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江縣的最南端,大旗山與峨眉山余脈尖峰山之間,有塊山間盆地,海拔高度:548米,其名華頭鎮,流經此地的小河名稚川溪。
稚川溪,又名川溪河、稚川河、雅川河,發源於峨眉山北部深處的黃灣和大坪,溪水由南向北流過華頭場,經歇馬於木城的石面渡匯入青衣江。蜿蜒崎嶇於千岩萬谷之中,清澈見底的稚川溪,碧波蕩漾,澈聲林野。
華頭場邊有一座懸索橋供鄉人兩岸來往。懸索橋,也叫繩橋,即用繩索連接兩岸,鋪以竹木的簡易橋,主要建在峽山湍河的地方,現在已不多見。
這裡歷史深厚
華頭,西南邊為蜿蜒的峨眉山余脈,東北邊為綿亘的大旗山脈,交通不便的古時這裡應是屬於荒落閉塞之地。然而,一方水土一方人,生養終老,華頭古來一直是人居選地。
清中晚期時是華頭的鼎盛時期。地處大山之中,華頭的興盛,不可能僅靠農耕。
古時,交通不便,峨眉山、瓦屋山,乃至遠外的彝族聚集地,都會通過華頭場與夾江、洪雅等內地城鄉互通互往,藉助於稚川溪水路,能更方便地進行農商貨物的運輸與貿易,華頭場成為了稚川溪上游最大的水渡碼頭。
這裡古樸自然
古街還是石板路,木板房,一些木板房上還有文革的標語和毛主席語錄,更有現代網吧的名字和文革標語同牆,貼近了歷史的距離。
由於古街臨河,一些樓房就在河畔的大石上打孔立柱建成,成了吊腳樓。古鎮也背靠石山,有的房子還以大石為壁,別有一番景致。
古鎮也背靠石山,有的房子還以大石為壁,別有一番景致。古街上還有鐵匠鋪、小茶館、紙火鋪、裁縫鋪,十足的鄉味讓人留連。
華頭場街道狹窄,趕場天或有鄉間集會時,街上擠滿了人。山鄉里的熱鬧,不同於城市裡的熱鬧,分明感覺到的是親切、樸實和地道。
熙來攘去的人群里,很多人背著大背篼,各家店鋪門前都有人站著或坐著,時光似乎停滯,畫面似乎靜止,只有那鄉音,讓來客豎著耳朵,仔細辨聽。
華頭還有「三絕」:豆腐乾、「火坑子」臘肉和白酒;每一樣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體驗。
這裡詩情畫意
古鎮,歷來是畫家們中意的好去處,那裡有小橋流水,有青山與蒼天,有田野和木屋,處處彰顯著純樸自然的格調。
在畫家們的筆下,華頭有是別有一番韻味,本來就很美的小鎮,變得更加充滿藝術!一起看一下吧~
袁藝寫生作品
邱竹濤寫生作品
艾俊華寫生作品
廖小鵬寫生作品
胡茂生寫生作品
胡鑒寫生作品
郝明富寫生作品
沈顯威寫生作品
張慶文寫生作品
汪軍寫生作品
毛嘉寫生作品
黃文元寫生作品
陳衛國寫生作品
陳正祥寫生作品
毛福同寫生作品
一條望不見頭的青石板路,一座連接兩岸的小橋,一片重巒疊嶂小山,這些都是我們在城市中無法見到的,正是這麼一個遠離喧囂的古鎮,養育著一代代人!
圖片:戴毅全
華頭儘管只是樂山眾多鄉鎮中的其中一個,算不上最出名,但這裡什麼都不缺,這裡的人們勤勞樸實,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華頭鎮歡迎大家!
:本微信部分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網頁/微信/微博等,其目的是為了將更好的內容分享給更多人,版權依舊歸原作者所有。衷心的感謝文中圖片素材的作者,感謝他們用鏡頭為華頭鎮定格最美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