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感是靈魂的食鹽

2019-10-05     時代郵刊

在大學教書,我不時發現這樣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少數學生家境很不好,甚至學費都是向人借的,但他們在學習上不用功,上課玩手機,老師布置的輔導教材,一本也不看,一個學期六七門功課,竟有三四門不及格。有句話叫「自古英雄出貧賤,從來紈絝少偉男」,但我從這些學生身上,還真看不到一個人改變命運應有的努力和執著。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國人對憂患感似乎不屑一顧,在各種媒體上,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個段子:看到一瓶喝了一半的葡萄酒,樂觀的人會說,真好,還有半瓶;悲觀的人則說,遺憾,只有半瓶了。這些人自然是要表揚前者的,認定沒有憂患感的人更有美好的未來,更能得到幸福與快樂,他們唯獨忘記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切的前行都是從對現有處境的不滿足開始的。

我們每天都會吃鹽,鹽吃多了當然不好,比如它會使血管變脆,增加破裂的危險,我們絕對不可以忽視。但是,人一旦缺少鹽分,輕則頭暈、乏力,重則嘔吐、昏迷,一句話,會讓你活得痛苦不堪。同樣,憂患感就像我們靈魂里的食鹽,吃得太多,望一下天空都害怕被隕石砸著當然不行;吃得太少,甚至完全不吃,只沉溺於一種臆想的安全感,後果同樣不會美妙。

著名作家韓少功的小說《月蘭》《西望茅草地》《爸爸爸》《馬橋詞典》和散文集《天南水北》等都在文壇產生過巨大影響。然而,在韓少功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卻停下筆翻譯了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朋友們很不解,問他為什麼放下自己火爆的創作,去翻譯一本外國人寫的書,韓少功回答說:「小說總有寫盡的時候,還得多一副筆墨。」韓少功所做的事業已達到常人不及的高度,尚且有如此的憂患感,我們一般人不是應該更進一步嗎?

患感對我們的前行好處很多。活在世上,某種程度上就像炒股,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風險。沒有憂患感的人在風平浪靜時固然可以過得開心,但一旦遭到颱風、泥石流什麼的,其人生立即變得慘不忍睹。一個人有充分的憂患感,在炎炎夏日為未來的天寒地凍準備火爐、棉衣,在芳華遍地時為明天可能的荒蕪準備水分、養料,我相信,即使遇到再大的風險,他也可以化險為夷。

人最怕的是半桶水偏要叮噹響,這種人就像是沒有準備好壓艙石或足夠的貨物就魯莽起航,其常見的結局是遇到風浪就翻個底朝天。具有某種憂患感的人是低調的、謙遜的,他們會把業已獲得的高度作為新的基石,再次開始自己的攀登,即使攀到了普通人到達不了的位置,還想高些、再高些,給自己的內心一個交代。換句話說,這些人的成氣候,更多的不是取決於外在的條件,而是自我的心性。

生活告訴我們:憂患感不是神經質,更不是自尋煩惱,而是源於對世事充分洞察之上的生命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zeSm20BMH2_cNUg2m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