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便意拉不出來,是腸梗阻嗎?25歲的小華明顯感覺到最近大便有不正常,雖然一直有便意卻拉不出來,於是就擔心自己患上腸梗阻了。
對於小華這種狀況,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主治醫師閔華林解說到:這有可能是由於消化不好,從而引起了便秘,有便意拉不出來,不一定就是腸梗阻。」
閔醫師建議,消化可以先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有腸道脹氣的現象來確診。要緩解此症狀,平時在飲食上一定要注意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
雖然未最終確診,但是不少人都有類似小華的症狀,也會擔憂自己是否患上腸梗阻,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腸梗阻是怎麼一回事。
得了腸梗阻,身體會出現什麼症狀?
腸梗阻,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即是腸道發生梗阻,導致的症狀主要有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期和排便4個方面。
1、腹痛,經常有陣發性的絞痛,而且腹痛的時間不斷縮短。
2、腹脹,有些患者腹脹不明顯,有些患者則會腹痛明顯,遍及全腹。
3、嘔吐,在腸梗阻早期會出現反射性嘔吐,有時連吃口飯、喝口水都會吐。
4、停止排氣和排便,由於腸道堵塞,患者殘存的糞便和氣體不能正常排出。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切勿輕視,應該儘快到醫院檢查清楚,配合醫生積極治療。
造成腸梗阻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腸梗阻發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將腸梗阻分為三類:
1、機械性腸梗阻,這類腸梗阻在臨床上是最常見的,是由於寄生蟲、粘連帶壓迫、嵌頓疝、先天性腸道閉鎖、炎性狹窄、腫瘤等各種原因引起腸腔變狹窄所致。
2、動力性腸梗阻,是由於神經反射,或者毒素刺激,引起腸壁肌功能紊亂,使腸蠕動喪失或腸管痙攣所致。
3、血運性腸梗阻,是由於腸系膜血管內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腸管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腸蠕動功能喪失所致。
預防腸梗阻,日常可以怎麼做?
腸梗阻是常見病,老年人的發病率尤其高。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儘可能降低患上腸梗阻的機率?
醫生指出,飲食習慣很重要。首先,應該多選擇易消化、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少吃不易嚼爛、易形成團塊的食物。其次,在加工食物的時候,要充分煮熟或者精細化烹飪,以便消化。最後,進食的時候咀嚼得當,最後細嚼慢咽。
值得強調的是,有便秘症狀的人,平時要多加運動,多補充水分。
綜上所述,我們可得知,腸梗阻的症狀較明顯,包括有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和排便,如有這些症狀需要及時就醫。另外,日常生活的預防層面,宜選擇易消化食物,將食物煮熟煮透,充分咀嚼,這能很大程度上減輕腸道負擔,從而降低腸梗阻的機率。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