,雖不設平石,設計在路邊50cm範圍內做出偏溝,雖然是0%縱坡時,也能保證排水)。
(89)道路縱斷面圖中,應有平曲線欄。示出平曲線情況,才能做到平面線形與縱斷面線形組合滿足要求。
(90)應將地基表層碾壓密實。
《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範》(送審稿):
4.4.4地基表層處理應滿足以下規定。
4. 應將地基表層碾壓密實。在一般土質地段,快速路和主幹路基底的壓實度(重型)不應小於90%;次幹道和支路不應小於85%。……
原槽翻挖20cm3%灰土處理層的要求,是符合本條規定,使其形成一層硬殼層,以保證其上面層能達到基底的壓實度要求。
(91)關於「無障礙建設指南」—「4.1.2 2…人行道寬度小於3m可不設行徑盲道」的看法:
根據「無障礙設計規範」(GB 50763-2012)—「4.11城市道路無障礙設計的範圍應包括:1 城市各級道路……;4.1.2城市道路、橋樑、隧道立體交叉中人行系統均應進行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設施應沿行人通行路徑布置」。沒有提出「人行道寬度小於3m可不設行徑盲道」。
我認為目前城市道路人行道寬度3m的很多很多,不設行徑道,那就大部分人行道就沒有行徑盲道,所以作為3m寬的人行道,仍至2m寬的人行道均應設行徑盲道,與樹池設置有矛盾時,應改小樹池尺寸,或方的變為長方形,2m人行道可不設樹池,一定要設行徑盲道。「無障礙設計規範」(GB 50763-2012)是設計依據,「無障礙建設指南」僅作參考。
(92)根據常圖發【2008】51號文件,草坪磚不計算綠地率。
所以為了增加綠化率而採用草坪磚停車場的做法,可考慮不做草坪磚停車場地。
(93)設計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應提出最重軸載Pm,如:Pm=120KN、Pm=150KN、Pm=180KN、Pm=200KN、Pm=250KN等等。也就是說,超過此軸載就會使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壞、斷裂。一是從現有設計路面厚度,可計算出能承受的最重軸載;二是可從實際需通過最重軸載,計算出路面厚度。
(94)人行道路基結構不再使用10%石灰土底基層,因對植物生長不利。
(95)常州地區各土基回彈模量的彎沉值表
(96)在進行道路工程盲道設計時,一定要把交叉口的人行橫道線位置確定,作為盲道過交叉口的設計依據。
(97)在設計不寬(如3m)人行道時,盲道設計中三面坡緣石坡長的計算,考慮人行道坡度2%的因素,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另選其他形式的盲道坡度形式:
小路口單面坡緣石坡度形式(見05MR501頁14);
交叉口單面坡緣石坡度(一)形式(見05MR501頁15)。
(98)新老瀝青混凝土路面搭接,用銑刨逐層搭接,根據上海城建設計院經驗:
與瀝青面層接觸處用自粘式玻纖格柵,其表面經過改性瀝青塗覆,與瀝青層或下封層的結合力較好;
與石灰土或二灰碎石接觸處,採用雙向土工格柵,與土類的結合力較好,而若採用自粘式玻纖格柵,反而結合力不好,會使層間結合的連續性受損;
寬度只要在加強處左右各50cm即可;
舉例:高架二期道路結構搭接大樣圖
(99)關於瀝青混凝土路面中的透層油
我市施工的瀝青混凝土路面中的透層油 ,原採用乳化瀝青PC-2(用量0.7-1.5L/㎡),由於透不進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後改為液體瀝青AL(M)1或2(用量0.6-1.5L/㎡),現有的工程施工時,當透層油透不進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時,就取消透層油。這是違反規範要求的,《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範》(JTG F40-2004)規定:「9.1.1瀝青路面各類基層都必須噴洒透層油,瀝青層必須在透層油完全滲入基層後方可鋪築。……」。
解決辦法:一是噴洒時間,要在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壓實成型後,表面稍變乾燥,尚未硬化時(一般在碾壓成型後24小時內),層頂噴洒透層油;二是噴洒液體瀝青的濃度可再進一步稀釋,同時應增加噴洒用量,使在基層中的殘留物的總量相同。
(100)委託方提出,把瀝青混凝土路面半剛性基層、底基層(20cm水穩+20cm10%石灰土+E0=26MPa),改成剛性基層(25cmC30砼+10cm碎石墊層+ E0=15MPa),認為可減薄路面厚度,施工速度快,實際上已成為有瀝青上面層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造價升高了,約增加70元/㎡,結構極不合理,很容易損壞。如採用C30砼是不能滿足抗折≥4.5Mpa要求,剛性基層下應有一定強度,不是置於土基上就可以的,這樣剛性基層極容易損壞。剛性基層上應有抗裂措施(如橡膠應力吸收層、大粒徑瀝青混凝土、玻纖格柵、高性能聚酯布等),沒有做到像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一樣的板塊劃分,接縫的設置和構造也應如同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做法。板厚應有計算確定。
(101)道路土基處理設計,首先論證確定路基的乾濕類型(乾燥、中濕、潮濕、過濕),作為確定原土基回彈模量的依據,作為設計處理土基厚度的依據,在設計文件中應反映出來。
(102)設計文件應符合規範用詞:《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範》(JGJ 79-2002)於2013年6月1日廢止,《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範》(JGJ 79-2012)於2013年6月1日實施,其中水泥土攪拌樁的規範用詞前後不同點,摘錄如下:
