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3.7,《上海堡壘》到底有無誠意?

2019-08-09     廣角看影訊

上映15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熱度依然不減,暑期爆款名副其實。

在一眾新片《烈火英雄》《鼠膽英雄》《使徒行者2》等紛紛無力抗爭之時,一部爭議極大的科幻片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以《流浪地球》為開始,今年被越多電影媒體觀眾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而這部倍受爭議的科幻電影也被許多觀眾期待能夠接棒《流浪地球》。

現在,這部電影來了—

《上海堡壘》

相信不用過多介紹電影背景及陣容,在上映前這幾天的輿論里,很多觀眾已經了解的相當充分。

直接進入正題,電影拍的怎麼樣?

豆瓣電影觀眾打出3.7分(開局4.1目前降至3.7)評價,似乎宣判了《上海堡壘》「死刑」,從特效到劇情,《上海堡壘》到底有無誠意?

01 視效

對科幻電影而言,直觀視效是大部分觀眾首先追求的地方,也是國產科幻電影的軟肋之一。

這部號稱投資3億的科幻巨製,在製作上果真如其所言,特效花了錢!

預告片中的母艦、次級母艦、捕食者、泡防禦系統等等依次呈現,有模有樣。

事實上,在影片中同樣幾場層次分明的大戰,很有「科幻感」,機甲大戰一定是花了重金打造的。

在災難設置上,「毀標誌」是災難片不可缺少的一環。

《上海堡壘》也不手軟,東京鐵塔、英國大本鐘、美國自由女神、法國艾菲爾鐵塔等隨著城市的淪陷全部變成斷壁殘垣。

不過,讓人疑慮的地方在於,上海的沉沒之際,東方明珠塔竟然以神秘的力量屹立不倒,也不知道導演是何想法?

必須承認,最亮眼的特效放眼全球仍舊是很一般的水準,大約停留在10年前《第九區》的水準。

「視效」二字體現在特技上已經合格,畢竟國產科幻剛剛起步,如今的水準已屬不易。但「視效」在服飾上的體現,還是很難接受。

機甲就不說了,表現金屬感即可。重點在於演員們的服飾上。

發生在未來的頂級高端科技年代,軍隊的服裝、配飾都應該體現出科技感,起碼不能如《上海堡壘》中幾乎如二戰時期西方軍隊服飾無異。

然後就是爭議的核心點——鹿晗

正如導演滕華濤選擇鹿晗時想的一樣,在基本形象上,鹿晗與原著中的江洋十分相似,熱血的大學生嘛,得年輕有活力。

論演技,鹿晗表演雖然仍有待進步,但已經足夠在該片中駕馭角色,至少沒有成為電影的「累贅」,表現合格。

然而已經成為詬病的鹿晗髮型實在讓人很難入戲,長髮帶來的不便就是連軍帽戴起來都要把酷酷的劉海放出來,帽子像是「懸」再頭頂上,讓人生怕動作太大就掉下來。

舒淇的角色在指揮作戰時都懂得「盤發」,難道在危機關頭,作為最前線迎戰外星捕食者的灰鷹小隊核心江洋,連個精幹的短髮都捨不得理?

因此視效整體上,特效加分,服飾妝容減分,最終也只能算中規中矩。

02 劇情

影片上映之前,導演滕華濤大致表示為了讓科幻更科幻,對原著進行了較大的改編,讓電影更加注重「科幻」層面也就是與外星文明鬥爭的戲碼。

所以,末世下這段意難平的暗戀情感該如何表現呢?

實際上,電影分批安排了幾次大作戰,並沒有因此擱置這段「愛情」。

CP還是要組的,因為這是「賣點」之一。

影片中設計江洋暗戀林瀾的戲份不少,本來這種在末日緊張氣氛中的「溫情」能夠很好的以靜襯動,讓節奏更加緊湊。

然而,也許導演想法太多,也許編劇能力有限,這段「愛情」並沒有安排好。

拋出原著中大量的人物的感情戲,改變林瀾的婚姻狀況,強行讓陸依依愛上潘隊最後「殉情」,江洋與林瀾這對Cp就「理直氣壯」地、名正言順地組成了?

其實在末日的絕望中,一個人或兩個人感情綻放,迸發出內心地人類溫暖的愛情,這種戲不難掌握。難的是既要走原著的既定路線,又想另闢蹊徑把重點只落在一對CP上。

可以理解編劇為了突出「科幻」,製造更多的與外星文明的遭遇戰,進而刪減多餘的感情線與人物關係,以簡單明了的江洋暗戀林瀾為線索,在末世的絕望下透出人類美好溫情的愛戀。

可惜,搞砸了。

所以愛情線在弱化之後,變成了江洋「漫不經心」、「故作姿態」地暗戀林瀾,林瀾也很「幹練」,看不上英氣逼人的教官,反而被會寫情書發簡訊的熱血「小學弟」江洋慢慢感動。

愛情戲份沒處理好,連「科幻」也失了真。

全片透露的信息就是一個字「打」。

導演似乎在大投資下底氣很足、野心也不小,反正有錢,大場面隨便做,還要多做。於是愛情之外,就是打打打。打架背景原因全部一帶而過。

而灰鷹小隊在人物刻畫上同樣很不及格,與《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的劉啟小隊比起來,基本不在一個量級。

拯救世界的小隊,一定需要面面俱全,擁有智勇雙全的絕對核心江洋,能打的力量代表曾煜,能提供科技支援的數據高手路依依……

可是,編劇你不給他們提供多一點的台詞,僅僅靠一個人物背景如何讓這些年輕的演員凸顯出小隊的強悍?

江洋的戲份倒不少,打架之外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愛情上。

總之,在劇情上,電影的邏輯比較混亂。

03 結語

從項目立項、劇本打磨到成品問世,六年磨一劍,《上海堡壘》磨出了科幻片靚麗的外表,卻沒有實在的內核。

或許編劇都不知道怎麼改編原著。

一部科幻電影,用一個本來就是愛情內核的小說改編,無疑就是要把原著中的內容「取輕避重」——放大「科幻」,弱化愛情。

但這個度怎麼掌握呢?

科幻太多,那就不能說是改編自《上海堡壘》了。

愛情太多,又不能體現「硬科幻」的標籤。

因此不難理解最終呈現出了已經有些「不倫不類」的如今局面。

幸運的是,《上海堡壘》再一次證明了國內的科幻只要肯花錢,特效做不到世界水平,但也不至於很差。

未來的國產科幻電影不應該再把藉口放在國內沒有先進技術上。

而是要反思自己到底真正的科幻電影是什麼?

這種發生在未來要體現人類文明、人類科技以及人類反思的電影,不是僅靠特效所能實現的。

否則在強行「科幻」的路上,只能吧一部看似大製作的電影從「硬科幻」拍成「硬要科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U7Nd2wBvvf6VcSZqQv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