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陳數曾分享過她的一段經歷:
她曾在14個月中拍了四部戲,所有人都跟她說,她獲得了很多,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名望上的,但只有她自己心裡最清楚,她也失去了很多。
她漸漸的發現,那些擁有的物質或者名望,讓她感到負重和疲憊不堪。
後來,通過和物質之間一個斷舍離的過程,才讓她的心情和心靈得到了放鬆和排解。
白岩松曾說過:
「三十歲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處亂跑之後,要做一次減法的重要時間,否則就晚了。為什麼要做減法,因為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八條線栓著你,你能跑多遠?它可能會互相的牽制。」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不完,每天優哉游哉的浪費著時間,浪費著青春。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很多事情不再去做了,不是不能做了,而是不想做了。
尤其是過了三十歲,開始越來越明確地感受到時間的長度是有限的,不管是時間,還是精力變得格外的珍貴,讓我們也越發地清楚了,有些事真不該再浪費時間去做了。
01
裝腔作勢
有人說,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個「裝」。
裝有錢,裝年輕,裝幸福。
好像每天不「裝」一下,感覺一天都白過了。
我有個同事小偉,以前同事聚會總會叫著他,因為他特別給「面兒」,不管酒能不能再喝了,誰跟他喝都會繼續去喝,每次喝完酒都是翻腸倒胃地吐。
現在我們一叫他喝酒,他就連連地擺手,還勸我們去喝茶,而且,保溫杯都不離手,我們調侃他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里泡枸杞」。
小偉笑笑說:「以前為了裝,往死里喝酒,就覺得酒喝的多就是牛人,喝完之後,腸子都想吐出來的難受勁兒只有自己知道。現在上了年紀,才知道裝那玩意也沒啥用,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說著,還不忘吹吹保溫杯里漂著的茶葉,然後,喝口茶,滿意地走了。
在我看來,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不再惺惺作態,而是真實地活著。
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吃飯前要拍個照發個朋友圈、收到個禮物也要發個朋友圈曬一曬、跟老公出去旅個游更要發個朋友圈,恨不得讓全世界人都知道,就怕別人以為自己是跟情人出去鬼混了。
過了三十歲就越來越明白,不必再在裝腔作勢上浪費時間了,不必在不開心的時候發個朋友圈,希望別人看到,想得到別人的安慰了,自己會去安撫好內心的傷痛;也不必有事沒事曬個幸福,讓別人羨慕,自己的快樂,不需要別人湊熱鬧。
02
強行合群
曾聽一個社會學家說:「人是社群性動物,所以每一個人都不能離開集體,獨自生活。也正是因為這樣,人人才懼怕孤獨。」
對於這個觀點,我不是很認同,我認為孤獨不在於是否離開了集體,而是在於精神上是否富足。
從上學開始我就不是一個合群的人,朋友不多,也不喜歡跟人家湊在一起,連我媽都說我「特」,可是,我就是不喜歡啊!
工作了以後,吸取了教訓,覺得即使不喜歡,也應該偽裝一下,畢竟要搞好同事之間的團結。
我是個特別反感夜生活的人,本就不喜歡太熱鬧的場面,再加上,前一天如果熬了夜,第二天全天都會沒有精神,一天腦瓜子都會是暈乎的。
所以,我特別害怕同事聚餐。吃吃喝喝,扯閒篇,我就感覺挺無聊的了,每次還要加個場,不再去唱個歌之類的,好像這個聚餐就是不完整的。
為了能順利地「融入」到集體中,我只能硬著頭皮去參加,然後,第二天狂喝咖啡,讓自己清醒一點。
有一次,聚餐後的第二天,我揉著暈沉的腦袋想去茶水間喝杯咖啡,就能聽到同事在議論我,說我裝,參加個聚會還裝矜持,巴拉巴拉一大堆。
我為了能融入到集體中,即使不喜歡的聚會我都參加了,自己痛苦著,背後還得聽別人數落,我這是何苦那!
我沒有找那些議論我的人理論,覺得也沒有那個必要。
不過,經過這件事後,我不再那麼委屈自己了,不想去的聚會我不再參加,不想去的場合我也不再捧場。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地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們毫無關係。」
人確實是群居性動物,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合群才不孤獨,有的時候獨處才能享受自由,才更自在,而強行合群才是真正的孤獨。
03
強行堅強
我們總是想讓自己變得很強大,但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看上去堅強,心裡卻很委屈。
在生活中,我們希望即使是一個人,也想活得像只隊伍。
但其實,我們只要活得像自己就好了。
去年有個新聞淚奔了很多有同樣經歷的年輕人。
一個95後做銷售的男子,陪客戶剛吃完飯,不知道喝了多少酒,也不知道這是第幾次酩酊大醉了,即使把自己喝成這樣也不知道單子能不能成的他,終於無力地攤倒在地鐵口,當他看到妻子時,終於卸下了自己的「偽裝」,控制不住地抱著妻子像個孩子似的哭了起來。
成人的世界本來就很苦了,不要再強行讓自己堅強了,那樣會更苦的。
有次在公園看到一個西裝革履的男人,接了一個電話,他衝著電話吼了幾句,然後氣急敗壞地掛掉了。
接著,他突然抬起手,把手機使勁扔進了路邊的花壇里。
沒過幾分鐘,他就鑽進樹叢里去找手機了。
成年人啊!到了崩潰的邊緣,也能在那一刻里,考慮到發泄的成本。
手機摔在花壇的土壤上,總比摔在水泥地上,要保險得多。
但我還是希望,哪怕是這一次,他能真實地做一次自己,把所有的壓力和難過,都重重地扔到一邊,哭一場也好。
海明威的小說《永別了,武器》中有這樣一句話:「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到了30歲以後,我們知道了成熟不代表不妥協,當別人看慣了我們的逞強,就會忽略了我們的脆弱。
當我們不開心、難過了就表達出來;被生活壓地喘不過氣來就去釋放出來;喜歡就去做,討厭就不理會,活得自由洒脫。
這難道不可以是我們嚮往的成熟和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