《復合地基技術規範》(GB 50783-2012)於2012年12月1日實施:深層攪拌樁可採用噴漿攪拌法和噴粉攪拌法施工。
(103)人行道10cm C20水泥混凝土基層,統一構造做法:每15-20m 設橫向脹縫1道,寬2cm,內置浸油木纖板。並設置橫向縮縫,每5m一道,寬3~8mm,縫深2.5cm,內灌瀝青。
(104)水泥穩定碎石基層養生期間對表面裂縫進行全面檢查的要求:對於裂縫寬度3mm以內的裂縫,在裂縫兩側各50cm範圍內按0.3-0.5L/㎡的用量噴洒粘層油,並鋪設玻纖格柵粘結牢固,縫左50cm,縫右50cm,幅寬1m。發現大於3mm的裂縫應組織進行裂縫形成原因分析,由設計單位確定具體措施後實施修復。
(105)道路平面圖上應示出交叉口的人行橫道線,作為盲道緣石坡道口位置的設計施工依據。
(106)根據《無障礙設計規範》(GB 5076-2012),提示盲道板大樣圖中,圓點高度0.5cm,應改為0.4cm;行進盲道板大樣圖中,觸感條高度0.5cm,應改為0.4cm,中心距5cm,應改為6.2cm~7.5cm。無障礙坡道與車行道的高差,由最大2cm,改為1cm。
(107)新舊瀝青路面過渡大樣圖中,19mm×19mm玻纖格柵僅需縫左50cm,縫右50cm,總寬為100cm,不需做150vm寬。
(108)道路土基處理,應根據岩土工程勘察報告,設計計算出路床頂面80cm範圍,在不利季節,依據路基的平均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計算平均稠度,並考慮路基填土高度,有無地下水、地表水的影響,論證後,確定路基的乾濕類型(乾燥、中濕、潮濕、過濕),作為設計土基處理厚度的依據。有時設計施工時是路堤,應考慮地塊建成後,路的兩邊填土後,建成街區時,地下水位的升高因素。
(109)人行道結構中,1:3水泥砂漿,應改為M10水泥砂漿。
(110)瀝青路面的熱拌瀝青混合料動穩定度技術要求,應執行《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CJJ169-2012)的規定:
(111)瀝青路面計算書,應按《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範》(CJJ169-2012)進行計算:按「5.4.1 1 快速路、主幹路和次幹路應採用路表彎沉值、半剛性材料基層層底拉應力、瀝青層剪應力或柔性基層瀝青層層底拉應變作為設計指標。2 支路可僅用路表彎沉值作為設計指標。3 可靠度係數可根據當地相關研究成果選擇;當無資料時可按表5.4.1取用。
(112)熱拌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驗技術標準,其中瀝青飽和度VFA(%)此值與道路等級無關,與混合料最大粒徑有關;瀝青混合料礦料間隙率VMA(%)此值與道路等級無關,與設計的空隙率(%)及混合料的最大粒徑有關。
(113)正確表:《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範》(CJJ 1-2008)
(114)在路面強度要求表中:有誤:「設計代表彎沉(0.01mm)」;正確:「驗收彎沉值(0.01mm)」。
(115)路面排水……機非分隔帶側石 外露高度平均為20cm。分水點處側石外露h1=17,雨水口處側石外露高度h2=23cm。根據圖號DL-6-04 側石甲標準斷面高度30cm,在此雨水口處側石埋深僅30-23=7cm,不能滿足穩固要求,最小埋深10cm,故此範圍的側石標準斷面高度應≥33cm。
(116)
(117)
有時把中液限粘土基本容許承載力fa0(kPa)=70,壓縮模量Es1~2(MPa)=3.0的土,當作河浜塘泥,設計採用拋塊石、碎石填縫,平均60cm厚,……。註:該層土是擠不動的!
有時把在地下層的土層中液限粘土基本容許承載力fa0(kPa)=70,壓縮模量Es1~2(MPa)=3.0的土,設計採用挖除。具體要看所處層位,有的是經過若干年壓實,基本已趨穩定,如距表層土有一定距離,地面的壓力經擴散,到該層土壓力已經很小,經過沉降計算,能滿足規範要求,可以不經處理。
(118)路面結構中的底基層20cm10%石灰土(抗壓回彈模量為550MPa) ,宜改為20cm低標號水泥穩定碎石(抗壓回彈模量為1300MPa)。
優點:水穩定性好,抗沖刷性能好;
可提高路面的累計交通荷載:
(119)透層採用乳化瀝青(PC-2),由於滲透性不好,現已改用液體石油瀝青AC(M)-1或 AC(M)-2型透層油。
(120)剛性基層(水泥混凝土)上鋪築瀝青混凝土路面,對剛性基層(水泥混凝土)表面應有防反射裂縫的措施。
(121)城市支路中,瀝青混凝土路面,為滿足重型車輛的路基工作區深度,採用加厚基層(水泥穩定碎石)的厚度,來提高當量路基工作區深度,該路面結構已大大超過城市支路做要求的累計標準軸載(×106/車道),設計應有說明,該路面結構能滿足的汽車後軸軸重荷載或載重汽車的型號。
(122)磚砌矮牆斷面圖中,15cm碎石墊層應改為15cmC20水泥混凝土墊層。
(123)提示盲道板大樣、行進盲道板大樣圖中,觸感部分的厚度圖注6.5cm,應按新標準改為6.4cm。
(124)水泥(3天膠砂強度≥18MPa),應該為水泥(3天膠砂強度≥17MPa);按《通用矽酸鹽水泥》(GB175-2007)強度等級沒有32.5級,最低位42.5級。
(125)《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範》(CJJ194-2013)(2013年12月1日實施)提出填料最小強度的要求,《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範》(CJJ1-2008)也已提出了路基填料強度(CBR)的最小值要求。常州市在2013年12月1日一定要實施。
· END ·
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icJt28B8wMrh2LiY9B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