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第一要塞壽陽居然成了雞肋,北魏孝文帝攻下壽陽卻為何不想要

2019-09-26     有歷史

2004年,考古人員在《元瓚墓誌》中發現一段令人驚掉大牙的話:

「而時壽春始降,雞肋初附,頻歲無年,邊儲未積。」

意思是,壽春雖然歸附北魏,可此城卻是妥妥的雞肋。

而在我們印象中,壽春(也叫壽陽,今安徽壽縣)一直以來都是淮河沿線最重要的堡壘,為何北魏人卻將其視之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呢?

一、淮河第一重鎮到底重要不重要

壽陽重要不重要,取決於淮河流域的戰略地位。

東晉以來,南方與北方分界線大致就在淮河一帶。北方強大,則與南方共據淮水之險,隔河對峙。南方強大,則南方越過淮河,在黃河與淮河之間形成國防線,比如劉宋初年南朝的國防線就是黃河一線。

但多數情況下,南北雙方都維持著均勢,以淮河為界南北對峙。淮河沿線正好位於洛陽與建康的中間線,距離建康稍近。南朝政權歷來把淮河防線視為抵禦北朝南下的最重要的屏障,歷來奉行守江必守淮的戰略,一旦北朝勢力侵入淮河以南,南朝總會不惜一切代價驅逐北朝勢力。

十六國時期這種情形還不明顯,到了北魏建國,雙方便開始頻繁在淮河流域進行大戰。

魏太武帝發動的南征之戰擊穿淮河防線,直達瓜步,幾乎要打破建康。

以漢化改革著稱的孝文帝也是一位戰爭狂人,他在位期間先後三次發動了對淮河一帶的進攻作戰,其中兩次他都御駕親征。此外,還有景明元年彭城王勰攻取壽春之役、任城王澄鍾離會戰、元英攻取義陽城之役、中山王英鍾離—邵陽會戰、魏梁硤石之役、魏梁淮堰攻奪戰、蕭梁反攻江淮戰役等。

南北雙方在淮河沿線投入的兵力經常達十萬人以上,規模最大的鐘離之戰雙方總兵力居然高達50萬。可見南北雙方對淮河攻防的極端重視。

壽陽城位於淮河北岸,與義陽(今河南信陽)、鍾離(今安徽鳳陽)、盱眙等城並稱沿淮四大重鎮。又因壽陽處於淮河上游與中下游的轉接之處,潁水、淝水與淮水會合,附近地形複雜,城戍林立,非常適於防守,並作為地區性的戰略支點。

因此,壽陽的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

二、為何北魏不願要壽陽

北魏人對壽陽其實垂涎已久,曾對其發動了許多次攻勢,但由於南朝的拚死爭奪,並未得手。直到南齊末年,東昏侯蕭寶卷濫殺大臣,引起壽陽守將裴叔業的恐懼,裴遂據城投降北魏。

面對這個送上門的大禮,北魏迅即作出反應,發十萬重兵,由彭城王元勰、尚書令王肅領軍南下,奪取了壽陽,並在此地設置了僑置的揚州。這樣的行政設置再明顯不過,就是要以壽陽為中心,經營一個南進的戰略基地。

《元瓚墓誌》所說的「壽春始降」,就是指這次事件。

元瓚在北魏奪取壽陽後,在揚州出任屯田郎中,主管壽陽前線的後勤保障工作,應該說具有非常客觀的認識和判斷。墓誌所說的「雞肋」,應該是從他生平的言論中摘引的。那麼,這樣一位具有一線實踐經驗的官員的話,是不是可信呢?

