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蘿蔔是一種大家經常吃的食品,11月開始就可以開始吃白蘿蔔, 自古也有「冬天的白蘿蔔似人參」的說法,說是在冬天吃白蘿蔔對身體大有裨益。
蘿蔔確實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據中醫古籍記載,蘿蔔具有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等功效。現代研究也發現,蘿蔔中含有的多種微量元素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蘿蔔我們建議這麼吃
01
吃火鍋時,加點蘿蔔
吃火鍋時,因為吃的東西雜且多,其中還有很多肉類。因此,吃火鍋時最好加點蘿蔔在湯底里,這樣不僅能使火鍋湯底味道更鮮美,還能避免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
蘿蔔有很好的下氣消滯作用,在火鍋湯底里吸滿肉汁的蘿蔔,也能成為一種味道鮮美、人人愛吃的藥。
所謂消滯,就是消除飲食的積滯,簡單來講就是幫助消化。進食過多,或進食肉類後出現腹痛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時,別急著找藥,先吃幾塊蘿蔔試試看。
02
腹脹、便秘者,多吃蘿蔔
由此可見,飲食停滯的人(表現為經常腹脹、大便不通、放屁較臭等),可以經常食用蘿蔔,以幫助消化。
食用蘿蔔後,不少人會出現頻頻放屁的情況,這就是蘿蔔的下氣功效了。所謂下氣,就是加強胃腸道的運動,使胃腸道的氣體從肛門排出,這樣就能很好地緩解因脹氣引起的胃脹及腹脹等不適。
同時,由於蘿蔔能加強胃腸的運動,因此它對功能性便秘也有一定的作用。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用蘿蔔治療便秘的記載。 有研究發現,蘿蔔中還含有可以幫助消化的澱粉酶,以及可以促進胃腸運動的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可以起到通便、降脂及預防膽結石等疾病的作用。
03
蘿蔔能化黃痰、稠痰
蘿蔔本身有良好的化痰作用,能夠使痰變稀而容易咳出,一般認為,蘿蔔是偏涼的,所以在化痰方面以清化熱痰(粘稠的黃痰)為主。
平時咳嗽痰多,痰液粘稠難咳的,一般是熱痰,這時吃些白蘿蔔,對咳嗽咳痰都有一定的幫助。
這幾種情況建議不吃
01
脾虛者少吃蘿蔔
由於蘿蔔有下氣和消滯的作用,因此對於脾胃虛弱(表現為胃納不佳、大便溏瀉),並且沒有積滯的人來說,最好不要經常吃白蘿蔔。
因為過多的行氣,就有耗氣的可能,這會使脾胃虛弱的狀態無法好轉,甚至加重虛弱的情況。
02
勿和黨參、黃芪同食
很多人都認為蘿蔔有解藥的作用,建議吃中藥的時候不要吃蘿蔔,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從中醫理論來說,蘿蔔和其他中藥沒有「相畏、相反」的情況,因此不存在對其他中藥的影響。
但是,由於蘿蔔有下氣和消滯的作用,中醫認為行氣太過則容易破氣,因此食用蘿蔔會對補氣類藥物(如人參、黃芪)的補益作用,存在著一定的妨礙。
廣東人經常會用黨參、杞子、黃芪之類藥材煲湯,以達到滋補作用,此時就不要再吃蘿蔔了,除非你不需要那些藥材的滋補作用。
03
老慢支、哮喘患者,少吃蘿蔔
蘿蔔性偏涼,因此不適合那些以虛寒為主要表現的咳喘(痰白 、質稀或如泡沫)。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患者的病程一般較長,在體質方面也以脾腎虧虛為主,因此也不適合食用蘿蔔以祛痰。
當然,如果是急性發作期,表現為痰多、色黃、質粘時,蘿蔔還是可以作為輔助使用的。
5大禁忌還是要注意
1、炒胡蘿蔔忌放醋。若用醋來炒胡蘿蔔,會將胡蘿蔔素破壞,被吸收的維生素A更少。
2、白蘿蔔、胡蘿蔔不宜合煮。白蘿蔔性味甘辛微涼,功能偏利;胡蘿蔔性味甘辛微溫,功能偏補。兩者性味功能不合,合煮會降低其營養價值。
3、不宜與酸性水果同吃。蘿蔔忌與蘋果、柿子、桔子、葡萄等水果一起吃。蘿蔔如果和上述水果同時吃,可以產生硫氰酸鹽。硫氰酸鹽在人體內會轉變為硫氰酸,時間長了,可引起甲狀腺腫大。
4、不宜與黨參、黃芪同吃。蘿蔔有「下氣」和「消滯」的作用,因此與補氣類藥物(如人參、黨參等)同吃,會降低藥效。
5、體虛或體質寒涼者不宜多吃。蘿蔔性質偏涼,本身體質較弱的話,吃偏涼的食物肯定會加重病情,甚至會引發氣喘。另外,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單純性甲狀腺腫、先兆流產、子宮脫垂患者也應少吃蘿蔔。
蘿蔔藥膳保平安
01
蘿蔔燉牛腩
食材明細:牛腩、蘿蔔、姜、蔥、鹽
做法:
1、將牛腩洗凈,冷水將整塊牛腩入鍋,燒開,撇去浮沫。
2、將蘿蔔去皮切塊待用。
3、加幾片姜,將牛腩文火燉一個小時。
4、撈起牛腩,切成適量的大小。
5、將切好的牛腩與蘿蔔一起入鍋燒開,文火燉半小時。
6、關火,不要開蓋,燜上半小時,然後再開火燒開,加點鹽、蔥花調味就了。
02
清蒸蘿蔔丸
食材:蘿蔔、肉餡、干魷魚、蒜苗、鹽、醬油、木薯粉、胡椒粉、沙拉油
做法:
1、白蘿蔔刷絲後用水氽燙,撈起擠干水分。
2、干魷魚炸香,剪碎備用。
3、瘦肉剁碎,加入魷魚碎,再加入鹽、胡椒粉、醬油、少許色拉油拌勻。
4、加入蒜苗粒和木薯粉。
5、加水攪拌均勻,靜置半個鐘。
6、製作成丸子放在蒸籠里蒸15分鐘即可。
小竅門:
1、蘿蔔絲一定要擠干水分,太多水做不成丸子的。
2、 調好料子要靜置半個鐘。讓木薯粉吸收一下水分,更加入味。
3、用蒜苗比用蔥來的香,不喜歡的朋友可以換成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