壽陽的重要性,南北雙方肯定都有充分的認識,但對於據守壽陽,特別是在壽陽建立一個戰略性基地,北魏內部卻有很多反對聲音。

在裴叔業投降的五年前,北魏孝文帝進攻壽陽、鍾離未能得手,想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與南齊守軍對峙。但朝臣們極力反對,理由是,少留兵則無法對抗齊軍,多留兵,必須要十萬之眾,但十萬之眾的後勤壓力非常大,得不償失。

孝文帝不得不打消了留兵駐守的主意。

裴叔業投降就像一劑短效興奮劑,北魏人激動地入駐壽陽,以為從此可以在淮河沿岸打下一個堅固的釘子,然而沒過多久,他們便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一個戰略基地,要具備很多條件。最主要的包括:

其一是數量足夠的軍隊,以保持對戰爭一線的力量支撐。從北魏歷年進攻南朝的兵力看,至少需要十萬人以上,才能維持基本的力量優勢。

其二是體系完善的綜合防禦體系。基地的一大要義是軍事安全,能夠防住對方的突襲。那麼壽陽就不能只是一座孤城,而要依靠壽陽周邊星羅棋布的小城進行拱衛。建設這些小城戍,需要投入大量建築成本,並分配必要兵力進行守備。

其三是充足的後勤補給。這其中又包含兩個方面的指標,第一,屯積的糧秣軍械牲畜必須足夠多,以支撐長時間的作戰需求。第二,物資轉運的反應速度必須十分靈敏,一有匱乏,就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得到補給。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對北魏最大的困難就是:經濟成本。

無論是龐大的軍隊本身的軍費開支,還是完善城戍、補充糧秣的潛在投入,更長遠的,還要以壽陽為中心,在東南方向打造一套行政、後勤、軍事運轉體系,保障這個進攻性基地能夠良好地維持下來。

而這偏偏是北魏最大的弱項。

物資轉運就是頭等難題,從北魏的核心區向壽陽轉運物資,基本全靠陸上交通。

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眾有飢色。」曹操曰:「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

在古代極其低效的運輸條件下,北魏必須付出數倍成本,才能勉力維持前方開支。

這種情況在《魏書·食貨志》中有過記載,「自徐、揚內附之後,仍世經略江淮,於是轉運中州,以實邊鎮,百姓疲於道路。」可見北魏國內經濟受到極大影響。

從經濟的角度看,據守壽陽、經營壽陽,對北魏來說,在短期內確實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對這一形勢,南朝也看的很清楚,梁武帝與朝臣討論北魏占據壽陽諸城,梁軍大將王珍國就曾說,不怕北魏在壽陽兵多,就怕兵少。這就是敏銳地認清了北魏後勤補給困難的現實。

三、致命的兵種短板

那麼壽陽城就不能守了嗎?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了?

事實上,影響壽陽戰略價值的,不止後勤因素,還有軍事因素。

北魏的兵種構成以步騎為多,其中騎兵又強於步兵。如果在淮北平原地區與南軍交戰,北軍無疑占據絕對優勢。南朝歷次北伐,只要一進入平原地區,容易被北朝剽悍騎兵襲擾。除了劉裕這種超級統帥,基本沒人能在北朝軍隊面前討到好處。

然而到淮河流域又是一番模樣。

淮河以南河流逐漸變多,江淮之間有許多人工或天然的河流溝通,四通八達的水係為南朝漕運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不論是兵力輸送還是物資輸送都非常省力,消耗也不大。

同時,南軍又非常善於因水借勢,水軍是南軍作戰的一大利器。而北軍則完全反之。

南軍在淮河以南有著連片的城池,城池與水網共同構成堅固的防線,並且有強大的水軍提供保障,北軍如果企圖採取一城一地式的進攻,來推平淮南的防線,勝敗之數顯然是傾向於南軍的。

也就是說,即便北魏把壽陽打下來,有了一個更近的進攻基地,起到的作用只是縮短了進攻發起的距離,對於前線戰鬥,實在沒有太大好處。

相反,為了維持這個所謂的優勢,北魏要投入巨大的經濟成本苦苦維持壽陽,同時還要時刻防範南軍的反擊,無怪乎北人不願死守壽陽。

北魏人依違於守還是不守之間,政策始終搖擺不定。梁朝挺過開國之初的危機後,立即發動大軍,不惜血本地反攻壽陽。北魏出動頂級名將中山王元英、楊大眼,調集二十餘萬人與梁軍鏖戰,最終一敗於合肥,再敗於鍾離,損失了十幾萬有生力量。到了526年,也就是北魏攻下壽陽二十多年後,魏軍在壽陽這個無底洞裡再也撐不下去,被梁軍重新奪回,此後,北魏就再也無力在淮河戰場發動進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hgMcG0BJleJMoPM8eU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